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维约夫在沙俄1796黎塞留号战列舰

第1021章 041 不愿意主动惹事的嘉庆和军机处

嘉庆皇帝这边,让索洛维约夫回去,他就召见了军机处各位大臣,还有武英殿大学士,前伊犁将军松筠。

“皇上,如果真有此事的话,萨木萨克一直居于布哈拉,而不在浩罕。似乎南疆各处,尚无祸患。”

托津这么说一句,董诰还坐在一旁,没有发话。

托津、卢荫溥和章煦三个人先讲,也是嘉庆要听各位军机大臣的意见。

“托大人所言,虽是一时之论,然而大和卓子孙流亡在外,终是祸患。回部各处,都是遵奉教主,在回部如此,往西北各处也如此。”

“卢大人,那依你之见呢”

“不如诱之,仿嘉庆初年旧例。”

“皇上,臣对西北诸事,了解不多。然而斩草应该除根,俄使之见,也有些道理。不如发布鲁特、哈萨克各部,着伊犁将军长龄办理此事。事尚需计议,可准备不可不做,伊犁河谷又可屯粮,做完全之策,以巩固西北疆土。”

章煦这么说话,原因倒也简单。

索洛维约夫虽然是外人,可是广州这边的事情,多少因为如今总商潘有度的二哥潘有为和他是同年,立场上会对自己圈里的人有倾向。

而董诰还在思考,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但也不是睡着了,他正在思考利弊。

“董老以为如何”

嘉庆对他还是很尊敬的,毕竟这是在军机处干了三十多年,领班军机又当了很多年的老大人,称呼都是如此。

“皇上,以老臣之见。三位大人所言,各有道理。然而萨木萨克如今有几子,其子又是如何情况,伊犁将军长龄所知亦不多。不如往恰克图问于俄国官吏,两方打听。布哈拉与浩罕商人,多有往来于伊犁者,也可问讯打听。萨木萨克毕竟也是大和卓之子,白山诸人对他们怕是也会有些咳咳,有些期望。长龄不光要在边地预备武事,屯田练兵,也要打听情况。”

“董中堂所言极是。”

军机处的四个说了,前军机松筠这边,也没多说什么。

当官的都在揣测皇上的想法,又不是松筠他一家。

“松筠,你以为呢”

“以臣所见,不如派人去问俄使,他既然和布哈拉、希瓦、哈萨克使者多有往来,必然也知道些内情。”

“朕也有此意,松筠。”

“臣在。”

“你去代朕问话,就询问萨木萨克子孙之事。”

皇上之前虽然问过,不过他也就是听个大概。

每个大臣,还有外国使者,在君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嘉庆整天都对着他问话,而且之前多少还有些口子可讲。

松筠领命以后,就奔着庆郡王的府上去了。

是索洛维约夫今天也换了个运动,他改成射箭了。

带清的倒数第一巴图鲁,大概用的弓,也就和他儿子帕沙练习的水平差不多。

但帕沙呢,他也没接触过弓箭,虽然索洛维约夫自己练过。

固伦和孝公主看着也觉得有趣,这对父子居然找了个地方练箭,便要试试他的斤两。

“殿下也要让我试弓”

“将军既然在战阵之上能统兵二十万,想必也有过人之勇。”

“殿下说笑了,西洋作战,临战中以枪炮为先,弓箭用的倒是很少。虽说末将也练过武艺,不过那弓箭还是和卡尔梅克人学来的。”

“何为卡尔梅克人”

“就是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被阻隔在原地的那些,尚有不少。我在外带兵,倒是选锋过弓马娴熟的数百人,作为哨探,也屡立战功。”

“既然如此,那你一定也能开得弓了”

“殿下,这准不准不知道,但九力弓我还是用得的。”

“那十力弓呢”

“殿下可开得”

“正是如此。”

固伦和孝公主本就穿了猎装,让服侍的丫鬟取了弓来,弯弓搭箭,当即就上靶。

“好箭法。”

索洛维约夫看了都有点冒汗,这公主也是狠人,都41岁了还有这水平呢。

也难怪乾隆很是喜欢她,而且还透着一股子慓悍劲儿。

“那末将就献丑了。”

公主把箭给他,索洛维约夫也把弓给拉满,一箭上去,虽然精度不咋样,但是穿透了靶子。

“不知如何”

“将军战阵上,也冲阵杀敌么”

“我辈带兵,不以力胜,多以阵容严整,又以勇气胜,多用火器,故不曾用得弓箭。”

但是这一箭,可以说是把弓拉满了,劲儿够大,出去的箭力道够狠,就是这精度实在是不太行。

他还想和这位公主聊聊,但松筠这个时候来了。

“给十公主请安。”

“起来吧,松大人,见过十七爷了么”

“入府的时候,已经见过王爷了。”

“大人你入府来何事”

“代皇上来问索大人的话。”

“既然是皇兄命你前来,我自当回避。”

她是很识趣的,很快就退到园以外。

顺手还把帕沙给领走了,这小子她是有点喜欢的,自己又没儿子,洋人的儿子又这么好玩.

“不知皇上要松大人来问何事”

“特为萨木萨克之事而来。”

“皇上还是担忧回部之事啊,只是当日讲的颇多,又不能讲的深入。松大人且随我到里面去吧。”

给他一家子留的这个小院落里,倒也是日常僻静。

最近几日也是入冬,走动自然也少了些。

“松大人,萨木萨克有三子,我想皇上也是知道的。边关所报,不见得都是实情。像是萨木萨克其人,胆小怕事,浩罕不敢收留,自然遁走布哈拉而去。其子三人,长子玉素甫在布哈拉,次子张格尔,而小子在阿富汗,临近印度,名字我也是不知道的。此辈虽自称圣裔,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我。”

“将军倒是知道内情”

“此论要自回部创教说起,圣裔其人,多居于圣地,或在两河。波斯各位长老虽然遵奉阿里次子侯赛因后裔,然而十二代以后,隐遁不见。”

至于一串道理讲出来,松筠也知道,他在这方面,肯定是专家了。

而且连回兵现在为什么打仗成了这样,都讲的非常详细。

那就是驱逐一帮什么都不懂的迷信教众,发动吉哈德,战斗力并不算强。

因此就是选了些精兵,在黑水营也不是兆惠的对手,打都打怕了。

从西亚一直到中亚腹地,很多人打仗都是这个水平的,索洛维约夫对于这类军事集团一向是鄙视的。

但是他们还特别能惹事,从奥斯曼帝国一直到波斯帝国,再到中亚这几个汗国和埃米尔国,一直再到如今已经龟缩在德里周围的莫卧儿帝国,都是一个水准上的。

奥斯曼帝国还好一些,毕竟能够扛几轮欧洲国家的打击。

至于各自遵奉教主,还有黑山派白山派的情况,索洛维约夫也能够讲一些。

“那将军以为如何”

“皇上的意思,还是要打听清楚,再做决断。不过将来有人利用,那乾隆爷的担忧,就要成为现实了。”

“将军为何如此说话。”

“乾隆爷在的时候,要追捕伊等,也是深知回部民情。若是能教化之,则大和卓之流,将来也不能为害。只是担心天下有变之时,或者浩罕这等狼子野心的小国,要加以利用。更兼回部当中,若有人流亡于外,不懂中国法度,也一定会出事,伊犁将军与各处参赞、办事大臣,也不得不关照一二。”

“老夫受教了,将军所言,真乃金玉之言也。”

“松大人过奖了,浩罕虽然小国,却也部众甚多,更兼费尔干纳各处,沃野千里,为其称汗之资,必然掳掠四方,不可不防。”

但是对于浩罕汗国,这种国家自己称汗的话,也就是自娱自乐,对于清朝,从来都是自称伯克的。

但是这么个小国,他们就是敢整活,对着清朝的疆域有想法,尤其是喀什噶尔和一些边境的草场。

在他们和一些钦察部落联合,收留了部分牧民以后,更是非常傲慢。

以后也必然会称为祸患,如果能够应对得当,还是能够扑灭这火苗的。

而索洛维约夫之前给嘉庆提议的,中玉兹和浩罕归大清,希瓦和布哈拉归俄国,也算是对这个地方熟悉,最后才做出的决定。

毕竟清朝在西北回部的赋税,收的那是非常低,已经到了只收些白布的地步。

但是地方官的问题,别管是阿奇木伯克,各位伯克,还是派驻的办事大臣,总是会出问题。

以至于一个小火星,可能就会引发巨大的问题。

而浩罕这种地方,让俄国的总督去统治,大概只有索洛维约夫自己能玩明白。

就是斯佩兰斯基这样擅长治理地方,又能够制订法令的,按照俄国税率来,当地人肯定是受不了的。

但是清朝皇帝给回部和北疆各处牧民的赋税,实在是太低了。

就是官员执行坏了,松筠自己也清楚。

他起码还能够好好的管理辖区,开荒个几万亩土地,让当地人丰衣足食,因此百姓还非常怀念他。

但是换个别的官,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俄国这边,那税率也就比横征暴敛的中亚军阀强一些。

另外,就是农奴制也要比这一地区的奴隶制好上太多,毕竟农奴有钱了也能赎身成为自由民,而奴隶就是从各地掳掠或者买来的。

之前有人入侵这一地区的时候,那奴隶市场给奥斯曼帝国和波斯供货,一直都是人贩子们生意兴隆的,当地人遭受了极大的困难。

索洛维约夫还对中亚的民情讲了一些,松筠听了以后,又是连呼受教。

他回去也要给嘉庆汇报,嘉庆听了以后,坐在那里也是一言不发。

“回部往日恶政,竟然如此”

“皇上,也是臣等有失察之过。”

“松筠,不能怪你。这是历来积弊,若要使回部百姓知道,朕是宽仁之主,还是要立碑在南疆各城要紧之处,只不过要写成回文,要百姓都知道朕是爱民之主,也是轻徭薄赋。”

而且还要雇佣个识字的,赶上集市的时候,都在那里诵读大皇帝的政策。

如果有违背大皇帝意思的,可以向当地的官员,还有回部的几位王爷,以至于伊犁将军告状伸冤。

这一套办法,索洛维约夫是想起来了那个“罗马之声”的胖子,站在个墩子上对过往的平民宣讲。

这招只要干了,那是肯定有用的。

但萨木萨克的事情,嘉庆还是不想闹个大麻烦出来。

他只是让长龄和塔尔巴哈台地方的俄国官员多加沟通,交换对方需要的情报,并且定期要给皇帝上奏。

要是乾隆在这里的话,大概这会儿,已经让长龄把兵都准备好,一溜烟跑去浩罕的门口找他们麻烦了。

毕竟他们自称“汗”,被降级成“伯克”,就是这么来的。

这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很可惜嘉庆没有这么干。

这也是他这里财政压力很大,清廷的存银好不容易回到了3000万两以上,这和巅峰时期是没法比,而且要用钱的地方又太多。

如果又要打仗,西北当地用钱粮的地方很多,虽然嘉庆知道要给民夫涨工资,但是就这个消耗,不是乾隆年间那样能够担负起的。

将来要打仗的额时候,还要就近从伊犁将军所辖各处调兵,这也是消耗很大的。

多处都要用钱,也是嘉庆一直烦恼的事情。

他就想到了,通商的话,俄国这边的销售的商品,能够取代部分英国的份额。

索洛维约夫的要求,倒是有几个条款可以让步,有的则是完全不能。

将来要派几个勋贵回访一次俄国首都,倒是也可以去办。

但是要派个大使馆,那是不行的。

他也就是这个办法,毕竟大清现在虽然还算有钱,但是禁不起消耗。

一个白莲教,就已经够吓人的了。

要是国库再出点什么问题,消耗银两像是嘉庆二年,嘉庆三年那样,清朝也是很难承受的。

虽说,现在还没有个割地赔款,白银外流也不像是道光年间那么严重。

但是危机,已经来了,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