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一座城

第二天上午,刘楚又开车来了。

车子驶过那条熟悉的山路,进入青瑶镇。

白天的镇区和昨晚完全不同。

昨晚他看到的是璀璨的霓虹灯、流动的光影、震耳的电子乐。

现在他看到的是脚手架、工程车、穿着橙色马甲的工人。

到处是施工的声音——切割机的尖啸、焊枪的嘶嘶声、卡车倒车的滴滴声。

刘楚把车停在一片临时停车场,推开车门下车。

宋衿已经在路口等他了。

她穿着白衬衫和黑色长裤,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头发扎成马尾。看到刘楚的车,她抬起手腕看了眼表。

刘楚走过去。

宋衿把文件夹夹在腋下,腾出手指了指前方,今天带你看剩下三个区域。

民国、明清、还有?

还有一个现代艺术区。宋衿把文件夹翻开,指着上面的施工进度表,民国街进度最快,主体建筑都完工了,正在精装修。明清区还在搭框架。艺术区刚打完地基。

刘楚看了眼那张表,上面密密麻麻标着各个区域的完工百分比。

先去民国街。

他们往镇区西侧走。

走了大概五分钟,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又变了。

不是唐宋的木楼,不是赛博的金属高楼,而是石库门。

典型的海派建筑。砖木结构,外墙是青灰色的砖,门框是石头砌的。门是黑漆木门,上面装着铜环。有些楼的二层还有小阳台,铸铁栏杆,雕着花纹。

再往前走,出现了西式洋楼。

三层高的小楼,外墙刷成米黄色,窗户是拱形的,窗框漆成白色。一楼的门廊有罗马柱,柱头雕着繁复的花纹。

街道尽头有栋更大的建筑,外形是圆弧形的,外墙贴着米色瓷砖。门口立着块牌子,上面写着:百乐门(施工中,请勿靠近)

刘楚走到一栋石库门前停下。

工人们正在安装二楼阳台的铸铁栏杆。栏杆是提前做好的,工人用电钻在墙上打孔,钻头和砖墙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然后把栏杆固定上去,拧螺丝的时候,扳手敲击金属的声音在空荡的街道里回响。

一楼的地面正在铺地砖。黑白相间的花砖,工人蹲在地上,一块一块往下铺,铺完还要用橡胶锤敲实。敲击声很有节奏,咚咚咚的。

墙上露出一截电线,旁边贴着张施工图纸,被风吹得哗哗响。图纸上标注着:霓虹灯招牌预留位。

宋衿站在刘楚旁边,看着这些正在装修的建筑。

民国街的定位和唐宋两里不一样。

刘楚转过头看她。

唐宋两里是周租,主打沉浸式旅居。宋衿说,但民国街不是。这里是日租的精品民宿区。

日租?

宋衿把文件夹翻到另一页,上面是民国街的经营规划图,这里的每栋小楼,未来会返还给青瑶镇的原住民。一个家庭可以申请一套,自己当老板,自己经营。

刘楚愣了一下。

返还?

宋衿合上文件夹,抬头看着那栋石库门,青瑶镇原本是长安南郊的一个镇,常住人口三千多人。我们开发青瑶胜境的时候,镇民全部搬迁了。这六个区域占地将近两千亩,其中有七百多亩是耕地。

她停顿了一下,侧过脸看向刘楚。

补偿和安置款都已经发放到位。手续也都齐全,规划、环评、土地审批,全部走完了流程。

刘楚点点头。这些他知道,但具体数字是第一次听宋衿说。

旁边有个工人扛着一袋水泥走过,肩膀上的水泥袋压得他微微弯腰,脚步声很重。

镇民搬走了,但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宋衿继续说,所以我们给他们留了个机会——愿意回来做生意的,可以申请民国街的经营权。

免租金?

免租金。宋衿点点头,但山庄要分成四成。另外,卫生、服务、安全这些,都有考核标准。不达标的,会被取消经营权。

刘楚看着眼前这些正在装修的石库门,又看了看那些正在铺地砖的工人。

申请的人多吗?

很多。宋衿把文件夹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申请名单,密密麻麻写了一大串名字,镇上原本就有不少做餐饮和旅馆生意的。他们有经验,也有客源。回来做这个,对他们来说是好事。

刘楚沉默了几秒,又看了眼那些石库门。

这个思路不错。

宋衿笑了,把文件夹合上,夹在腋下。

这也是您当初的要求——别让镇民觉得自己被赶走了,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参与者。

刘楚没接话。

他确实说过这话。但他没想到宋衿会用这种方式落实。

他们离开民国街,往北走。

走了大概十分钟,到了明清区的施工现场。

这里进度明显慢很多。

地面已经平整完了,到处是木材和砖瓦。几栋建筑的框架刚搭起来——粗大的木柱,复杂的斗拱结构,屋顶的骨架。工人们正在用吊车把一根巨大的横梁吊到柱子顶端,横梁在空中晃动,

刘楚看到其中一栋楼的结构是四合院。正房、厢房、倒座房的位置都能看出来,中间是个大院子。院墙还没砌,只有地基,一圈灰色的混凝土。

再往里走,有片区域在搭园林。

假山的石头已经运过来了,堆在一边。那些太湖石表面全是孔洞和褶皱,大大小小堆了一片。工人们正在挖池塘,挖掘机的铲斗一下下往下挖,挖出来的土堆成小山。旁边还放着几棵树,根部裹着麻布,树干很粗,看起来年份不小。

宋衿停下脚步,看着那片正在施工的园林。

明清区的定位是高端私密。她说,主打深宅大院。每套院子的面积都很大,最小的也有五百平米。价格会比唐宋两里贵一倍以上。

刘楚点点头。

这个定位合理。有些客人不想住在热闹的街区,就想要个安静的、独门独院的地方。明清大宅正好满足这个需求。

挖掘机又挖了一铲土,土堆砸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音。

他们又往东走。

走了大概十五分钟,到了最后一个区域。

这里刚打完地基。

地面是平整的混凝土,上面用白线画着建筑的轮廓。刘楚看着那些线条,能看出建筑的形状很奇怪——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各种不规则的几何体。

有的是倾斜的立方体。

有的是扭曲的柱状体。

有的是悬空的三角形。

工地边上立着几块展板,上面是建筑的效果图。展板被风吹得轻微晃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刘楚走过去看。

效果图上的建筑确实很前卫。白色的外墙,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造型夸张。有栋楼的外形是个巨大的螺旋,从地面一直旋转到顶部。还有栋楼的外形是几个立方体堆叠在一起,每个立方体的角度都不一样,看起来摇摇欲坠。

宋衿走到刘楚旁边,也看着那些效果图。

现代艺术区。她说,这里会有艺术展览、画廊、设计师工作室、独立书店、咖啡馆。也有住宿,但不是民宿,是艺术酒店。

风格?

极简现代风。宋衿指了指其中一张效果图,图上是个房间内部,全白的墙壁,巨大的落地窗,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把椅子,每个房间都会和艺术家合作设计。比如这个房间的主题是光与影,那个房间的主题是解构主义。住进去的人,本身就是在体验一件艺术品。

刘楚看着那些效果图,目光在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上停留。

和国内外艺术家合作?

宋衿点点头,我们会定期举办艺术展、设计周、音乐节。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的聚集地。

刘楚收回视线,看向那片空荡荡的地基。

这个定位也合理。青瑶胜境有古代的、有未来的、有市井的、有雅致的,但缺一个当代的、先锋的。现代艺术区正好填补这个空白。

他们离开艺术区,往回走。

走到一半,宋衿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刘楚。

要不要去天河枢纽看看?

天河枢纽?

山庄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宋衿说,其中一站会连到青瑶胜境。现在站台还在建,但观景平台已经完工了。从那里能俯瞰整个胜境。

刘楚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上午十点半。

他们往镇区中心走,走到一栋还在施工的建筑前。建筑外形是个巨大的圆柱体,外墙贴着银色金属板,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门口立着牌子:【天河枢纽·青瑶站(施工中)】

宋衿领着刘楚进去。

里面是个巨大的空间,还没装修完,到处是脚手架和电缆。头顶的吊顶只装了一半,能看到裸露的钢结构。但能看出未来的样子——中央是下沉式的站台,周围是环形的候车区。

他们走到施工电梯前。电梯门是铁丝网焊的,能看到里面。

宋衿按了按钮,电梯缓缓下降。然后门打开,两人走进去。

宋衿按了顶层的按钮。

电梯开始上升,很慢,机械的轰鸣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透过铁丝网能看到外面的楼层一层层往下掉。

大概过了一分钟,电梯停了。

门打开。

是个露天的观景平台。

平台很大,地面铺着防滑木板。四周没有围墙,只有玻璃护栏。护栏边上拉着黄黑相间的警示带,被风吹得啪啪作响。

刘楚走到护栏边,双手扶着栏杆,往下看。

整个青瑶胜境尽收眼底。

唐风华里在西南角,那些土黄色的坊墙、灰色的屋顶,清晰可见。能看到十字街的交叉路口,路口有个小广场,广场中央立着块还没刻字的石碑。

宋雅集巷在唐街旁边,能看到那些纤细的楼、精致的飞檐。一条竹林巷道连接着两个街区,竹林在风里晃动,竹叶反射着阳光。

赛博之城在东侧,那些高耸的金属建筑、巨型Led屏,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白天那些屏幕显得黯淡,但能看到屏幕边缘反射的阳光。

民国街在西侧,石库门、洋楼、百乐门,错落有致。能看到工人们在屋顶上安装避雷针,一个工人坐在屋脊上,腰间系着安全绳。

明清区在北侧,虽然还在施工,但能看出那些四合院和园林的轮廓。吊车的长臂在空中缓缓转动,吊着一根横梁往建筑工地移动。

现代艺术区在东北角,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地基,从高处看去就是一堆白线勾勒的几何图案。

六个区域,六种风格,在这片两千亩的土地上共存。

刘楚站在护栏边,沉默了很久。

风从远处吹过来,带着泥土和新木材的气味。护栏边的警示带在风里拍打着玻璃。

我当初想要的,其实就是个镇子。他说。

宋衿走到他旁边,也把手扶在护栏上,看着下方。

您得到的,是一座城。她难得的露出一个笑容,一座能装下所有人、所有时代梦想的城。

刘楚没接话。

他看着下方那片土地。

工程车在唐街的路口掉头,扬起一片灰尘。民国街的石库门外墙上,工人正用吊篮把霓虹灯招牌的支架吊上去。赛博之城那些巨型Led屏在白天显得黯淡无光,但屏幕下方有工人在检修线路。明清区的池塘已经挖好了一个雏形,能看到水坑的边缘。

这座城还在建。

但它已经在呼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