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对手厉害

到这时,王大绶、韩辑、俞敬等人方才知道,自己必然是被陈观耍了。

对方哪里是什么恰逢其会,而是专有此行啊。

堂堂的户部侍郎,跑来海陵,又借口将众官员全都领到这塾堂里来,若是刚刚,他们会以为陈观是为了跟新科状元结识一番。

但陈凡比试的话一说出口,众人便明白,这可不是结识对方的态度。

可陈观又是为了什么呢?

官员们猜不到原因,可陈凡心中却是洞若观火。

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让他和弟子祝咏同列一甲,预想中吴派惠承宗的门人后代应有阻挠,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中书舍人惠士奇也并没有就此发表什么号召的言论。

这导致祝咏一度觉得,当年他父亲将门阀打压是不是描述得太残酷了些。

现如今新皇登基,对方是不是不敢造次了?

呵呵,这不来了?

自己收拢了祝咏,在这些人眼中,其实就是摆明车马跟他们对着干了。

想到这,陈凡依旧不动声色,上前躬身道:“原来是陈大人,刚刚下官并不认识陈大人,失礼的地方还请海涵。”

出人意料的是,陈观此人此刻竟突然没了刚刚诘问表格时的犀利,对陈凡“哈哈”一笑道:“名满天下的陈状元,就算老夫也因与状元公同姓而与有荣焉,今日冒昧拜访,还请赐教。”

“不敢!”

两人口中说着谦词,目光中却没有话语里的亲热。

“状元公,请吧!”

“陈大人,请!”

学童们心思单纯,哪里知道此中关节,他们只是好奇,这篇出自《孟子》的文章题目,在老师和这位朝廷高官笔下,又能作出如何不同凡俗的佳作来呢?

很快,两人坐下,陈观并不废话,只略略思索,便直接提笔开始写了起来。

而陈凡则并不着急,似在脑中整理着什么。

很快,状元公与人比试文章的事情便传遍了弘毅塾。

学童和还在吃酒听戏的客人齐齐朝乙班塾堂涌了过来。

一个新科状元,一个朝廷高官,两人竟然比着写文章,在场可谓是往来无白丁,他们对此的兴趣,觉得比看戏有趣多了。

良久之后,当围观之人已经将塾堂堵了个水泄不通后,塾堂里一直在沉思的陈凡终于动了笔。

跟陈观写几句,思考一下不同。

陈凡一旦动笔,便没有丝毫停顿,一气呵成、龙飞凤舞。

只约莫小半个时辰,陈观便已经放下笔,抬头朝陈凡淡淡微笑。

海鲤知道对方来者不善,自然不会有好脸色,冷冷一哼道:“看样子是作好了,倒要看看朝廷正三品的高官写出来的文章到底如何。”

陈观也不反唇相讥,只是将面前的纸一推:“洪先生,你是儒林前辈,这场切磋就请你来做个评判吧。”

洪升点了点头,伸手取了陈观的文章看了起来。

众人目光瞬间汇聚在他的手上,纷纷好奇这大梁有名的儒臣能猛龙过江,还是这状元郎占尽天时地利,压服这条猛龙。

可下一秒,众人就发现,这洪升的脸上惊异之色愈发浓厚。

“山长爷爷的脸怎么红了?”陈长寿这死小孩净说大实话。

就连陈凡也被惊动,停下笔看向洪升,只见此时的洪升抓着纸的手,竟微微颤抖,目光中异彩连连,是不是点点头,似乎只是怕打扰陈凡才没有出声,强行忍着而已。

韩辑虽然官比王大绶小,但此刻却再也忍不住,上前行了一礼道:“洪老先生,可给下官一瞧。”

太好奇了,什么样的文章,能让洪升这种名儒如此失态。

洪升点了点头,将手里的纸递了过去。

韩辑接过,王大绶等人也迫不及待凑了过来。

众人只看了不过盏茶时间,便全都跟洪升一般,惊讶之色蔓延整张脸,韩辑甚至时不时抬头看一眼老神在在的陈观,仿佛想要重新认识此人似的。

就在这时,陈凡的文章也写完了。

洪升见状,慨然一叹道:“文和,陈侍郎的文章在你手里,便劳你诵读一番给众人品评吧。”

韩辑闻言,难得正色地点了点头,展开纸诵道:

惟圣人有以除天下之害,则丨民生得其安矣。

夫人类所以不安其生者,异类害之也。

苟非圣人起而任除害之责,则斯民何自得其安哉?

这段话翻译过来,其实很简单——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铲除天下的祸害,使百姓的生活得到安宁。

百姓之所以无法安居乐业,是因为有各种异类(如夷狄、猛兽)在危害他们。

如果不是圣人站出来承担起消除祸害的责任,那么这些百姓又怎么能过上安宁的日子呢?

众学童听到这时,觉得这大官儿的文章写得很一般嘛。

虽然开头点题,逻辑清晰明了,但这种水平,贺邦泰这个学霸已经隐隐可以触及了。

其他人努力个一两年,这种开头应该也是没问题的。

若是用这种开头来跟咱们夫子比试,那得输得连北都找不着。

韩辑念到这顿了顿,抬头看向陈观,眼中却跟学童们不同。

他的目光很复杂,似乎是有崇慕、也有难以置信、还带着一丝畏惧。

下一秒,他再次开口:

昔孟子因公都子好辨之问,历举群圣之事而告之及此,谓夫,周公以元圣之德,为武王之相,斯时也成周之王业方兴,有殷之遗患未息。

其所以为天下害者,非独奄飞廉而已,而又有所谓夷狄者焉,夷狄交横,不止害民之生,而彝伦“亦或为之渎”矣,不力去之不可也;其所以为中国患者,非独五十国而已,而又有所谓猛兽者焉,猛兽纵横不止妨民之业,而躯命亦或为之戕矣,不急除之不可也。

刚刚还对这大官儿有点瞧不上的乙班学童们,听到韩知府念出的这一段,顿时瞪大了眼睛。

陈观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从前,孟子在回答公都子关于“为何喜欢辩论”的问题时,曾一一列举历代圣人的功绩来告知他,最终说到了这一点。孟子说,周公凭借着他大圣人的德行,担任周武王的宰相。那个时候,周朝的王业刚刚兴起,商朝遗留下的祸患还没有平息。

那些危害天下的,不仅仅是像奄国、飞廉这样的内部敌人,还有所谓的“夷狄”。

夷狄交相侵扰横行,不仅伤害百姓的生命,也使人伦秩序遭到破坏,不全力去除他们是不行的;那些给中原地区带来祸患的,不仅仅是五十个诸侯国,还有所谓的“猛兽”。

猛兽四处横行,不仅妨害百姓的农事生计,也残害百姓的身家性命,不赶紧清除它们也是不行的。

这段话说白了,还是在详述题义,但同样都是代圣贤立言,可陈观的这一段话,从破题、承题到起讲入手……,结构非常完整。

之前说过,八股文固定的格式对文章的束缚非常大,但高手能在其中展现出清晰的论述逻辑。

陈观围绕“圣人除害以安民”这一个中心论点,已经开始层层推进,从问题的提出——民生不安的原因,到历史论据的阐述(周公的事迹),文章结构之严谨,这已经不是一般人,甚至很多一甲、二甲的进士也达不到的。

夷狄既兼,则夷不得以乱华,而凡林林而生者,莫不相生相养,熙然于衣冠文物之中,而无渎乱之祸;猛兽既驱,则鸟兽之害人者消,而总总而处者,莫不以生以息,恬然于家室田畴之内,而无惊扰之忧。

谓之曰,百姓宁。信乎,无一人不安其生也。周公以是而相武王,其及人之功何其大矣!嗟夫,天生圣人,为民主也。

因此,对于夷狄,就兼并清除他们,使他们不能再侵扰中原;对于猛兽,则驱赶走它们,使它们不能再威胁百姓。

夷狄被兼并清除后,蛮夷就不能再扰乱华夏,而那些众多生存的百姓,无不能互相提供生存的条件,和睦地生活在文明礼教的社会中,不再有被扰乱破坏的祸患;猛兽被驱赶之后,那些害人的鸟兽就消失了,而聚集生活的百姓,无不能休养生息,安然地处于家园和田地之中,不再有惊恐骚扰的忧虑。这样就可以说“百姓安宁了”。

果然,层层递进,陈观的这一段从历史论据,进一步推进道意义的升华。

其逻辑之严密,说理之透彻,就连陈凡也微微点头。

“是个非常强劲的对手,文章一道,恐怕就连唐胄也非其对手。”陈凡暗暗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