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旅途的风景

盛夏的暑气被远远地甩在身后,当列车驶入这片被群山环抱的谷地时,一股清凉湿润的空气便迫不及待地从车窗缝隙里钻了进来,带着草木与微甜花香的混合气息。沈伊沐轻轻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从高楼广厦变成了连绵的翠绿,心中那根因期末考试而紧绷了许久的弦,终于彻底松弛下来。

身旁的沈时云察觉到了她的放松,他放下手中的书,目光也随之投向窗外。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像山间清泉流过石上:“喜欢这里?”

“嗯,”沈伊沐转过头,眼眸里映着窗外的绿意,亮晶晶的,“空气里都是自由的味道。”

他轻笑一声,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动作自然而宠溺。“那我们接下来的几天,就尽情‘自由’。”

他们的第一站,是山谷深处一座以古朴闻名的古镇。没有车马喧嚣,只有青石板路被岁月磨砺得温润光滑。两人并肩走在狭窄的巷弄里,脚下是高低不平的石板,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两侧是白墙黛瓦的木结构老屋,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风干的腊肉和金黄的玉米,墙角攀爬的青藤为这素雅的色调增添了几分生机。

午后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屋檐和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沈伊沐像个好奇的孩子,一会儿停下来看屋檐下筑巢的燕子,一会儿又被一家手工作坊里正在染制的蓝印花布吸引。那布匹在染缸中浸润,再挂起晾晒,蓝白相间的图案在风中舒展,如同水墨画般写意。

沈时云不紧不慢地跟在她身后,目光始终追随着她灵动的身影。他喜欢看她发现新奇事物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那种纯粹的快乐,比任何风景都更能打动他。当她在一家卖手工银饰的摊位前驻足,拿起一枚小巧的叶子形耳坠时,他走上前,轻声说:“很衬你。”

摊主是一位笑容和蔼的中年妇人,她看着眼前的年轻男女,眼中满是善意。沈伊沐有些不好意思地放下耳坠,沈时云却已经从钱夹里取出了钱。“戴上看看。”他鼓励道。

沈伊沐拗不过他,只好戴上。那枚小小的银叶,垂在耳畔,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摇晃,在阳光下闪烁着细腻的光泽。妇人笑着夸赞:“姑娘戴着真好看,就像这山里的精灵。”沈伊沐的脸颊泛起一抹红晕,却难掩眼中的欢喜。沈时云付了钱,那枚耳坠便成了她此行的第一份收获,一份被珍视在心的小确幸。

傍晚时分,他们下榻在一家临河的客栈。客栈有个雅致的名字,叫“枕水居”。他们的房间在二楼,推开雕花的木窗,便能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潺潺流过。河上,几艘乌篷船正缓缓划过,船夫的歌声悠扬婉转,随波荡漾开来。

晚饭是在客栈里用的。店家推荐了当地的特色菜。第一道端上来的是一锅奶白色的鱼汤。汤是用河里现捞的鲜鱼,配上几片嫩姜和一段葱白,用文火慢炖而成。没有过多的调料,却将鱼的鲜美完全激发出来,汤汁浓郁醇厚,喝上一口,暖意从胃里一直蔓延到四肢百骸。

沈伊沐喝得心满意足,又夹起一块鱼肉。鱼肉极其细嫩,用筷子轻轻一拨便骨肉分离,入口即化,只留下满口的鲜甜。沈时云看着她吃得眉眼弯弯的样子,自己也觉得这寻常的饭菜变得格外香甜。

接着上来的是一盘用山间野笋炒的腊肉。腊肉是本地人家自己腌制的,肥瘦相间,被烟火熏制出独特的香气。野笋则脆嫩爽口,带着一丝清甜。腊肉的咸香与野笋的清新在口中完美融合,油而不腻,是下饭的绝佳伴侣。还有一道清炒时蔬,碧绿生青,简单却爽口,仿佛将整个山野的春天都端上了桌。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享受着这顿晚餐。窗外,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客栈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一盏盏亮起,暖黄色的光晕倒映在河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如梦似幻。远处传来几声模糊的犬吠,更衬得这古镇的宁静与祥和。

饭后,沈时云提议去河边走走。夜风习习,带着河水的凉意。他们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河岸,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随意地走着。月光如水银般倾泻而下,为古镇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沈伊沐脱了鞋,赤脚踩在河边被河水冲刷得圆润的鹅卵石上,冰凉的触感让她舒服地轻哼了一声。

沈时云就在她身边站着,为她挡住偶尔吹来的夜风。她忽然回头,仰头看着他,月光勾勒出他俊朗的侧脸轮廓,眼神深邃而温柔。“时云,”她轻声唤他,“谢谢你带我来这里。”

“傻瓜,”他低下头,指尖拂过她被夜风吹乱的发丝,“是我该谢谢你,愿意和我一起来看这些风景。”

他的话语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沈伊沐的心湖,漾开一圈圈甜蜜的涟漪。她伸出手,轻轻牵住他的手。他的手掌宽大而温暖,牢牢地包裹住她的,给予她无比的安心感。就这样,他们手牵着手,在月光下的河边,静静地站了很久很久,仿佛要将这宁静美好的时光,永远镌刻在记忆里。

第二天,他们决定去攀登古镇附近那座以云海闻名的山峰。清晨,天还蒙蒙亮,他们便踏上了登山的石阶。山路蜿蜒,掩映在茂密的森林之中。空气清冽,充满了松针和泥土的芬芳。鸟鸣声在林间此起彼伏,清脆悦耳,像一首永不落幕的晨曲。

起初,沈伊沐精力充沛,步履轻快,不时还回头催促沈时云。但随着山势渐高,石阶变得愈发陡峭,她的呼吸也开始急促起来。沈时云始终走在她身后半步的距离,既是保护,也是一种无声的陪伴。当她累得停下脚步,扶着膝盖喘气时,他会适时地递上水壶,用温和的语气说:“不急,慢慢来,风景都在路上。”

他指着路边一株从石缝中顽强生长出来的野花,那花朵小小的,紫色的花瓣上还带着露珠,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娇艳。“你看,它多努力。”他说。沈伊沐看着那朵花,心中的疲惫仿佛也消散了一些。她深吸一口气,重新迈开脚步。

攀登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每当他们登上一个平台,回头望向来时的路,看到那一片被踩在脚下的苍翠,以及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终于,在日出的前夕,他们登上了山顶的观景台。

山顶的风很大,吹得衣衫猎猎作响。天边已经泛起了一抹鱼肚白,紧接着是橙红、金黄、绛紫……各种色彩如同被打翻的颜料盘,在天际线上肆意渲染。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冲破云层,刹那间,万丈光芒洒向大地。

他们脚下,是波澜壮阔的云海。云层翻涌,如同一片无垠的白色海洋,远处的山峰在云海中只露出一个个小小的尖顶,宛如仙山琼阁。沈伊沐被这壮丽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天宫之上,世间的一切烦恼都渺小得不值一提。

沈时云从身后轻轻地环住她,将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为她抵御山顶的寒意。他的下巴抵在她的肩窝,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很美,对吗?”

沈伊沐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眶有些湿润。她转过头,迎上他的目光。在他的眼眸里,她看到了同样震撼的风景,也看到了清晰的、满满的、只属于她的倒影。她忽然觉得,再美的日出云海,如果没有身边这个人与她一同分享,也会失色一半。是这份陪伴,让眼前的风景变得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下山的路轻松了许多。中午,他们在山腰处一家当地人开的农家乐里解决了午餐。老板娘热情好客,为他们端上了最具特色的山菌炖鸡。鸡汤是用散养的土鸡,配上清晨刚从山上采摘的各种野生菌菇熬制的。菌菇的种类繁多,有的肥厚,有的纤细,每一口都吸饱了鸡汤的精华,鲜美得让人舌头都要融化。

还有一道用当地特产的香料烤制的溪鱼,鱼皮烤得焦香酥脆,鱼肉却鲜嫩多汁,香料的味道渗透到每一丝鱼肉里,风味独特。配上一碗新磨的米饭,沈伊沐觉得自己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一餐。这食物里,有大山的馈赠,有阳光雨露的味道,更有淳朴的人情味。

下午,他们回到了古镇。这一次,他们没有再逛那些热闹的巷弄,而是租了一艘乌篷船,任由船夫载着他们在镇内纵横交错的河道上缓缓漂流。船夫摇着橹,乌篷船在狭窄的河道里悠然前行,穿过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石拱桥。

沈伊沐和沈时云并肩坐在船头,脚下是清可见底的河水,能看到水草在水下轻轻摇曳。两岸的人家近在咫尺,能看到院子里晾晒的衣物,听到屋内传出的模糊笑语。偶尔有妇人在河边的石阶上浣洗衣物,棒槌敲打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时光在这里仿佛变慢了,一切都那么从容不迫,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沈伊沐把手伸进清凉的河水里,感受着水流从指缝间滑过。沈时云则拿出相机,没有拍风景,镜头始终对准着她。他捕捉她低头微笑的瞬间,捕捉她被风吹起发丝的侧脸,捕捉她眼中那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这些照片,后来成为了他最珍贵的收藏。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为整个古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他们结束了船游,在一家临街的茶馆坐下。茶馆是老式的格局,几张方桌,几条长凳。他们要了一壶当地的特产茶,茶叶在滚水中舒展开,散发出淡淡的兰花香。

茶汤入口微苦,随即回甘,余味悠长。他们一边品茶,一边看着街上人来人往。有放学的孩童追逐打闹,有归家的行人步履匆匆,也有像他们一样的游客,悠闲地欣赏着这古镇的黄昏。茶馆里人声嘈杂,却奇异地让他们感到一种融入其中的平静。

这趟旅行,没有去什么名山大川,也没有追逐什么网红打卡地。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个安静的角落,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味蕾去品尝。他们看过清晨的云海,也见过深夜的星河;他们尝过鲜美的鱼汤,也品过苦后回甘的香茗。

对于沈伊沐和沈时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这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一段时光,是他们在人生画卷上,一起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风景会变,记忆会淡,但那份在旅途中彼此陪伴、彼此分享的心情,那份在美景美食中升华的情感,将会像那枚银叶耳坠一样,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闪烁着温润而明亮的光芒。

旅程即将结束,当列车再次启动,带着他们离开这片宁静的山谷时,沈伊沐靠在沈时云的肩上,心中没有离别的伤感,只有满满的充实与期待。她知道,这次旅行的结束,只是他们共同人生的又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风景,等着他们一起去探索,去经历。而身边有他,便是最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