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 借力打力
听到这话,柳文渊整个人都快疯了。
望月山……张家村……
这几个字,柳文渊听一次就心里咯噔一声。
跟有个腾格尔在心里开演唱会,唱的还是隐形的翅膀一样。
那叫一个忐忑。
而且,还是越来越忐忑。
为何?
无他,只因为,马上就要开春了。
而望月山上种着的东西,马上就要进入最关键的生长期了。
那可不是普通的庄稼,那是真真正正能要人命的黄金!
那是罂粟。
几年前,朝廷就已颁下严令。
民间严禁种植、贩卖此物。
违者,轻则杀无赦,重则牵连家族。
他柳文渊身为地方知府,知法犯法,更是罪加一等。
足够他掉十次脑袋,再株连九族了。
可那东西,来钱太快了!
经过加工提炼后,一山的利润,何止数十万两白银?
从几年前起,他就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
已经做好了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可……
真到了脑袋站不稳的时刻,柳文渊又有些胆怯。
嘴上说不怕死是一回事儿,但死到临头了,就是另一回事了!
难道,要放弃今年的种植?
不行。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柳文渊自己就先打了个寒颤。
且不说他背后的那些大人物会不会同意,单说他自己,这些年大手大脚惯了。
上下打点,自己享乐,窟窿越捅越大。
光去年的饥荒就小五万两。
就指望着这一季的收成来填补呢。
要是没了这笔钱,他立刻就得破产。
到那时,那些债主和被他喂饱的上面的人,能放过他?
“不行……绝对不能放弃!”
“可……可要是被李北玄和赢高治查出来……”
此时的柳文渊,真的感觉自己,就像被放在火上烤一般。
一边,是几十万两白银的诱惑,和背后势力的胁迫,而另一边,是抄家灭族的万丈深渊。
选哪个?
他哪个都不想选!
“李北玄……赢高治……你们不好好在长安待着,跑到这庐江府来搞什么游学!真是害死我也!”
柳文渊坐在椅子上,抱着头,只觉得头皮发麻,脑袋也晃晃悠悠。
而片刻后,柳文渊终于打定了主意。
“不行,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得想个法子,把这帮瘟神……啊不,是把王爷和郡公的游学队伍,请出庐江府!”
然而,请神容易送神难。
对方理由正当也就罢了,身份还比他高。
他要是想硬来,那跟直接把自己捆了送菜市口没啥区别。
那除了赶走之外,还有什么办法?
对了,引走!
得用巧劲,得借力打力!
想到这里,柳文渊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瞬间想到了一个人。
隔壁江陵府的知府,陈明远。
这老小子,跟他柳文渊算是一根绳上的……呃,邻居。
虽然他俩不在同一个锅里捞食,但官场上的那点心思,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而且更重要的是,陈明远所在的江陵府,文风鼎盛,景色秀丽,是有名的文化名城。
历来,都是各路文人墨客,游学队伍的打卡圣地。
他给陈明远写封信,再赔他两万两银子,让他想个辙,祸水东引不就是了?
以他对陈明远那个要钱不要命的性子,这买卖八成能干!
想到这里,柳文渊立刻扑到书案前。
铺开信纸,提起笔,斟酌着词句给陈明远写了一封信。
所谓文章憎命达,不外如是。
急切之下,柳文渊的这封信,写的可谓是情真意切,落笔生花。
粗粗看了一遍之后,柳文渊忍不住欣赏了一下。
嗯。
言辞恳切,马屁拍得恰到好处。
既抬高了陈明远和江陵府,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这边的难处,和对学术质量的追求。
最关键的是,通篇看不出任何想把麻烦往外推的痕迹,完全是一副为游学队伍着想,为学术交流考虑的光辉形象。
就算被截获了也不怕。
但其中的加密信息,足够让陈明远知道内情!
想到这里,柳文渊松了一口气。
小心地将信封好,唤来心腹:“立刻快马加鞭,将此信秘密送至江陵府陈知府手中,务必亲自交到他手上!”
看着心腹领命而去,柳文渊长长舒了口气,感觉压在心口的大石头,似乎松动了一点点。
“李北玄,赢高治,你们不是喜欢游学吗?江陵府更好玩,更有学问!快去吧,快去麻烦陈明远那老小子吧!千万别在我这庐江府这小地方窝着了!”
他现在就盼着,陈明远能给点力。
赶紧想出个什么文坛盛会,名家讲学之类的由头,把这尊大佛连同那几千个小菩萨,一起欢天喜地地请走。
只要他们一走,望月山就能安全度过这个春天。
而他柳文渊的脑袋,就还能在脖子上多待些时日啊……
……
几天后,庐江府城西大宅。
李北玄和赢高治,正在翻看着学子们提交上来的调研报告。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通报,说有客来访。
有客?
这倒是稀奇。
在得知来人不是柳文渊后,李北玄想了想,让人进来说话,想听听他的来意。
于是不多时,一位身着儒衫,举止风雅的中年文士走了进来。
此人自称是江陵府学的教谕,姓周。
周教谕一进来,便拍了一通马屁。
说什么自己贸然求见,实因对北玄郡公和治亲王仰慕已久,同时,又盛赞书院学子们一番,说他们在庐江府的研学活动堪称典范。
而这马屁拍了小半个时辰后,周教谕才画风一转,切入了正题。
“郡公有所不知。我们江陵府,历来文风鼎盛。藏书楼,古书院四处林立,近期,更恰逢几位辞官归隐的大儒,在城内开坛讲学,探讨经义,此实乃难得的文坛盛事。”
“听闻王爷与郡公,率学子南下游学,我府陈明远知府及阖城士绅,皆翘首以盼,深觉若诸位大家、菁英学子能移步江陵,与本地学子交流切磋,聆听大儒教诲,必能使此番游学获益倍增,成就一段佳话啊!”
周教谕的这番话,说得天花乱坠。
简直将江陵府的文教资源夸得天上少有,地下无双。
好似不来江陵,便枉此游学一般。
而李北玄和赢高治一开始,还感觉颇有意思。
但听着听着,就感觉不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