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晨时旧梦
那些纵横的沟壑、宽广的缺口,都属于泰拉的某片海域,它的创造者对这些部分极尽入微雕琢之能,哪怕移来一台显微镜,也不能找到粗制滥造的地方。
非要说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它的陆地部分简陋了许多,就好像只是跑到了大气层往下俯瞰,留个印象,随意做了个大致轮廓。
“难怪最后要塞在海渊底。”
宋识了然于心。
“你怕放的太浅,被人偶然打捞起来浪费,你又怕放得太深,它随波逐流不知去向,所以才造了冰渊峭壁,强行固定在这里。“
“深海.一万七千米。”青金石慢慢说道:“他的设想里,未来能到达这里,还有闲心四处搜查的人,一定是个对‘海洋’抱有情感的人。”
“泰拉全境海域的三维地形”宋识抬起食指,轻轻点上冰球仪:“想想就是个大工程,真是十足有耐心了。”
虽说是“冰”,但暴露在空气这么久,它没有一丁点融化的迹象,这当然是因为北极的极低温度——但不止是这一个原因。
正是这股灵能维系着冰球仪,令它不融不化,哪怕过了数千年依旧如初,没有发生变化。
“大执念。”宋识轻声道。
灵能脱胎于自我,不为外物所动,身死即道消。
这也是一些学者提出“灵能因子论”,认为灵能是由某种不可见、不可分、难以观测的‘灵能因子’构成,就像分子和原子一同构成物质,又因微观结构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性质后,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原因。
硬要说存在什么身死道消后的遗留的话,就只有“零素结晶”了。东陆常有风闻流传,寂寥山中,洗脱凡尘的得道仙人一朝坐化,天地皆变,奇景增生,或是霞光万丈,或是满山一夜梨花盛开。
伴随这诸般景象的,往往就会诞生零零碎碎的“零素结晶”,灵能具象化的凝固物。灵能者可以凭此传承灵能技艺,工匠可以掺杂入武器装备,让灵能者使用时更得心应手。
——某种意义上,这颗记载了泰拉全境海域的冰球仪,就未尝不是一颗零素结晶。
一颗被雕琢过千万次的,零素结晶。
穷尽了一位第四环【大源】毕生心血,寄宿了数十年梦想的造物。曾经的灵能者早已死去,可它的心念仍萦绕在每一寸沟壑中。
于是四千五百年后,冰球仪不曾改变。
于是四千五百年后,冰球仪等到了捞起它的人。
“——记完了吗?”
宋识问。
“已扫描完毕,纳米级精度,传上库里了。”青金石答道。
它机体的一个小孔闪了闪,蓝色的光,投影出一颗星球仪。
但不是冰球仪的三维模型,这是一颗代表着现代“泰拉”的星球仪,它就像是会被摆在工艺品店橱窗中的样式,表面光滑,描绘着泰拉地图的平面图。
“六大洋。”青金石注视着冰球仪,语调平稳:“但现在”
“七大洋。”宋识答道:“小学的地理通识我还是没忘记的。”
“少了两大洋,新增了三块。”
干燥的空气,随着浮冰海潮的尽头刮来,冰球仪与星球仪并列,同时倒映在青年的眼底。
只是本应别无二样的造物,早已分道扬镳。宋识试着找出它们间的共同点,绵延的海岸线、海域的轮廓、汪洋与大陆的距离.他找到了,【琉璃观】的辅助下这很简单。
可还有更多的部分,已经不可能再找到了。
青金石说:“四千五百年里,海域变化的幅度超过了正常地质活动。他记录的信息.”智械停顿了一会,说出了那几个字:“已经过有效期了。”
“我记得你们智械,建了好几个海底基地吧?”
宋识眺望了几秒晃荡的浮冰,忽地出声。
“对。”
“这方面我不太懂,你帮忙挑一个风水好的,里面腾点地方,搭个博物馆。”宋识指着冰球仪:“它交给你们了。”
“.嗯。”青金石想了想,说道:“它依然具备一定参考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它研究最近四千年的泰拉海域变迁.”
“我看未必吧。”
地平线渐渐亮了起来,薄薄的白光,折腾了这么久,北极终于迎来了极夜唯一可能亮些的时候,一天的中午时刻。
迎着朦朦胧胧的光,宋识伸了一个懒腰,慢悠悠道:
“大几千年呢,这里面要了命的关键参数怕是不止一个。要是有‘混沌概率演算’就算了,但你们这不是没有吗,硬算的正确率.”
他偏过头来:“我觉得颇为堪忧啊。”
“至少够发一篇论文了。”青金石回答圆润无缺:“我还可以去找科学伦理委员会,让他们帮我上顶刊。”
宋识哈哈大笑。
为了彰显宣传自身的财力,巨型企业【时序通行】确实曾打出过旗号,建设海底都市,让生活再不拘泥,迈入崭新方式,不过那座命名为“中水站”的海洋都市,早就在二十多年前毁于公司战争。
辉煌一时的壮阔奇景,连锁崩塌。
后来各路清道夫精耕细作,到了如今,但凡值点钱的东西都被打捞走了,留在原址的,只剩下哗啦海水里、浸泡生锈的荒凉废墟。
没人想过去接手这烂摊子。
海底都市
宋识摇摇头。
自七土战争结束后,即便虚拟缥缈的网络都堕落成了深渊,曾醒目辽阔的海洋又怎么会例外呢。千疮百孔的地貌内,只剩下那些诡谲危险的遗留。
没有人愿意投入不必要的资源,去搭建一座无什意义的水下都市,即便偶有活动的迹象,凑近上去,也只能找到依照程序日复一日海下矿业的智能机器。
海洋,早就不适合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