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三百年无能抗者

洪升朝何县令点了点头道:“这第二点,老夫以为在于【辞达而已矣,然有达之妙】!”

唐宋文章主张“洗涤心源,独立物表”,洪升的意思就是陈凡这篇文章修辞之高,正在其“清水出芙蓉”之妙。

“【天冠地履,华夷之分截然】以天地为喻,【弱肉强食】状乱世之惨,皆【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这次何县令没有说话,而是韩辑正色道:“洪老先生点评的好,《文编序》有云,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神疏淡。”

“文瑞此文中,【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功】这句,看似平淡,实则暗合诗经【风人之旨】。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韩辑的这句评价,相比于之前何县令那句就深奥的多,很多人,尤其是学童便听不明白。

洪升道:“刚刚府台大人之言,你们可曾听懂?”

众学童连连摇头。

洪升笑了笑道:“诗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言: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此即【风人之旨】的精髓——不直言其事,而以隐约之辞寄讽喻之情。《诗经》十五国风多借草木鸟兽起兴,如《关雎》以【雎鸠和鸣】喻君子求偶,《伐檀》以【不稼不穑】刺上位者,皆【主文而谲谏】(《毛诗序》),于平淡中见深意。

文瑞此文正得此法:表面写百姓安享太平却不知功在何人,实则暗藏未直言的深意——”

陈凡见是教导学童,便也道:“如人相见,作寒暄语,然默会其意无穷。”

洪升见他教导学生,便闭口不言,朝陈凡点头,示意他继续。

陈凡微微一笑道:“平日里大家见面,总说今日天气不错,吃过了没有,别来无恙乎?”

“你们看,这样的句子,朴素自然,不堆砌辞藻,不故作高深,让读之者【初读如寻常语。】”

“但平淡的话语中却往往暗藏深意,如同平日寒暄中眼神的交汇、语气的轻重,虽然未曾明说,但往往传递了复杂的情感。”

“读者领会之后余味不绝,如何寒暄结束后仍在回味对方的言外之意,如此,文章便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了。”

“所以,所谓寒暄语者,非谓俚俗之谈,乃指其不用险韵、怪字,而自然蕴藉耳!”

经过陈凡这一解释,众学童恍然大悟,就连在座的和外面围拢的不少读书人也都恍然大悟,看着陈凡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佩服。

能写出好文章这是水平,还能将文章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就要很高的水平了。

陈凡不仅文章写得好,关键是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分分秒秒抓住一切机会教导学生。

就冲这一点,让不少前来观礼的学童家长们放心了不少。

很多人觉得陈凡马上就要踏入官场,对于学生的教导可能会放松了。

但见到这一幕,众人终于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洪升见陈凡没有再继续往下讲,于是继续点评道:“

“文以载道,非苟为雕虫!”

“此文探圣人救世之原,实乃阐发王道之"。其将周公兼夷狄提升至华夷之辨的高度,诚所谓【文外有事功,言中有至理】。”

这点没什么说的。

陈凡文中“不得以而有为”之句,既点名了周公拨乱反正,又揭示了“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所谓见微知著,忧深而意远,说的就是这个了。

洪升竖起第四根指头道:“这第四点老夫概而括之则是【上下千古,如在目前】。”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此文纵论自大禹而至孟子三圣,以【除害救世】为线,串联古今

,评周公兼夷狄驱猛兽,既考商周之史实,又察华夷之大势,正如元美评《汉书》所言:上下洽通,首尾相映。】

王大绶听到这,心悦诚服地点头道:“与世推移,其道必尔,此文突破周公至上的定论,提出孟子功不在周公下,实开重估圣价值之先声。暗含乱世需真儒之叹,读之令人猛省奋发!”

洪升笑道:“没想到王道台为官多年,又是带兵的,经典倒是没有丢下。”

王大绶赫然道:“不过是一愚所得,让洪先生见笑了。”

洪升摇了摇头:“我非暗讽,实是发自肺腑,王道台的评点正说到了点子上。文章需要【发愤之所作也】,说得就是王道台刚刚话里的意思。”

说到这,他转头看向学童们:“都听清楚没?”

一众学童全都站起朝王大绶施礼道:“谨受教。”

王大绶做老了官的,平日里朝他施礼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但今天看到弘毅塾的学童异口同声朝他作揖,心里竟然忍不住激荡起来:“难怪听说这陈文瑞放着翰林院不去,偏要回来教书,原来当先生的感觉竟这么好!”

洪升见学童们坐下后,重新评讲道:“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文瑞的文章,不仅文可载道,亦所以续统。”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纲常伦理,万世不易,此文严华夷之辨,斥被发左衽之祸,实乃捍卫斯文道统。其论周公之功【使四海永清,无复乱我华夏】,体现出【文以经世】的担当,正如其所言:文者,国家之元气也!”

他的目光扫过众学童和官员:“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做个读书经世,有利于国家之人。”

最后他总结道:“文瑞此文,字字切典,可配经传。佳处尤在用意深厚,是圣人使人物各得其所。气象灿然,安和升平,雅颂之音,河岳英灵之气。”

“没想到短短几月,文瑞,再回乡,你的文章浑厚清和,法足辞备,墨义之工,三百年来无能抗者。”

众人闻言皆是哗然。

三百年无能抗者?

这个评价是不是有点……

“啪啪啪!”就在这时,塾堂内传出清脆的鼓掌声,只见陈观笑道:“果然是状元之才,陈某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