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叛将孔有德支援济尔哈朗。
且说当年孔有德自造反后投降后金,这一举动可谓是震惊朝野。当孔有德率领着他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着盛京进发时,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场看似简单的投降,竟然会成为明清历史上争议最大的关键节点之一。
皇太极对于孔有德的到来,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和礼遇。他不仅亲自出城迎接,还赐予孔有德“恭顺王”的封号,并将这支汉人武装赐名为“天佑军”,直接隶属于自己统辖。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后金政权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场投降与封赏的细节,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它不仅仅揭示了孔有德个人命运的抉择,更折射出后金政权在战略布局上的深谋远虑。
皇太极之所以如此看重孔有德,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则是看中了他在汉人中的影响力。通过对孔有德的招安和重用,皇太极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汉人将领来归降,从而壮大自己的势力。
然而,孔有德的投降并非是一时冲动之举。事实上,这是明末军队积弊已久的必然结果。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明朝军队内部腐败丛生,士兵们的生活困苦不堪,将领们也常常克扣军饷。在这样的背景下,孔有德的造反和投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毛文龙旧部,他长期镇守皮岛,却因朝廷的粮饷拖欠与上司孙元化的苛待陷入绝境。_三·叶,屋, ,更¢新!最¨快?孔有德以增援大凌河为名率部北上,却在途中得知孙元化欲追究其部属劫掠之事。进退维谷之际,他毅然发动兵变,占据登州城。
这场兵变充满戏剧性细节: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孔有德先假意接受孙元化招抚,却在进城时突然发动突袭。叛军焚毁官署,拘禁孙元化,并打开军械库获取火器。在明军围剿下,孔有德决定北投后金。乘船渡海。船队在旅顺口遭遇暴风,部分船只沉没,最终辗转抵达盖州。
皇太极对孔有德的归附极为重视,其封赏仪式在盛京隆重举行。据《清实录》记载,皇太极在收到孔有德的书信后,不仅立刻让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率兵前往鸭绿江接应孔有德,还亲自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又以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对待孔有德。
区区一个降将,皇太极竟然亲率诸贝勒出城十里相迎,这种待遇在清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出皇太极对孔有德的重视程度。
封赏仪式的规格之高令人瞩目。首先,在仪式现场,仿照明朝亲王规制,设置了丹墀仪仗,场面宏大而庄重。其次,皇太极赐予孔有德金印、蟒袍、玉带等珍贵物品,这些赏赐不仅体现了孔有德的地位尊崇,更彰显了皇太极对他的高度认可。
在军事方面,皇太极给予了孔有德特殊的待遇。¨咸`鱼_看¨书-网. ^首-发,天佑军保留原有编制,由孔有德直接统辖,不受八旗制度的约束。这意味着孔有德在军事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军中诸将也由孔有德自行安排,这进一步增强了他对军队的掌控力。
此外,皇太极还赐予孔有德“恭顺王”的封号,取恭顺天命之意,同时赐其部“天佑军”名号,寓意着天赐之助。这个封号和名号不仅具有政治象征意义,更体现了皇太极对孔有德的期望和信任。
总的来说,皇太极对孔有德的封赏细节处处彰显着他的政治智慧。通过给予孔有德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和特权,皇太极不仅成功地拉拢了孔有德,还向其他明朝将领展示了清朝的宽容和诚意,为清朝招揽更多人才奠定了基础。
封赏当日,皇太极设宴盛京崇政殿,席间特别赐予孔有德貂裘、良马等物。更值得注意的是,皇太极特许其军队使用明军旗帜,这在当时被视为对汉将的最大信任。
这支被赐予“天佑军”之名的部队,在清军之中拥有着一种特殊且独特的地位:
首先是其极具独立性。这支部队直接隶属于皇太极,成为了清军之中的一支机动力量,不受其他势力的节制和干扰。
这种直属关系使得天佑军在军事行动中能够迅速响应皇太极的命令,灵活调配,展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和机动性。
其次是其战术价值。天佑军以擅长使用火器和进行攻城战而闻名,这恰好弥补了清军在技术方面的短板。在那个冷兵器与火器并存的时代,拥有这样一支精通火器运用的部队无疑是一大优势。
他们的存在为清军在战场上带来了新的战术选择和战略可能性,使得清军在攻城略地时更加得心应手。
再者是其政治意义。作为一支由汉人组成的武装力量,天佑军成为了后金政权吸引更多明军倒戈的标杆。
孔有德的投降和受到的封赏,无疑向其他明军将领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只要归顺后金,不仅能够保住性命,还能得到重用和优厚的待遇。这种示范效应对于后金政权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瓦解明朝的军事力量,加速明朝的灭亡。
孔有德的投降与封赏,从多个角度折射出了明末清初权力更迭的复杂面相。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是乱世中武人在生存与道义之间艰难抉择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政治局势和军事力量的左右,孔有德选择投降后金,起初是有奶便是娘的心态,或许是出于对自身和部下生命安全的考虑,也可能是看到了后金政权的崛起和发展潜力。
而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孔有德的投降则是后金政权汉化战略的一次重要实践。皇太极通过对孔有德的厚待,不仅获得了一支精锐的部队,更向天下汉人展示了后金政权的宽容和接纳态度。
这种汉化战略有助于后金政权在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取得进展,为其最终入侵大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恭顺王孔有德与天佑军的投降,是明清易代史上一段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篇章。这场投降与封赏,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历史进程的加速。
孔有德部多是辽东人,对辽东半岛地理熟悉,旧部尚多,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投清后,给明军辽东半岛南端至山东半岛的防御造成极大威胁。
崇祯六年孔有德降清不久,就勾引清军南下,攻克旅顺,总兵黄龙战死,控制了整个辽东半岛。
崇祯九年到十年,他们又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济尔哈朗带着他随同十五万清军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投降清朝,使明朝失去了可靠的邻国和在东面牵制清军南下的重要力量。
朝鲜投降不久,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原辽东叛将又与清军合攻有明军防守的皮岛,占领皮岛,并不时侵扰长山岛。
至此辽东半岛及沿海岛屿尽失,清军自海路南下的门户洞开,山东沿海已成为防清的最前线。辽东半岛的丧失,与“建州兵以辽将为前驱,谙水战,习地利,报所向立下”不无关系。
为褒奖孔有德等人的功绩,皇太极将孔有德这个辽东叛将封为王,就是恭顺王,恭字本指肃敬谦逊,《周礼》以\"六德\"为首;顺字取顺从天道之意。二者组合,既承认孔有德归顺的正当性,又暗示其弃暗投明的道德选择
使其日后成为清军入关的主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