第187章 《战神·女神》
从巴塞罗那飞往洛杉矶的航班穿过云层,林梓明望着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轮廓。
十四小时的航程,舷窗外是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墨蓝,偶尔有流云在机翼下方掠过,被月光刷出一抹冰冷的银边。
林梓明陷在宽大的头等舱座椅里,他指间夹着普希森导演的新剧本《战神·女神》,纸页边缘已被翻得微卷,唇角扯出一个微不可察的弧度。
《战神·女神》这部电影写的是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爱上欧洲美女,爱美女不爱江山,客死他乡的帝王悲剧,影片里有宏大震撼的古代战争场面,曲折离奇悲伤的爱情故事,有战争中悲惨的平民生活,还有欧洲各列强的残暴统治,有成吉思汗解救奴隶出水深火热的战斗场面。
普希森导演的新剧本《战神·女神》,聚会好莱坞顶级资源,无数人挤破头想要的角色。他拿到了,那个象征着古老东方的战神。
可纸页上的字句,勾勒出的形象却让他胃里微微发沉。
神神叨叨,开口闭口“天人合一”,面对金发碧眼的女主角总是欲言又止、讳莫如深,动作设计更是裹挟着一种奇异的、仿佛来自上个世纪的笨拙感。
这不是他理解中的江湖人。这更像是西方人用零碎的东方符号——太极、禅意、旗袍、战马——精心拼凑出的一个幻影,一个满足遥远猎奇心理的精致玩偶。
迂腐。可笑。甚至有点…可悲。
他合上剧本,闭上眼。鼻腔里似乎还残留着巴塞罗那夏夜燥热的气息,希维亚送别时那个用力的、带着点湿意的拥抱,还有她一遍遍的叮嘱:“梓明,收着点,那不是咱们的地盘,别由着性子来…”
由着性子?他无声地笑了笑。或许吧。
\"东方侠客要像哲学家般说话?\"他对着剧本摇头轻笑,那些拗口的台词活像用翻译软件加工过的东方谚语。
空乘送来香槟时,他下意识用中文道谢,对方茫然的表情让他想起自己正驶向另一个世界。
摄影棚亮如白昼,空气里弥漫着新刷漆料和电缆过热的焦糊味。
巨大的绿幕前,人影匆忙,各种语言的指令交错。
林梓明换上那身根据剧本要求、绣着诡异龙纹的“大汗”戏服,布料摩擦着皮肤,带来一种陌生的不适感。
黛露·约翰逊被化妆师团队环绕着坐在高脚凳上,金色的长发在强光下几乎耀目,象牙白的肌肤毫无瑕疵。
她正微微仰头,让化妆师补妆,下颌线绷紧,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被精心供奉起来的美。
她的眼神掠过走近的林梓明,没有任何停留,像扫过一件无关紧要的道具。
周围的目光黏腻地贴过来,好奇的,审视的,带着看戏的意味。
一个二十岁的中国小子,空降顶级制作,搭档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女星。
这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引人遐思的故事。
当林梓明穿着绸缎戏服出现时,她翡翠色的眼睛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审视。
\"所以这就是我们的东方神秘客?\"她的问候像加州阳光般明亮却带着距离。
\"希望你不会真的像剧本里写的那样整天打坐冥想。\"
第一场就是重头戏。侠客救美,首次相遇。
普希森坐在监视器后,裹着他那件万年不变的旧夹克,脸上没什么表情,只简短说了句:“Action!”
打光板反射出刺目的白光,摄像机轨道无声滑动。
按照剧本设计,林梓明此刻应当是一个略显仓促的、带着异域风情的鞠躬,然后念出那句拗口的、充满玄学意味的台词。
黛露已经进入了状态,眉眼间染上剧本要求的、落难千金的惊惶与警惕,只等着对方的戏接上来。
然而林梓明没有动。
场务皱起了眉,副导演的嘴微微张开。
黛露的睫毛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似乎疑惑这短暂的停顿。
就在那寂静即将变得令人尴尬的瞬间,林梓明动了。
他的脊背倏然挺直,下颌微收,周身那股被华服掩盖的、属于年轻人的随意感刹那间褪得干干净净。
他没有鞠躬,更没有做出任何剧本上提示的怪异动作。
他右腿后撤半步,右手握掌为拳,左手成掌,掌心抵住右拳,手臂端平,于胸前沉稳一礼。宽大袖摆划出利落的弧线。
动作干净利落,带着一种沉静的、不容置疑的力量感。
那不是表演,那不是设计。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属于另一个遥远世界的礼节风范。
这个突如其来的传统礼节让黛露卡在原地,摄影助理举着的反光板尴尬地悬在半空。
整个空间仿佛被抽空了声音。
所有预演的走位,预设的反应,全部在这一礼之下失了效。
黛露脸上那精心酝酿的、教科书般精准的惊惶表情瞬间凝固了。
她直直地看着林梓明,看着他那双沉静的黑眼睛,里面没有剧本里写的迷茫和神秘,只有一片清冽的、甚至带着点少年锐气的坦然。
她张了张嘴,那个她排练了无数次的、带着颤音的问句卡在了喉咙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忘词了。
一片死寂。能听到某个工作人员倒抽一口冷气的声音。
黛露·约翰逊,好莱坞的宠儿,以专业和精准着称的女星,在开机第一场戏的第一个镜头,竟然愣住了,忘词了。
\"cut!\"副导演的声音在棚里炸开!空气紧绷得快要断裂。。
黛露脸颊泛起红晕,显然将这番举动视为新人的挑衅。
然而,就在这一片愕然的死寂中,林梓明的目光越过那强光,越过僵立的黛露,精准地捕捉到了监视器后面。
普希森导演不知何时已经微微前倾了身体,他那张一向难以捉摸的脸上,没有任何恼怒或不耐。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监视器屏幕,那深邃的眼底,一种极其锐利的光芒一闪而过——那不是惊讶,不是困惑,那是一种近乎…狂喜的发现。
像淘金者终于看到了梦寐以求的金砂,虽然只有一瞬,却被林梓明牢牢抓在了眼里。
监视器后的普希森却支起身子,花白胡须微微颤动:\"上帝啊,就是这个!\"他推开助理递来的咖啡,\"刚才那个动作,再做一次!\"
棚里凝固的空气瞬间崩塌,化作一阵压抑的、交头接耳的嗡嗡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依然保持着抱拳姿势的林梓明和脸色由白转红、明显有些无措的黛露身上。
本来十分钟的镜头,在林梓明倔强的坚持中,以东方美学的视角反反复复拍了三个小时,在导演兴奋的赞美声中结束。
傍晚的休息室里,林梓明与女友视频通话。
melia在屏幕那头笑得前仰后合:\"所以你用中国江湖规矩吓到好莱坞女王了?\"她耳垂上的翡翠耳坠随着笑声轻晃,\"听着,明天我给你们带些茉莉花茶去,黛露最近在戒咖啡。\"
次日林梓明将茶包放在黛露的休息椅时,女明星的眉毛挑得老高:\"你以为这是什么?东方魔法药水?\"
\"这是解药。\"他模仿她昨天念台词的腔调,\"针对某些被咖啡因荼毒的灵魂。\"
黛露终于绷不住笑出来,这是她第一次对他露出真实的笑容。
当普希森要求重拍相遇戏码时,她主动提出:\"也许我不该表现得像受惊的麻雀?毕竟这位大皇的礼节看起来......很尊贵。\"
戏份拍到第三周时,林梓明发现道具组准备的青花瓷茶具明显是日本风格。
他正在斟酌如何开口时,黛露已经拎起茶壶:\"等等,这花纹是不是太浮世绘了?\"她转头问林梓明,\"你们明代瓷器不是这样的对吧?\"
棚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嗡鸣。林梓明惊讶地发现这位女星居然悄悄做足了功课。
\"事实上...\"他接过茶壶时指尖擦过她的美甲,\"明代青花更讲究留白之美。\"
普希森突然从监视器后探头:\"留白?就像中国画那样?太好了!把这个概念融入下一场戏!\"
真正突破发生在雨戏拍摄夜。黛露反复无法演出导演要的\"东方式含蓄\",直到林梓明想起melia的提醒:\"告诉她就像等待一封重要信笺时的心情。\"
当黛露再度走入人工降雨中时,她的眼神变了——不再是西方戏剧式的奔放渴望,而是一种克制的、将万千情绪压在水面之下的期待。
雨珠悬在她睫毛上将落未落的那一刻,普希森激动得折断了记录板。
收工后黛露裹着毛毯走来,发梢还在滴水:\"那个比喻...是你女朋友想的?\"
\"她读比较文学,还是个舞蹈天才,总说情感共鸣超越文化隔阂。\"
\"告诉她...\"黛露斟酌着词语,\"下次来探班时,我请她喝正确的中国茶。\"
月光将两个身影拉长在空寂的摄影棚地板上。文化差异造成的沟壑尚未完全填平,但某种新的理解正在生成,像初生的藤蔓悄悄攀上隔阂的高墙。
《战神·女神》的拍摄移师欧洲。匈牙利的平原上搭起了连绵的蒙古包,空气中弥漫着草料与尘土的气息。
普希森要在这里重现成吉思汗铁骑的雷霆万钧。
林梓明换上了沉重的铠甲,脸上涂抹着战尘与“血迹”。
他饰演的成吉思汗,与黛露饰演的欧洲贵族少女艾莉诺的第一次偶遇。
此刻,他正骑在一匹高大的黑马上,指挥着“千军万马”(大量cgi辅助)进行一场冲锋的拍摄。
黛露则在一旁等待她的戏份。她穿着沾满泥污依旧难掩华贵的裙装,金发编成复杂的发辫,望着马背上那个身影。
阳光在他染血的盔甲上跳跃,他操着流利的蒙古语(现学的,但极具神韵)发出指令,眼神锐利如鹰,与在好莱坞摄影棚里那个安静甚至有些腼腆的东方青年判若两人。
一种混合着力量、野性与陌生的魅力,强烈地冲击着她。
“cut!”普希森喊停,对林梓明竖起大拇指,“林,那种气势!保持住!”
林梓明松弛下来,喘着气,汗水从额角滑落。
他下意识地朝黛露的方向看了一眼,对她笑了笑,那笑容瞬间又变回了她熟悉的、带着些许青涩的样子。
这巨大的反差让黛露的心跳漏了一拍。
文化的碰撞在片场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一场戏是成吉思汗从残暴的欧洲领主手中解救出被囚禁的“艾莉诺”。剧本设计,他应挥刀斩断锁链,然后以一个英雄式的拥抱告终。
林梓明却提出了异议:“普希森导演,在那个情境下,以成吉思汗的身份和文化背景,直接拥抱一位刚受尽苦难、身份高贵的女性,可能…不太恰当。这更像是西方的骑士,而不是东方的将领。”
普希森摸着下巴:“那你觉得该如何?”
林梓明想了想,说:“或许…他可以斩断锁链后,退后一步,脱下自己的披风,用双手递给她,为她遮体御寒,同时目光避开,给予她尊重和空间。动作是克制的,但关怀和保护的意思都在里面。”
一旁的黛露听得入神。这种东方式的、含蓄而深刻的尊重,与她习惯的好莱坞式热情奔放截然不同,却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珍视感。
普希森眼睛一亮:“好!就按这个试试!”
实拍时,林梓明斩断锁链后,依言行事。他递出披风时眼神低垂,动作沉稳而郑重。黛露(艾莉诺)接过披风,裹住自己颤抖的身体,抬眼看他的眼神里,戏里的感激与戏外的触动已然交织,难以分辨。
镜头牢牢抓住了这个微妙的变化,普希森在监视器后激动地握紧了拳头。
隔阂在一次次这样的“灵光一闪”和相互理解中逐渐消融。
在捷克拍摄一段重要文戏时,黛露对一段表现“艾莉诺”内心挣扎的独白总是找不到感觉。普希森怎么说戏都觉得差了点味道。
林梓明在一旁沉默地听着,忽然轻声用中文对旁边的空气说了一句:“…近乡情更怯。”
melia刚好来探班,正给林梓明递水,闻言笑着用英语向黛露解释:“他说的是中国一句很古老的诗歌。意思是,越是靠近渴望已久的事物(或人),反而越是害怕和迟疑。
艾莉诺面对能拯救她、却也代表着陌生文化和强大力量的成吉思汗,或许就是这种心情?既渴望解脱,又恐惧未知。”
黛露咀嚼着这句话,眼神渐渐亮起。她再次表演时,将那种复杂的、拉扯的情绪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结束后,她走到林梓明和melia面前,真诚地说:“谢谢。还有…melia,你真是个天才的翻译和解读者。”
melia大方地笑笑,挽住林梓明的胳膊:“不是我天才,是他脑子里总装着这些古老的智慧。我只是个传声筒。”
黛露看着他们亲密无间的样子,笑了笑,眼神却掠过一丝极淡的、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羡慕与失落。
情感的变质发生在一个意外之后。
在保加利亚拍摄一场战争场面时,一个爆炸点提前引爆,飞溅的碎屑和火星直冲黛露而去。
站在她附近的林梓明想也没想,猛地扑过去将她护在身下,自己的手臂被灼热的碎块划开一道口子。
现场一片混乱,医护人员冲上来。黛露惊魂未定,看着林梓明血流不止的手臂,和他因疼痛而蹙紧的眉头,她脸色煞白,紧紧抓着他的衣角,眼泪毫无预兆地滚落下来。
“你没事吧?你怎么样?”她连声问,声音带着哭腔。
“小伤,没事。”林梓明忍着痛,反而安慰她,“你没事最重要。”
那一刻,戏里英雄救美的情节与现实的惊险重叠。
保护欲、感激、依赖、还有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强烈吸引,以及数月来朝夕相处产生的默契,在黛露心中轰然炸开,汇聚成一种她无法抑制的情感。
从那天起,一切都不同了。她看他的眼神不再仅仅是合作伙伴的欣赏。
她会找各种理由待在他身边,讨论剧本也好,请教东方文化也罢。
她的关心变得无微不至,远远超出了普通朋友的界限。她开始在意他和melia的每一次通话,会在他提到女朋友时变得沉默。
25岁的国际巨星,见过无数才俊,却偏偏为这个20岁的、来自东方、有着不同思维方式和内敛气质年轻人动了心。
这种爱意来得汹涌而疯狂,几乎让她措手不及。
而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melia,以及通过黛露的通讯录隐约知晓些片场动态的某位白宫高官,看在了眼里。风暴正在宁静的片场之外悄然凝聚。
林梓明则似乎还沉浸在角色和拍摄中,对黛露变化的情感有些迟钝,只是隐约觉得这位搭档近来更加友好和…关切了。他更多的还是通过视频向melia倾诉拍摄的艰辛与趣事,并未察觉一颗巨星的心正为他偏离轨道,更未知一场因嫉妒和权力而生的陷害,已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