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指挥内行
第863章 指挥内行
今日参加廷议的大臣有个特点。#[比!¤奇?中&?文>°?网t!d ,`无t错$内x;{容?|
他们大多来自吏部、礼部和翰林院,以及户部。
兵部、工部、刑部以及其他衙门的人很少。
这很正常,毕竟商议的是科举之事,跟兵、工部和刑部的关系不大,但对吏部、礼部和翰林院来说,则是需要他们出谋划策的。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读书人,有一部分是前朝投降于本朝的读书人被先帝启用,还有一部分则是大乾立国后参加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
这就很有意思了。
他们是科举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现在自然要竭力维护这个制度,以维系他们家族的利益,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吃饱喝足穿暖已经极为艰难,又有多少人能有余钱让子嗣读书识字?
但他们不同。
他们的子嗣从小就读书接受教育,只要迈过科举制度这道门槛便能入仕,一举成为人上人的存在。
屁股决定脑袋。
他们自然要反对李承业改变这个制度。
旧的门阀世家还未彻底消除,新的门阀世家已经正在形成,除了军队以外,其他的上圣渠道正在别堵死。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搜?搜±<小£~t说{:网? ˉ}`追%§最u新??章±?节u?
现在大乾处在发展期扩张期,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将来必然会成为一大隐患,或许在李和泰登基后爆发,亦或者是李和泰的儿子登基后爆发,总之一定会爆发。
这是避不开的历史周期。
秦羽没有办法改变。
事实上也改变不了。
最主要的是他也没想着改变。
毕竟即便他日修炼成为一品大宗师,也就活个一百多年,在他活着的时候天下至少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自己活着的时候舒坦就行,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但当他现在看到这些人的嘴脸时,却又忍不住的愤怒了起来,今生他虽然过得是人上人的生活,谁又知道他前世在当牛做马?
李承业特意叫他来参加廷议,显然是有想法对此做出改变,只是没明确的思路,指望着自己站出来说话。
所以秦羽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他将目光落在刚刚叫的最大声的翰林院大学士陈凯身上,鉴于其岁数已经五十多了,便礼貌性的拱了拱手。
“敢问陈凯大人今年贵庚?”
陈凯闻言愕然。
他没想到秦羽会突然问他这个问题。
心里难免有些没底。o三?叶{′屋^u !首¤发·
他总觉得似乎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便拱手道:“回丞相大人的话,老臣今年五十有二了,蹉跎岁月未曾为国立下大功,着实惭愧。”
“陈大人有几个儿子?”
“四个,怎么了秦大人?”
“没什么,就是问问,陈大人,你这四个儿子都在做什么?”
秦羽笑容淡然,看不出丝毫敌意。
但陈凯却是没有来的紧张起来。
李承业嘴角微扯,露出一丝笑容。
李和泰眉头微皱,好奇的看着秦羽。
群臣则是神色各异。
“这个……老夫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大本事,大儿子在鸿胪寺任职,二儿子在工部任职,三儿子在礼部任职,四儿子在户部任职,都是些不入流的小官而已。”
“敢问陈大人,您的四个儿子都参加科举了吗?”
“这个……”
陈凯越发觉得事情有些不对,面对秦羽压力太大了,额头上不由得流出些许冷汗,擦了一把后随即一想,不对啊!
我慌什么?
有什么好慌的?
他挺了挺胸膛,声音也变得洪亮了些许:“老夫大儿子和二儿子中了进士,其他两个儿子还没有中举,乃是通过举贤制到各衙门任职。”
听到这里,李承业露出思索的表情。
秦羽却是暗暗冷笑。
举贤制?
这个制度是千年前的一位明君制定的,意在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人才为国出力,后来却被权贵世家门阀给玩废了。
完全成了利益交换。
说穿了,就是你的后人安排在我管的衙门下接受我的照拂,我的后人安排在你管的衙门下,接受你的照拂。
然后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这就是历史上许多君主的好国策执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只要是不利于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国策,便会被这些人集体抵制,即便抵制不成也会阳奉阴违无法落实,最终沦为一个笑柄。
秦羽问这些,是想让李承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好让他倾力支持自己很快将要提出来的科举改革制度。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彻底揭示目前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敢问陈大人,你的二儿子在工部任什么职?”
“水司巡视。”
“几品?”
“从五品。”
“他学过治水吗?治过水吗?懂治水吗?”
秦羽大声连续问道。
陈凯:“我儿确实没有学过治水,但他是读书人,到工部后也是积极学习治水,虽然没有治过水,但经过学习肯定是懂的。”
秦羽似笑非笑的道:“也就是说你这个二儿子是个饱读圣贤书的人,从未学过治水,也没有治过水但他现在却在管治水?陈大人,让一个外行指挥内行,你觉得这事儿合理吗?”
陈凯有些慌了:“秦大人您这么说就有些不合适了,我儿学过治水,他是懂治水的,这有什么不合理?”
“一个从未有过实践经验的人,你竟然觉得合理?”
秦羽脸色微沉,冷冷的道:“既然你说你儿懂治水,那么将你儿招到这议政殿来,再叫些真正治过水的人现场考校,你敢不敢?”
六部里面秦羽去的最勤的就是工部。
他对工部在了解不过了。
真正干事的,有才能的都是那些没有品阶的工匠,真正懂治水、农桑的人,也是那些不入品的小吏。
而他们的上司,则是那些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只会之乎者也说些大道理的读书人,而不是专业人士。
秦羽为什么清楚?
因为他在在制造红衣大炮、风车、水车等东西时,围在身边能说出专业点的话的都是那些工匠和底层人士,那些官吏屁都不懂。
这期间秦羽曾经问过这些工匠,才得知的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不仅是在工部,六部和其他各衙门都是如此。
凭什么这些掌握了教育资源的世家子弟要站在这些真正能干事的人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