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争锋渐烈

洛阳城内,风声愈急。军学比试已至第三日,却不再仅是文武切磋,而是天下目光的汇聚。自吕布登基以来,澜台设军学,以军功入仕,与学馆并行。寒士因之得路,世族根基被撼。三日之比试,早已超出技艺较量的范畴,而成为制度与人心的对撞。

比试场上,人声鼎沸。今日的议题是“治国安边之策”。世家子弟衣冠楚楚,援引典籍,口吐滔滔。有人高谈《周礼》,称“邦国之治,当以世族为柱,血脉为纲”;有人引《尚书》,言“无世家之重,国家无以成久”。言辞间无不隐含讥刺,暗指寒士纵有功劳,不过昙花一现,终究不足与百年家学争锋。

寒士们不甘示弱。他们有人讲述亲历的战阵,如何在蜀道断粮断敌,如何在江东击退吴军水师。他们不依赖古文词藻,而以刀剑之实、血汗之功作论。据理力争之时,声若雷鸣,直震观者心弦。

场下军士们听得热血沸腾,不少人忍不住拍刀高呼:“我等兄弟浴血疆场,岂容人辱!”数千军士声浪如潮,瞬间压过世族的清雅文辞。世家子弟面色铁青,心中更添怨怼。

便在此时,一名世家子弟冷声而出,言辞凌厉:“寒士虽有勇武,不过草莽匹夫,偶有小智,不过一时侥幸。治国之道,岂能寄托于此等无根之人?今日之势,实乃乱天下之源!”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一名寒门学子猛然拔剑,怒斥:“若无我辈拼死,尔等可安坐洛阳高堂?敢与我同赴疆场么?!”剑锋在日光下闪烁寒芒,霎时令场中气氛如火药将燃。

军士群情激愤,纷纷拍刀跺脚,声震如雷。世家子弟却咬牙不退,几人齐声冷笑:“若非吾等世家献策筹粮,你等岂有今日?不过刀奴,何敢与我等同日而语!”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火药桶。场下数百寒士同时起身,怒声斥骂,甚至有人欲冲上比试台。场面一度失控。观礼百姓惊呼四起,议论声此起彼伏。

“世族瞧不起寒士,真当天下仍是他们的么?”

“寒士若不争,岂能翻身?”

“若真动起手来,只怕血溅当场!”

城内外议论迅速蔓延,坊间茶肆酒馆更是热议纷纷。有人说“寒士当兴,乃天道所归”;有人却说“世族若亡,天下必乱”。洛阳城如同被扔入火炭,随时可能燃起烈焰。

此时,司马懿静坐于席后,双眸幽深。他不言不语,只看台上剑光交错,台下人心激荡,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

他早已暗中布下棋子。门下弟子潜入军士间,低声挑拨:“寒士虽勇,却不过被利用。待澜台不需时,便弃如敝屣。”又有人在世家子弟耳边蛊惑:“寒士若掌权,世家必亡。今日不争,明日无路。”

一传十,十传百,本已紧绷的情绪在暗线推动下更加失控。比试场已非比试,而是火山将喷。

宫阙高台,吕布负手而立,冷眼俯视全局。他身旁,陈宫面色紧张,低声急言:“主公!局势失控,若不喝止,恐将当场动乱。”荀彧却按剑不动,目光沉稳:“此非坏事。唯有烈火,方能逼出暗藏之蛇。主公可再耐心一刻。”

贾诩狞笑一声:“司马懿必在其中推波助澜。若不逼出他,世族之患永难根除。今日之乱,正是刀锋试胆。”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平静:“乱而不灭,便可见人心所向。世族若能收兵心,寒士若能立声威,主公便可因势而断。”

吕布眼神一凛,心底已有定策。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制度之争必然撕裂人心。若要彻底斩断世族脊梁,必须让矛盾彻底显露。今日之比试,便是他亲手布下的试金石。

果然,矛盾骤然升级。

一名世家子弟在辩论中故意讥讽寒士出身,称其“本是贩夫走卒,纵有军功,不过屠夫之勇,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言刺耳如刀,台下寒士群情激愤,一人怒喝:“你敢辱我兄弟?!”猛然掷剑,剑光破空,直入台前。

世家子弟惊骇避让,衣袖被剑锋划裂,鲜血渗出。场下立刻炸锅,寒士呼喝如雷,世家子弟亦怒目而起。顷刻间,场中近乎混战之势。

百姓惊呼,军士激动,世家愤恨。洛阳城的空气仿佛凝固,杀机在暗处涌动。

司马懿眯眼冷笑,心中暗道:“时机将至。”

吕布却依旧冷然立于高台,面无波澜。只有他心中明白,这一刻,自己所需的东西,终于显露——世族的傲慢,寒士的血性,军士的归心,以及司马懿的野心。

争锋已烈,天下暗潮,已无法再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