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既然称为番邦,不如划作藩王封地如何?
他转念一想,幼时家境与“半死不活挣钱”的说法一对照,猛然拍案。零点墈书 免废粤犊
“惟庸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正是如此!”
”这不就是找了个长工来使唤嘛!”
”既要让他累死累活地干活,还得处处管着他。”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把人逼急了,逢年过节还得赏口饭吃。”
”这么一来,他不但不记恨,反而会感恩戴德,继续卖力干活呢!”
朱元璋说到这儿,自己都觉得脊背发凉。
他略带尤豫地望向胡惟庸:
”嘶惟庸啊,这招真能行得通?”
”那些番邦国君虽然糊涂,万一有个明白臣子点醒他们呢?”
”到时候大明要是直接出兵,其他藩属国怕是要寒心啊!”
”总不能再派蓝玉去收拾烂摊子吧?”
站在一旁的蓝玉本来就在竖着耳朵听。
闻言顿时涨红了脸。
好家伙!
怎么一到这种缺德事就想起我了?
合著老子就是个专门干脏活的?
胡惟庸却笑眯眯地摊了摊手:
”陛下小时候可曾见过地主家的狗腿子?得了块肉就替主子摇旗呐喊那种?”
”呃确实见过。”
”那不结了?要是有番邦不老实,先敲打敲打。要是还不服管教,赏旁边番邦点甜头,让他们狗咬狗不就得了?”
”咱们当主子的,总得端着架子,哪有亲自下场的道理!”
这话说得众人直嘬牙花子。
好个老狐狸!
胡大老爷这主意新鲜吗?
半点都不新鲜!
别说朱元璋本就是佃户出身。
就连蓝玉、傅友德、李景隆这些人,谁家里不是良田千亩的大地主?
拿捏佃户的手段谁不清楚?
只不过谁都没想到,这招还能用在治国安邦上!
”惟庸啊,这未免有些不厚道吧?”
”传出去多难听啊!”
胡惟庸诧异地看着朱元璋,似乎不敢相信这话出自帝王之口。
那直白的眼神看得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恼羞成怒道:
”看什么看?”
”难道朕说得不对?”
胡大老爷毫无顾忌地翻了个白眼:
”呵呵,陛下,在场都是老熟人了,装什么装?”
”没好处的时候您还讲究个脸面。^微·趣`小?说~ -无?错-内+容\”
”真要碰上大便宜,您还在乎这些虚的?”
”咱关起门来说话,就别来这套了!”
胡大老爷一席话,彻底撕开了最后的伪装。
朱元璋双眼圆睁,直勾勾地盯着胡大老爷看了半晌,竟无言以对。
换作旁人,在别处说出这等言论,那绝对是死罪难逃。
但此刻在谨身殿内,面对眼前这些人,这话竟挑不出半点毛病。
毕竟在座诸位,与他的关系实在太过亲近。
朱元璋气呼呼地瞪了许久,最终只能无奈地挥了挥手。
”罢了,懒得跟你这混帐计较!”
”你赶紧给咱想个法子,蓝玉这烂摊子该怎么收拾!”
胡大老爷闻言收起先前的嬉笑神色,郑重其事地重新翻阅蓝玉的奏报。
良久,他皱眉环视众人道:
”眼下有两个棘手的难题。”
”其一,蓝玉稀里糊涂灭了番邦王室,连个后裔都没留下。”
”这地方日后如何处置?若纳入大明疆域,该如何向其他番邦交代?”
”若另立新王,又该由谁来继任?”
”其二,往后是否还让蓝玉领兵出征?若惩处蓝玉,远征之事能否交由他人接手?”
”如今海贸远征的利益有目共睹,每次出海都能带回巨额财富,谁能舍得放弃?”
”这两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朱元璋与朱标交换眼神,父子二人皆面露难色。
胡大老爷提出的这两个问题,确实都不好应对。
”惟庸,咱叫你来是出主意的,不是让你来提问题的。”
”这两个难题咱也看出来了,现在就问你打算怎么解决!”
”给咱个稳妥的法子,咱信得过你!”
朱元璋说得掷地有声。
可胡大老爷丝毫不买帐,抱着骼膊冷笑道:
”哼!”
不过他心里明白,既然被召来议事,就不可能袖手旁观。
朱元璋这厮最擅长压榨臣子,绝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沉吟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
”先说番邦之事。”
”我倒有个主意。”
”既然称为番邦,不如划作藩王封地如何?”
”那地方虽在大明疆域之外,但物产丰饶,土地肥沃,粮食甚至能一年三熟。”
”不如就分封藩王,既教化当地百姓,又能开疆拓土。”
这个提议一出,在场众人眼前都为之一亮。微趣晓税网 免沸粤黩
经历过两次征战的朱元璋,如今对海外诸国已不再如从前那般一无所知。
至少当胡大老爷提起当地物产丰饶、土地肥沃时,他不会再满腹牢地反驳了。
此刻,他正认真思索着这个提议。
分封藩王镇守异域?
倒也未尝不可!
若能将其纳入藩王封地,那片疆土自然便是大明的领土。
如此一来,派遣官吏、迁徙百姓便顺理成章。
这般说来,岂不等同于拓展疆域?
况且中原之地终究有限,富庶之处更是稀少。
若不另寻他处,将来如何安置诸位皇子?
“此事是否妥当,陛下可细细思量。”
“此外,灭国必须师出有名!”
“大明须咬定一点——番邦小国不识天威,见利忘义,竟敢劫掠我朝船队。”
“大将蓝玉察觉时,已有十馀名将士遇害!”
“故大明远征军统帅蓝玉雷霆出击,一战灭国以振国威,震慑诸夷!”
“望海外诸国引以为戒,我大明怀仁而来,平等通商,却非软弱可欺。”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胡大老爷话音未落,朱标已激动得高声喝彩。
“妙极!”
“伯父此言荡气回肠!”
“方显我天朝上国之威仪!”
“实在痛快!”
见太子如此振奋,胡大老爷无奈一笑。
“殿下,此话听着提气。”
“既然诸位无异议,便以此为由昭告天下吧!”
“与其让番邦妄加揣测,不如我大明堂堂正正宣告此事!”
“还是那句老话——夷狄畏威不畏德,便以刀兵让其知晓,大明文治昌盛,武略更是无双!”
“好!”
朱元璋猛地拍案,声若洪钟。
“惟庸此言甚合朕意!”
“就这般办!”
“此事就此定夺!”
“倒是便宜了蓝玉这厮,明明闯了祸,反倒要替他扬名!”
蓝玉今日倍感憋闷。
自己竟被反复提及,颜面尽失。
更憋屈的是,今日还在谨身殿挨了顿揍?
这亏吃得实在冤枉!
可他又能如何?
殿内众人,他也只能拿李景隆这个小辈出出气。
即便如此,也不过是嘴上争锋罢了。
这小子可不是省油的灯,出发前两人就唇枪舌剑斗过一回了。
胡大老爷瞧着殿内喧嚷的光景,不再吭声。
该说的都已说完。
至于是否将番邦划作藩王封地这类事,他点到为止即可。
成与不成,老朱家父子自行商议去。
蓝玉的处置,胡大老爷也不再多言。
何必掺和?
总不能嘴上说要远离朝堂,转身却事事插手。
提建议无妨,但、赏罚这等敏感事务妄加议论,反倒徒惹猜忌。
于是任凭朱元璋指着蓝玉破口大骂,胡大老爷只当耳旁风。
他正翻阅傅友德的奏报。
果然不出所料,傅友德确是三人中最沉稳的。
招式看似平平无奇,胜在步步为营。
虽无惊艳之举,缴获银钱也不及蓝玉,却最是滴水不漏。
嗯,办得漂亮。
”惟庸,惟庸!”
胡大老爷正读得入神,忽闻呼唤。
抬头见又是朱元璋。
”陛下有何吩咐?”
朱元璋眯眼笑着,活象偷着腥的猫:”惟庸啊,你先前不是说去番邦如同薅羊毛?蓝玉那蠢材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咱们图的是细水长流,对吧?”
胡大老爷颔首认同。
朱元璋搓着手,笑得越发狡黠:”嘿嘿,既然都派船出海了能不能多薅几把羊毛?”
”此事啊!”胡大老爷恍然击掌,”自然可行!”
”快细细道来!”朱元璋眼冒精光,活脱脱见钱眼开的土财主模样。
胡大老爷早已习惯这位帝王的脾性,从容道:”欲增船队收益,关键在两处。其一,扩充船队规模——水师远航时,在确保安危的前提下,载货愈多,换取银钱自然愈丰,携归的异域奇珍也愈多。此理浅显,陛下明鉴,往后只需斟酌如何组建更大船队便是。”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头。
这种方法虽不出所料,略显寻常,倒也算得上可行之策。
”第二点,便是在那些通商口岸!”
”虽说那些城池建在异域,但既是我大明所立,自然要遵我大明的规矩。”
”在此交易,赋税自当缴于我朝。”
”至于税额几何,如何征收,还需陛下细细斟酌。”
”此法虽缓,却是源源不断的生财之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未置可否。
赋税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重大,不可轻率决断。
见朱元璋陷入沉思,胡大老爷适时开口:
”陛下,若无他事,臣可否告退?”
”该议之事已毕,臣留此无益。”
朱元璋正自思量,闻听此言顿时恼火:
”胡惟庸,你究竟是何意?”
”领着朝廷俸禄,为朕分忧本是分内之事。”
”莫非朕竟令你如此厌恶?”
这本是自嘲之语,谁知胡大老爷直截了当:
”确实有些嫌弃。”
”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何必为那微薄俸禄劳心费神?”
”自然心生厌倦。”
此言一出,连始终沉默的傅友德也不禁动容。
他暗自向胡大老爷竖起拇指——
佩服!
当真佩服!
他傅友德堂堂颖国公,虽比胡大老爷更有资格说无欲无求,却不敢如此放肆。
即便渴望如胡大老爷这般逍遥自在,终究缺少这份胆识。
今日方知,这等快意需以性命为赌注——
实在学不来!
朱元璋被这番直言气得发笑,挥袖斥道:
”滚!速速给朕滚!”
”你这厮如今就是个泼皮无赖!”
”滚回你府上搂你的小妾去吧!”
”老子就不信了,离了你张屠户还吃带毛猪不成?”
朱元璋这话里明显带着火气。
否则以他的身份,断不会这般口不择言。
胡惟庸却浑不在意,笑眯眯地拱手一礼,转身就往外蹿。
那矫健的身手,完全看不出是个年近五旬之人。
无他!
实在是归心似箭呐!
刚迈下谨身殿的汉白玉台阶,忽听得身后传来急促的呼喊。
”伯父留步!”
”胡相且慢!”
胡惟庸回身望去,却见太子朱标正提着衣摆追来。
这小子所为何来?
胡惟庸万万没料到,朱标竟撇下众人追了出来。
他驻足打量着这位气喘吁吁的太子,不由摇头叹息。
”殿下这身子骨,未免太弱了些。”
”照这么下去,老臣真担心”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朱标闻言顿时僵在原地。
只能报以苦笑。
普天之下,敢这般直言不讳的,也唯有这位胡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