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进京复职

却听宋应知不紧不慢说道:“应河堂弟要是不介意,可以把两个孩子都过继到我的名下。”

两个孩子?

不只是夫妻俩惊讶,周围的族人也纷纷意外。

这哪有一次性过继俩孩子的?

“石头,不可啊,应河一家只有两个孩子,若都过继到你名下,那他们家岂不是成了绝户?”

族长率先不同意说道。

“那这就得看他们夫妻俩怎么想的了。”

宋应知端起茶杯递到唇边,用杯盖浮开茶叶,轻轻饮了一口。

“两个孩子过继到我名下后,我只带走弃哥儿,至于文昭,机会我给了,以后是否能出人头地,全看他自己。”

话音刚落,刚要张口拒绝的夫妻俩瞬间止住了声。

若孩子不仅能读书考科举,还不被抢走,他们自然同意!

“……丢弃,还杵在哪干嘛?!赶紧过来给你爹磕头!”

自己的目的已然达到,至于这前妻的孩子,谁管他。

宋应河一把将孩子拉扯过来,摔到宋应知跟前,由于用力过猛,孩子几乎是要摔在地上。

宋应知眼神一沉,眼疾手快接住孩子。

“你喜不喜欢你现在的名字?”

宋应知问。

“喜欢。”

“为什么?”

“因为它是爹给娶的。”

孩子表情虽然怯生,眼中的恨意却是隐藏不住。

“你别叫我爹!从今以后,她才是你爹。”

这死小子,反应怎么这么笨!若是惹恼了宋应知,人家反悔怎么办?

这般想着,宋应河又催促道:“快叫爹!”

又一声怒吼,弃哥儿下意识一抖,赶紧给宋应知磕头道:

“爹。”

宋应知轻轻嗯了一声,重新坐回位置上。

“族叔,开始吧。”

既然孩子父母同意了过继一事,接下来便是过继仪式,原本一开始只打算过继弃哥儿。

如今一连过继两个,东西却只准备了一份,好在宋文昭只是走个过场,之后还是得和宋应河夫妻俩生活。

“哎!弃哥儿和文昭,两个多好的孩子啊,怎么就摊上这样的爹娘,真是造孽啊……”

“文昭还好,弃哥儿才是真的惨,要不是看在孩子不能没有娘的份上,哪还有她嚣张的份!”

夫人们也不介意弃哥儿这继母在场,开始对他们指指点点。

面对大家的吐槽,夫妻俩左耳进右耳出,反正目的已经达到,剩下的随他们说去!

午时,过继仪式结束,宋应知领着宋文弃越过宋应河一家,坐上马车回了宋家宅院。

宅院里静悄悄的,除了两个打扫卫生的婆子,再没其他人。

张氏等人还有大半年才能出孝,这会儿都在庄子上,不想回去和张氏争吵,宋应知便带孩子睡在宅院处。

随着院门关上,四周嘈杂的议论声通通被隔绝在外。

将孩子带去书房,宋应知刚坐到案桌前,就见孩子立刻跪下磕头。

“丢弃多谢三伯。”

“三伯?”

宋应知莫名一笑,“你现在得叫我爹。”

“可丢弃知道,三伯并不是真的想过继孩子,选择我,只是因为我最合适。”

听着孩子波澜不惊的话,宋应知挑眉,夸赞道:

“我果然没看错人,你的确是个聪明能隐忍的。”

曾经,他宋应知也是这么熬过来的,对于孩子的眼神,再熟悉不过。

想要在官场上生存,光凭聪明是不够的,还得有一个足够的耐心,一份隐藏自身的能力。

这个孩子虽不受生父待见,却知道要靠什么模样才会引来族人的同情收留。

“你很好,我既然选择了你,定然会好好培养,以后在我面前,不用刻意。”

宋文弃面上一喜,总算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笑容。

“三伯,谢谢你。”

他再次磕头谢道,这个机会,他等太久了,从打听到宋应知没有子嗣的时候,他就在等这一天。

幸好,他终于如愿以偿。

过继孩子结束后,宋应知并未急着进京。

隔天一早,他带着宋文弃驾着马车去往煤田。

虽然在巴里已经待了两年多,但大多时候都在守孝,宋应知一直没抽出空去看钱叔。

离京之前,怎么也得去一趟才是,正好带孩子见见他的母族。

当年钱氏一族被贬到巴里做窑奴,性命是保住了,日子却过得十分艰苦。

好在巴里的煤田是露天开采,并不会有垮塌的风险。

宋应知到了煤田后,多番打听才得知钱叔不堪劳苦,前几年就已离世。

得知钱叔离世的消息,宋应知神色黯然,心中一阵难过。

当年若不是因为钱叔刀子嘴豆腐心,默许他在店里看书抄书,他很难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如今竟是最后一面都没见着,他心中一片怅然。

“真的是老了……”

自己熟悉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再过几年,就到自己了。

人没了,宋应知只能打听钱叔埋葬的地方,带着好酒和香烛前去祭拜。

在煤田待了一天,宋应知这才去宋文弃的母族把孩子带上,驾着马车回庄上与宋应明告别。

在庄子上又住了一夜,隔天一早,新出炉的父子俩便收拾行李,驾着马车出关。

此次赶往京城,从关在走草原到京城,路程是最短的。

景君尧还在位时,后金势力便已被灭,如今整个蒙古都是北夏的领土。

从草原上入京,并不会有什么危险。

不过,以防万一,宋应知还是把宴庄给叫上。

守孝的这两年,宴庄便在巴里的北远镖局接活儿,要说镖局哪生意最好,当属巴里。

从这里出去的都是与夷人做生意,危险显而易见。

这两年,本该是休假的宴庄,愣是没一天休息的。

不停地往返诸国,一来二去的,竟也会了不少夷人语言。

赶往京城的途中,原本就不爱说话的宴庄一改往日,不停地用蹩脚的夷人语言和宋应知交流。

见他这副模样,宋应知也觉着新鲜,正好路上也无聊,他干脆教这一大一小学期英语。

一个月后,一辆马车晃晃悠悠出现在燕京长城外。

“哇!三伯,这里的长城好大啊!”

“长城之内住着皇上,所以比别处的都要宏伟。”

宋应知掀开车帘,朝山顶上的燕京长城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