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社团聚会

沈伊沐的英语社团是她大学生活里一扇小小的窗,窗外是截然不同的风景。社团里的人不多,但个个都是对语言怀有热忱的同类。在这里,她认识了几个英语很好的朋友,他们像是自带光环,让沈伊沐既羡慕又向往。

最初,沈伊沐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成员。她坐在角落,听社长用流利的英音主持会议,听那位交换生分享异国的趣闻,也听那位即将出国的学长谈论申请文书的技巧。他们的口语像潺潺的溪流,自然、顺畅,而沈伊沐的英语则像一潭浅水,偶尔泛起涟漪,却总也汇不成江河。

她最佩服的是那位高她一届的学姐。学姐不是社长,却有着一种让人信服的温和力量。她从不炫耀自己的词汇量,但每次开口,总能用最精准的词句表达最细腻的情感。一次,社团讨论一部晦涩的文艺电影,众人七嘴八舌,词不达意,只有学姐轻声说:“it's about the quiet desperation of ordary life.”(那是关于普通人生活中无声的绝望。)一句话,点醒了所有人。沈伊沐在那一刻,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

那位交换生则是另一个极端。他来自北美,性格开朗,说话带着一种随性的幽默感。他常常纠正大家的发音,但方式总是很巧妙,让人在笑声中记住正确的读法。他会把“three”读成“tree”,然后夸张地模仿自己的错误,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让沈伊沐明白,学习语言不必时刻紧绷,放松和享受同样重要。

还有那位准备出国深造的学长,他的英语严谨而学术,逻辑性极强。每次做pre(presentation),他的ppt都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像一篇微型论文。他教会了沈伊沐如何构建语言框架,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沈伊沐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她开始强迫自己开口,哪怕只是结结巴巴的短句。她会在活动后找学姐请教某个词的用法,会和交换生练习日常对话,也会向学长借阅英文原版书。她的进步是缓慢的,但确凿无疑。

学期过半,社长提议组织一次聚餐,地点选在一家颇有情调的西餐厅。这既是庆祝社团活动圆满,也是为即将毕业的学长送行。

聚餐那天,沈伊沐特意提前到了。她有些紧张,这将是她第一次在社团活动之外,和这些“大神”们进行长时间的交流。餐厅里灯光昏黄,空气中弥漫着黄油和香料的混合气息。她选了个靠窗的位置,不安地搅动着面前的柠檬水。

人很快就到齐了。社长坐在主位,交换生和学长一左一右,学姐则恰好坐在了沈伊沐的旁边。大家脱下了社团活动时的“正装”,换上了便服,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

菜单是全英文的,这无疑是一场小小的考验。沈伊沐有些犯怵,那些花哨的菜名她只认得一半。正当她犹豫着随便点一个意面时,学姐凑了过来,指着菜单上的一道菜说:“这个pan-seared scallops(香煎扇贝)很不错,酱汁是柠檬黄油的,很清新。如果你想试试牛排,这个mediu-rare(五分熟)是最佳口感,能尝出肉本身的鲜甜。”

她没有直接替沈伊沐做决定,而是用一种分享的口吻,温柔地提供信息。沈伊沐感激地看了她一眼,学着她的样子,点了一份香煎扇贝。

等餐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了英语模式。但和社团里不同,此时的对话更加生活化,也更加私人。

交换生讲起了他家乡的感恩节,描述着烤火鸡的香气和家人团聚的温暖。“my o akes the best turkey ever,” he said, his eyes klg. “it’s crispy oside, jui the side. And the gravy… don’t eve started on the gravy.”(我妈妈做的火鸡是全世界最棒的,外皮酥脆,内里多汁。还有那个肉汁……别让我提那个肉汁,说起来就流口水。)他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一桌人都仿佛闻到了那遥远的香味。

学长则聊起了他申请学校的波折。“the personal statent was the worst part,” he aditted, swirlg the water his gss. “i t have rewritten it a dozen tis. it felt like i was tryg to sell y soul 500 words.”(个人陈述是最折磨人的部分,我肯定重写了十几遍。感觉就像在用500个字出卖自己的灵魂。)他的坦诚让沈伊沐有些意外,原来看似无所不能的学长,也有这样的焦虑和挣扎。

社长笑着接话:“But you did it. that’s what atters. now you’re off to a new adventure.”(但你做到了,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你就要开启一段新的冒险了。)

沈伊沐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简单的附和。她发现,褪去“英语大神”的光环,他们也只是普通的年轻人,会为美食而雀跃,会为前途而烦恼,会分享彼此的喜悦和不安。

学姐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沉默,主动转向她,问道:“伊沐,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吗?英文的。”

沈伊沐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在看《小王子》,英文版。感觉……有点难。”

“那是个很棒的选择,”学姐鼓励道,“don't worry about uandg every sgle word. try to feel the rhyth of the nguage. sat-exupery's writg is like poetry.”(别担心每个词都看懂,试着去感受语言的韵律。圣埃克苏佩里的文字像诗一样。)她顿了顿,又补充道,“if you ever want to discs it, i’d love to.”(如果你想讨论的话,我很乐意。)

这句简单的话,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了沈伊沐的全身。她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被真正地接纳和关心着。

主菜陆续上桌,沈伊沐的香煎扇贝果然如学姐所说,鲜美无比。她细细品尝着,听着朋友们天南海北的聊天。他们从电影聊到音乐,从旅行聊到梦想。交换生模仿着不同地区的口音,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学长分享着他面试时的趣事,自嘲的语气引来阵阵善意的笑声;社长则像个大家长,温和地协调着话题,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沈伊沐的话渐渐多了起来。当聊到喜欢的歌手时,她鼓起勇气,用还不太熟练的英语说:“i like taylor swift. her lyrics… they tell stories.”(我喜欢泰勒·斯威夫特。她的歌词……会讲故事。)

“exactly!” 交换生立刻表示赞同,“she’s a aster storyteller. which song is your favorite?”(没错!她是个讲故事的大师。你最喜欢哪首歌?)

在大家的鼓励下,沈伊沐磕磕巴巴地解释了自己喜欢某首歌的原因,因为它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她说得并不流利,甚至有些语法错误,但没有人打断她,也没有人纠正她。他们都专注地听着,眼神里是纯粹的倾听和尊重。

那一刻,沈伊沐忽然明白了。这个社团对她而言,最大的意义并非是英语水平的提升,而是让她遇见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为她构建了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在这里,犯错是被允许的,笨拙是被理解的,每一次微小的尝试都会被看见和鼓励。

聚餐接近尾声,大家提议为学长举杯。社长举起酒杯,用真诚的语调说:“to our friend, and to the future. may all your dreas e true.”(敬我们的朋友,也敬未来。愿你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

“Cheers!”(干杯!)玻璃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是在为这段美好的时光作结,也像是在为崭新的未来序曲。

走出餐厅,晚风清凉,吹散了餐厅里的暖意,却吹不散沈伊沐心中的温暖。大家在校门口道别,交换生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学长拍了拍她的肩膀说“keep gog”(继续加油),学姐则微笑着对她说:“下次活动见。”

沈伊沐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回想着今晚的每一个细节,学姐温柔的指点,交换生生动的描述,学长坦诚的分享,社长关照的目光……这些画面在她脑海里交织成一幅温暖的画卷。

她知道,自己的英语或许依旧比不上他们,但她不再为此感到自卑。因为她找到了比流利口语更宝贵的东西——那是因共同热爱而连接的友谊,是在探索世界路上结伴而行的温暖。这扇小小的窗,已经为她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而她,正准备鼓起勇气,向着那片天空,迈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步。社团的灯光会熄灭,但朋友们的笑语和鼓励,将永远是她前行路上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