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维约夫在沙俄1796黎塞留号战列舰

第862章 062 在念诗以前三十年的林则徐(上

对于嘉庆这个要求,鄂公公一个大太监,当奴才的也只有照办。?w_a~n,b!e?n`g_o^.?c/o~m*

次日也没有叫大起,其实嘉庆对于清朝的这个状况,你说他是平庸之人,对于此时朝堂的情况一点都不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

之前在淮安府水灾时出现的钦差随员被害案,最后就是捅到了他这里,派了时任山东巡抚的吉纶,也就是步军统领衙门那个懈怠的吉纶,到当地查办,最后证明了是县令毒杀了钦差随员,并且伪造了自杀现场。

虽说案件是水落石出,不过就官场的这个状况,确实也让嘉庆难受了一阵。

不过他这个皇帝,又不是乾隆那种手黑的,要是同年龄段的乾隆,大概要砍的脑袋,凌迟的案犯,也不止那几个,还得免官一批。

至于翰林院这边,看到鄂公公亲自来,他们也知道,这个活确实也不好接。

清朝翰林院当中,一般设满汉掌院学士各一人,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修撰、编修、典簿、检讨、待诏、庶吉士等。

这庶吉士,就是从历年科举当中二甲择优选出,在翰林院常庶馆供职的,明清两代的显官当中,不少都出自这里。

一般来说,二甲的质量也算是比较高的,更不用说一甲进士及第的三人。

结果却是这一科进士及第和选庶吉士出身的,似乎是有毒一般,除了林则徐自己以外,大多不过在翰林院供职,能到地方上主持乡试甚至在天理教打进北京城的这年,同届的探花吴廷珍赶赴云南主持乡试,路上突发急病而卒。

要找到后来仕途上有些前途的人物,反而要在一般的进士出身,还有同进士出身里面去找了。

但就是这样,选庶吉士还是有些含金量的。

只不过以他的品级,就是鄂公公提出来皇上的要求,一般也轮不到他的。

毕竟庶吉士只不过是在入馆以后,要经过资深翰林教导三年,经过考试,合格才能够在翰林继续留用的。

没有通过的,就离开翰林院,外放到各地去当知县,比起来那些没进过翰林院的同年,大概优势也就是一般不用候补,直接就能够授与实官。

就是当了翰林以后,你的学问也要三年一考,五年一考,听着有点耳熟。

因此,在带清当官,平日里最麻烦的,大概就是翰林院的这些翰林了。

但是也不是没有好处,哪怕是翰林院考试挂了出来的,也都能够在地方上任官。+q′s¢b^x\s?.?c,o\m¨

这个地方,以后还是清朝中后期,想要飞黄腾达,最快的一条赛道。

甚至有人说,十年的翰林,熬出来也是六部的侍郎。

最起码,这学问要够的。

然而今天皇上这个要求么

各位大人看到了要求以后,也面面相觑。

要有实务经历的耿直翰林,也不是没有,毕竟不少人在科场当中,也不可能一直都靠着家里有矿的,在哪个衙门的大人那里当个幕宾,掌管一些文字事务,或者去地方帮办,总也是维持生计,增长见识的办法。

而且还要年轻的,熟悉实务的。

满汉两个翰林学士一合计,那些个读五经好的,固然可以算是五经博士,不过翰林院这个清贵衙门,也就是出去当监考官的时候孝敬多,看背景的话,就得找那种在点选入翰林院以前,甚至是金榜题名之前,他们都在干什么。

然后,这二位爷,选出来的人选,还不是一个,是两个人,交给鄂公公的时候,还被这位大太监内心吐槽了一番。

咱家怎么来找个翰林给皇上讲经筵,都要碰上这种翻牌子的事情?

翰林院这地方,虽然满蒙进来的经常是关系户,不过考虑到他们后来出的大儒甚至比汉人这边还离谱,后期也就没有人讲他们的关系户身份了。

毕竟这经念的比你都好,就是有点死板。

“鄂公公,要按照皇上的意思,也要多准备几个人选。这二人虽然年轻,不过都是见多识广的俊才,他们的籍贯、履历,本官都写在这里,谁要去给圣上讲经,最后也是要蒙圣眷的。”

“大人这话有理,就让他们二人随我入宫,到时候皇上自有定夺。”

只是这两个人选,都上过马大胡子的全集。

一人是浙江钱塘人许乃济,嘉庆十四年己巳科进士出身,二甲第四名,选庶吉士,现授翰林院散馆编修,是时任刑部侍郎贵庆的门生。

另一人,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罢了。

虽然上面也写着,林则徐,福建侯官人士,嘉庆十六年进士,也是二甲第四名,选庶吉士,不过也只不过是在庶常馆的新人罢了。

这中间,他被允许放假回家省亲,路上耽搁了一些时日,在途中又被两江总督张百龄厚待(这位总督大人也是林则徐最早的伯乐),到了嘉庆十八年夏天才返回京城。,j+c\h.h-h′h?..c¨o,m*

但他的优势么,反而是那位满学士加了一条,在进士出身以前,曾经为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僚。

其实这条很有用的,因为林则徐在厦门一地帮办实务,就已经目睹了当地鸦片走私猖獗,还参与了巡抚大人署理闽浙总督时剿灭海贼蔡牵的行动。

就这个经验来看,虽然品级低于许乃济,但实务方面还有些优势。

鄂公公也来观瞧这二人,看到林则徐时,看到他相貌端正清瘦,倒是有些好感。

要是两人的名帖,从文章上鄂公公也看不出来什么,毕竟都是馆阁体这个领域复刻的大师,看着这字就端正。

而许乃济呢,看起来倒也不错,不过要差一些。

大太监跟着皇上在宫里见的多了,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呢?

只不过这两人都是“穷翰林”,林则徐甚至到了向来落地的父亲被提为贡生以后,家境才有所好转,比许乃济家还差了一些。

毕竟许学范的父亲就是进士出身,在京城也曾经为官。

他们那一家兄弟七个,最终三个进士四个举人,林则徐的兄长林鸣鹤早逝,父亲虽有学识,甚至也有套不错的教育方法,但是却常年不第,三弟此时还没有中举,正在乡试科场上摸爬滚打。

嘉庆也看了翰林院满汉两位学士的奏报,心想他只是要一个罢了,却来了两人。

当然了,世界范围内公务员都有的特点,喜欢给自家大臣/首相/总统/皇上拿几个选项,这二位翰林学士是推荐人选,又不是要给皇上提供什么建议,因此也就推荐了两人,里面也没有什么离谱的选项。

他们二位,以后在道光要禁烟的时候,还要唇枪舌剑的大战一番。

现在倒是一团和气的好同僚,甚至还互相谦让,作为文人这礼数还是要足够的。嘉庆的一天,可能要比之前带清的皇帝还要无聊。

哪怕是雍正,他整出来的花活也是不少的,比如说一直在批奏折没时间,还能够给自己弄出来CospLAy的画像,在宫中御用的瓷器上也有些讲究,还有就是和大臣们在奏折里面激情对线,甚至tm还有时间亲自出书下场辟谣。

虽然是条汉子,但是这事儿就越描越黑,还是乾隆继位以后看不下去,都给查禁了。

嘉庆这边,虽然他也是个戏曲高手,但是因为平日里生活节俭,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够过一过戏瘾,平日里找个小太监来唱两句就算是消遣了。

去热河行宫,在木兰围场打猎,也经常因为大臣劝阻,道路艰险,加上嘉庆一朝环境的恶化,从来就没有尽兴过。

就在许乃济和林则徐两人受诏进宫的时候,他还在忙着批奏折的。这皇帝做的,比坐牢还要惨一些,也就是吃穿用度好一些,名头听着很响,出入臣民俱拜,庸人所欲,却似是而非者也。

乾隆也都是晚年才开始变懒的,其余的带清皇帝,只要是个成年的实权皇帝,都得盘腿上炕,在那里批奏折。

等到他们引荐进来,向皇帝请安的时候,两人都低下头来,毕竟在朝廷还是要有个规矩的。

两人是不同批次的进士科优秀选手,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殿试以后,见到皇上的机会可比较少。

“很好,鄂罗哩,给他们二人赐座,在这里跪着答话,也十分辛苦。”

这倒是符合嘉庆一贯性格宽厚的特点,只要刀子不奔着他来,不给他整造反这种能把人吓个半死的狠活,他也很少动怒杀人,在清朝这个少数民族入关的王朝里不用讲,就是跟那些日常喜欢用肉刑的中原王朝相比,也算是个宽厚的君主了。

“谢陛下。”

两人还要谢恩,等到小太监搬来椅子以后,再规规矩矩的坐下。

嘉庆还在打量他们二人,看起来面相不错,加上各自本有学识,一看就是人中龙凤,将来官场上也会飞黄腾达的那种。

然后,还是带清日常汇报工作的那一套,还要两人各自介绍一下自己的出身,家庭情况,还有以前都干过什么。

许乃济这边其实以前嘉庆有关注过,贵庆在嘉庆身边干过记录起居注的活,前不久从大理寺卿刚刚转任刑部侍郎,贵庆是他座师,提问的时候,也从他这里开始。

许乃济接了第一个题目,嘉庆就是以这次乱民袭击紫禁城来的。

“许乃济,你来说。如今如今乱民祸及数省,除了朝廷派兵,应该如何应对?”

这个问题,许乃济先来了一通收拾民心,并且安抚百姓的标准答案。

虽然这个答案肯定不会有错,一般情况下皇帝听了也会很满意,而且嘉庆对这个标准答案,也提不出什么意见来。

总是比什么“修河堤”、“贤的是时候”这类要好的多,看起来也算不错。

但是架不住,今天来了两个人。

虽说林则徐后来也对人说“民心可用”这类话,不过那也是在他前面做了精心准备的情况下,最后才做出的发言。

虽然二人都是典型的清流,但讲话的内容,显然也要不一样,毕竟他是经过实务历练的。

但是嘉庆偏偏不给他答第一题的机会,这个标准答案林则徐也会,但是他要是后面讲一些话,弄不好要戳肺管子,倒是不一定刺激到嘉庆,但是满蒙大臣可能要被刺激到了。毕竟失职的是步军统领衙门吉纶,至于豫亲王家的事情那就更离谱了。这两件事情,要是说出来,大概也只有嘉庆本人可以处置。

翰林院那位满学士因为爱惜其才,大概不会这样,毕竟他还在后面加了句好评的话。

嘉庆这时候却让人把绵宁前日击杀天理教反贼的鸟枪,让小太监扛了上来。

“林则徐。”

“臣在。”

“你曾在张师诚幕中,大概也见识过洋人了吧?”

“陛下,臣在张抚台幕中,确实见过洋人在厦门一地活动,然.”

“然而什么?”

林则徐这个时候毕竟还年轻,嘉庆提问到这里的时候,虽然他热血沸腾,想要说出一番话来,但是还犹豫了片刻。

“陛下,臣在厦门同知幕中,曾有所见闻。”

然后林则徐就向嘉庆奏报了,在当时厦门同知,后来泉州知府房永清幕中,跟随这位大人去打击走私,也见到过不法洋人的经历。

当时他中举不久,就已经开始查禁鸦片了。

早年有这个经历,也难免日后遇到鸦片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要禁烟。

嘉庆听了以后,也点头赞许。

跟许乃济比起来,高下也是立判的。

当然林则徐也顺着皇帝的意思,表示智亲王使用过的快枪,确实也“极尽精巧”。

就是要当台谏诤臣,也要掌握说话的艺术。

至于洋人的事务,嘉庆再问,对于现在的林则徐而言,可能还有些超纲,但是他知道的,大概比其他的翰林还多一些。

毕竟厦门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走私,泉州在宋朝的时候,也算是重要的贸易港口。

要禁绝的话,也并没有什么办法。

这两个翰林院来的年轻人,嘉庆也还算满意,他甚至想要把因为回家省亲耽误了些许前程的林则徐直接提升为翰林院修撰。

不过又想了想,不过一次应对罢了,按照规矩,到来年的时候,免试直接提升为编修就好。

哪怕是这个水平,对于一些汉官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