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颅骨饮器:宋理宗的百年沉冤
景定五年秋,临安皇宫的秋风吹得殿角铜铃乱响。!e¨z-晓?说`旺\ -免¨沸_越·独^宋理宗赵昀躺在龙榻上,气息微弱,眼神却死死盯着殿外——他在位四十年,虽有过励精图治,可晚年沉迷享乐,如今大宋江山风雨飘摇,他连闭眼都觉得不安。
三天后,理宗驾崩,葬于绍兴永穆陵。下葬那天,送葬队伍从皇宫排到城外,百姓们站在路边哭,有人扔纸钱,有人喊“陛下走好”,可没人知道,这并非理宗安宁的终点。
咸淳十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西藏僧人杨琏真迦受元朝委派,负责管理江南佛教事务,可他却把心思放在了南宋皇陵上。听说永穆陵里有大量陪葬品,他带着一队元兵,扛着锄头铁锹,直奔绍兴。
永穆陵的封土被挖开时,天正下着小雨。杨琏真迦让人撬开棺椁,里面的理宗尸体因用水银浸泡,还未腐烂,穿着的龙袍依旧鲜艳。他让人把陪葬的金银珠宝搜刮一空,最后盯着理宗的头颅,突然笑了:“这颗头颅,做饮器正好。¢餿?飕,小¨税*徃¢ -哽.鑫′醉,全+”
元兵们听了,都觉得残忍,可没人敢反对。杨琏真迦让人把理宗的头颅割下来,先用药水浸泡,再剥去头皮,镶嵌上金银珠宝,制成了一只精美的饮器。每次宴请宾客,他都会拿出这只饮器,倒上酒,得意地说:“这是宋理宗的头颅,喝了用它盛的酒,能沾上帝王气。”
消息传到江南,百姓们都哭了。有个叫唐珏的书生,偷偷组织了十几个义士,趁着夜色潜入永穆陵,把理宗的遗骨(除头颅外)收起来,埋在兰亭附近的山上,还种了棵松树做标记,发誓总有一天要夺回理宗的头颅,让他入土为安。
可杨琏真迦却越来越嚣张,不仅用理宗的头颅饮酒,还把其他南宋皇帝的陵墓也挖了个遍,把遗骨扔在野外,任由野兽啃食。百姓们恨得牙痒痒,却只能在夜里偷偷祭拜,祈求先帝们能早日沉冤昭雪。.5?d/s,c*w¢.?c?o′m?
转眼几十年过去,杨琏真迦死了,理宗的头颅饮器被传给了他的弟子,后来又被献给了元朝皇室,存放在大都的皇宫里。每年元朝皇帝举行宴会,都会把这只饮器拿出来展示,以此羞辱南宋的遗民。
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明军攻破大都,推翻了元朝统治。进城那天,明军在皇宫里搜出了大量珍宝,其中就有那只理宗的头颅饮器。负责搜查的将领见了,赶紧派人把饮器送到南京,献给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这只镶嵌着珠宝、却透着血腥气的饮器,脸色铁青。“元朝如此羞辱南宋皇室,简直丧尽天良!”他拍着桌子,让内侍把饮器清洗干净,然后下旨:派人去江南寻找唐珏当年埋下的理宗遗骨,将头颅与遗骨合葬,恢复永穆陵的规制,让理宗入土为安。
很快,使者就找到了唐珏的后人。唐珏的孙子带着使者来到兰亭附近的山上,找到了那棵松树,挖出了理宗的遗骨。当头颅与遗骨合在一起时,在场的人都哭了——这颗头颅,在外面漂泊了近百年,终于回到了它该去的地方。
洪武二年春,理宗的迁葬仪式在绍兴永穆陵举行。朱元璋特意派了大臣前来主持,江南的百姓们自发地赶来,手里拿着纸钱和香火,跪在陵前哭拜。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当年曾亲眼见过杨琏真迦挖陵,如今看着重新修缮的陵墓,颤巍巍地说:“陛下,您终于可以安息了,大宋的冤屈,终于洗清了。”
迁葬仪式结束后,朱元璋还下旨:在永穆陵旁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理宗头颅漂泊的经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元朝的残暴,也记住汉人从未屈服的骨气。
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有个元朝的旧臣,见朱元璋如此重视理宗的安葬,心里很不服气,偷偷派人去永穆陵,想破坏陵墓。幸好当地的百姓看得紧,及时发现了,把那人抓了起来,送到南京。朱元璋听说后,大怒,下令将那人处死,还昭告天下:谁敢再破坏南宋皇陵,定斩不饶!
从此,永穆陵再也没有受到过破坏。每年清明,都有百姓来这里祭拜,有人给理宗献上鲜花,有人给唐珏的墓添土,还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指着石碑上的字,讲述那段沉重的历史——讲述理宗的头颅如何被制成饮器,讲述唐珏如何偷偷收葬遗骨,讲述朱元璋如何为理宗沉冤昭雪。
多年后,有个文人来到永穆陵,写下了一首诗:“百年颅骨作杯觞,谁念当年旧帝王?幸有朱侯伸正义,遗骸终得返家乡。”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成了人们纪念这段历史的凭证。
而那只曾经沾满屈辱的头颅饮器,朱元璋并没有毁掉,而是让人把它存放在南京的皇宫博物馆里。每当有大臣前来参观,朱元璋都会指着饮器说:“这就是亡国的教训,若是君王昏庸,百姓受难,连死后都不得安宁。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好好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大明的江山永远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