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宰相制度改革!
大唐的宰相制度,其实是有些复杂的。
除了中书令和门下省侍中,本身就是宰相之外,所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的,也是宰相。
而在上述这些宰相之外。
加“参知政事”职衔的,其实也可以说是宰相,在政事堂中讨论国家大事之时,也可以发表议论。
只不过,议论归议论,发言归发言,但却没有表决权。
当然。
这一点是在李承乾掌权之后,才定下来的。
所以笼统来说,宰相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组成的正式宰相,一类是加同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职衔的宰相,还有一类,便是加参知政事职衔的。
前二者,可以表决议事,后者则没有这个表决权。
而现在。
李承乾不仅让姜行本入政事堂了,还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的职衔,让其一跃成为了第二类宰相!
这种升迁。
已经可以说是越级拔擢了!
但实际上,这样很正常。
因为尚书省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从贞观朝以来,就不断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准确的说。
瞬间削弱尚书省本省官员的权力。
这一点从近些年来,一直没有人担任尚书令,且少有人担任尚书左右仆射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
以工部尚书之职位,入政事堂的姜行本,手上的权力已经非常重了!
大体……
跟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靖是差不多的!
二者的区别。
无非就是一个掌天下兵务,一个掌工程建设罢了。
“臣…臣……”
姜行本脸上,一时间写满了惊讶。
他知道李承乾一向重视诺言,从来不食言而肥,所以并不担心自己的宰相位置拿不到手。
可…在他的预想中。
自己至多至多,也就是得一个参知政事的职衔,成为能议事而不能表决的宰相。
却没想到。
天子上来就给他来了这么一个越级拔擢!
“陛下,这番任命,臣实在是受之有愧,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姜行本拜倒于地,重重叩首。
李承乾脸色一边,直接弯腰伸手一把将他提溜起来,皱眉道:
“卿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要置朕与言而无信之地?!”
“臣……”
“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了!”
“卿的功劳也好,能力也罢,朕和赵卿,杜卿等人,都是看在眼中的,卿不必过于自谦!”
李承乾给他拍了拍并没有沾染什么灰尘的衣袍。
这番举动,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让姜行本备受触动,眼眶不知不觉间竟然通红一片,隐隐间已经有泪水在打转了!
君视臣以诚,臣报君以忠。
说的,就是眼下这种情形……
李承乾既没有食言自肥,空画大饼,不仅将提前许诺的事情做到了,甚至于还加倍做到了。
如此。
姜行本怎么可能不竭尽全力,效忠于大唐?!
实际上。
李承乾给他加封同中书门下的职衔,还有另外一层考量。
那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宰相队伍!
三省六部制发展到现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些名不副实了。
首先,就是尚书省的权力太大!
整个帝国所有实际事务,几乎都是由尚书六部来执行,这就导致尚书省长官的权力,实在是太大!
其次,就是政事堂的出现。
发展到现在,政事堂内议事的,都是宰相。
只有商议好了的事情,会按照流程中书拟旨,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这么一来,政事堂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一个位居门下省与中书省之上的一个隐形部门了。
说白了。
就是三省中尚书省权力太大。
而且政事堂位居门下中书之上,成为凌驾于三省的存在!
这么做,有好处也有坏处。
最大的坏处,就是会导致群臣间互相掣肘,以至于政令出台、下发、执行变得极其缓慢。
简而言之,就是扯皮!
而且这也为日后群臣间结党,提供了可能。
这对于大唐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政事堂得调整一下,起码不能再像现在这样权责不明,模糊不清了。
李承乾心中,其实已经有想法了。
他打算把政事堂从幕后,拉到台前,在诸位宰相中,设置一个“首相”!
首相是轮流做的。
每过三个月,就自动换一位宰相任职首相。
而首相的权责自然也要比寻常宰相要大一些,但大归大,却不可能大的过皇帝。
可即便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复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一职了,因此肯定还要进行一番限制与制衡才行!
李承乾想到的制衡轮值首相的人,或者说势力,就是烟管!
比如御史台。
但不光有御史台,还要有谏院!
大唐当然没有谏院这么个东西,不过无妨,作为皇帝的李承乾自然可以捣鼓出来。
御史台与谏院的任务之一,就是盯死政事堂诸相。
看上去。
似乎与门下省的权责有些重复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或者说…李承乾是在从门下省的权责里割走一部分,从而设置新的言官体系。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台谏合流”。
之所以设置权责相同的两个部门,归根结底,还是互相制衡罢了!
只有御史台。
不免会出问题…但如果御史台之外,还有一个类似于御史台的言官机构的话。
二者就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制衡,互相监督……
言官。
就是大唐皇帝手中,那把专门用来威胁宰相的刀!
再加上这政事堂首相,毕竟是轮值的。
日期一到,就得下台,换成另外一名宰相上台,于是乎在台谏言官的制衡下,首相权力虽然比宰相们要大,但也完全不可能会威胁皇权。
其实。
说一千道一万。
如果大唐接下去的历代帝王,都会制衡之术。
那么甚至都不需要这些制度,毕竟宰相之间,不可能是一条心的,总有人是乐意被皇帝所利用的。
“唉……”
“说到底,打铁还得自身硬才行啊!”
“如果一个接一个的都是废物,那么即便制度再好,对皇帝再有利,也完全没意义。”
李承乾摇头一叹,望着三人远去的背影,一时间就陷入了良久的沉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