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三十发连珠铳

宴庄再次走后,宋应知立刻去找了都指挥使江元七。

“江将军,两方交战,你有多大的胜算。”

一见江元七,宋应知便直接说明来意。

“哎,英兵火器先进,战斗经验丰富,广西虽有十万兵力,却没有足够的火器,我手底下的士兵,还没打过来这种仗,难啊……”

江元七常年驻守在广西,平日里遇到的都是些民族内乱,稍微增加点兵力就能快速镇压。

如今临危受命,他心知自己不是对手,心中已然生了退意。

“现在的情况,咱们不能轻易挑起战事,还是等朝廷的援兵到来再说。”

“绝对不信!”

宋应知极力反对,等谁都别等朝廷!当年南阳大旱,他若什么都不做,坐着等朝廷的旨意,只怕全南阳的百姓早饿死了!

“江大人,现在是最容易拿回廉州的时候,新皇才刚登基,根本抽不出身管这件事,等援兵来,廉州的百姓还能活吗?”

听到这话,江元七皱起眉头,一脸为难说道:

“宋大人,不是老夫见死不救,两方武器悬殊,冒泡进攻,只会让我手底下的将士白白送命。”

“江大人,军中现在有多少把枪?”

宋应知问。

“两万不到。”

“……”

听到这个答案,宋应知倒吸一口凉气,

差距这么大?!难怪江元七一脸愁容。

“广西不是有火器厂吗?怎么装备这么差?”

他不由地问道。

“哎……”江元七叹了一口气,

“以往,火器厂的火器都运送往广东水师去了,咱们广西用用不上这么多。”

不仅用不上,连现有的两万把火枪都是淘汰下来的滑膛枪,威力和射程都是比不上英兵。

一旦两方开战,就只有白白挨打的份。

“如今之际,只能守着等援兵到来。”

江元七满心忧愁回道。

虽然明白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但姐姐和外甥还在廉州生死未卜,他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

“江将军,本官有一计,你听听如何?”

宋应知走近江元七,将自己心中想法全然说出。

“半个月时间,我带人回柳州生产火器,你找当地的僮人上山熟悉山林地形,等火器一到,咱们从山林突袭英兵,如何?”

南宁府通往廉州一共三个关口,关口之间是毒瘴横生的原始森林,别说英兵,就是北夏汉人也不好轻易进出。

但这也是唯一的机会,如今英兵在三个关口筑起城墙,想要强行通过何其困难。

“进毒瘴林没问题,只是半个月时间,宋大人能弄多少火器回来?”

对于宋应知的本领,江元七还是略有耳闻,“只要宋大人能带回来五万火器,老夫就有八成把握拿下关口!”

常有游走在毒瘴林中剿匪,江元七已经摸透了毒瘴林的特性,不用僮人带领,他们也能来去自如。

可五万火器,对于宋应知而言的确是个天文数字。

以柳州火器厂的生产能力,半个月最多一万把枪支。

“那就这么说定了,火器的事,本官去想办法,还请江大人都费心探探山林,半个月后,咱们立刻动手。”

宋应知咬牙应下后,出了营帐就去找靖江王。

廉州沦陷,靖江王作为广西的藩王,自然得亲自到军中鼓舞士气。

在宋应知表明来意后,王爷很快回道:“宋大人无需焦虑,本王已给贵州布政使司和湖广两地的火器厂写信,相信要不了几天,火器就能运来。”

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英兵会突然发脾气进攻。

从关口进入南宁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广西火力不足,结局只会和廉州一般无二。

“王爷,战事将起,请允许下官回柳州研制新型火器。”

虽然五万火器解决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想要减少生命牺牲,就得靠装备碾压。

眼下,英兵的武器装备已经优于北夏,再不改进,又要被对方压着打。

“宋大人已经有主意了?”听到宋应知如此说,原本一脸愁容的靖江王眼睛一亮。

“宋大人安心赶往柳州,粮草一事本王会亲自看管!”

“下官多谢王爷!”

领命后,宋应知一刻都不想耽搁,带上几名侍卫就快速赶往柳州火器厂。

过去的线膛枪在他的改良下没了浓烟、残渣,射程增大,开枪间隔时间也变短。

但它仍然有缺点,这些枪支只能一次开一枪,一枪过后,就得重新填装子弹。

宋应知自己设计的短枪最多也只能连发两次。

眼下情况危急,两方兵力、武器装备都存在差距,想要赢得轻松,机关枪的研发刻不容缓。

在原来的世界,康熙年间就有了世界最早的机关枪,是一个名为戴梓发明的二十八发连珠铳,比欧洲还要早二百余年。

戴梓后来也如宋应知刚入仕那会儿一样,被皇帝招入钦天监任职。

除了连珠铳,戴梓还仿制出蟠肠鸟枪和佛郎机,制造出威力巨大的子母炮,

可惜,这样的顶级火器制造专家,却被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嫉妒陷害,流放宁古塔,在饥迫交寒的环境中凄惨死去。

宋应知当初在工部研制出新型火炮时,也曾遭受陷害,让他彻底断了研发新型火器的心思,下决心外放。

如今,为了救宋大花和沈礼安,他只能再次以身入局。

不管后果会引来什么,至少现在,他只想救宋大花母子俩。

到火器厂的第一天,宋应知便把自己关在楚北的书房,脑子里不停的构思、回想机关枪的构造。

为了不打扰他的思绪,每日都是楚北给他送饭,每回进来,宋应知的状态都不一样。

有时站在案桌前奋笔疾书、有时对着墙壁上挂着的各类火器图纸发呆、有时又在发疯似的将自己作到一半的作品尽数撕毁。

机关枪的构造复杂,涉及到诸多机械原理和工艺细节,宋应知只见过大致的模型,对于里面的具体构造并不全清楚。

无奈,最后只能把楚北抓来与他一起研究。

要不说楚北能从工匠做到制造司郎中的位置呢,一上手就知道有没有,有了宋应知提供的思路,加上那本书留下的各种现代知识。

一天时间,楚北就将三十发连珠铳的图形画了出来。

虽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的机关枪,但时间紧迫,宋应知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