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翠微宫

第474章:翠微宫

食言反悔?

李承乾当然不会。\s\h~e′n*n\v~f\u+.\c.o?m+

毕竟不管怎么说大唐是获利的那一方。

况且这商贸就算重新开通之后,估计过不了几年,就又得关闭了。

原因嘛…自然就是新航路的开辟。

虽然此刻的新航路还处于一团迷雾之中,不过李承乾并不在意,因为按照他的布局,后年之前,也就大概畅通了!

有了更为完美的新航路之后。

大唐自然不可能再闲的蛋疼从大食国境内上岸,然后再把货物运输到拂菻等国。

不过。

这都是日后的事情了。

短时间内打商贸还是可以重开的,不管怎么说,大唐都是稳赚不赔!

……

阳春三月。

在阿米尔等一行人,离开长安,迅速折返回大食国之后没过多久,张柬之以及长乐公主,也准备启程离开长安了。

长安城外,渭水河畔。

李承乾吹着迎面而来的春风,心绪多少有些微微的惆怅。

张柬之可以说是他看着一步步成长到如今这模样的。

李承乾很看好他。

但必须经历一番磨难之后,才能够成为大唐真正的柱石,所以即便有些不舍,李承乾却也没有收回成命。

此刻。

他望着自己的妹妹长乐,以及年近而立,显得愈发稳重成熟的张柬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容。

“此去天竺,怕是数年难以见面。”

“长乐,倘若实在是适应不了那边的气候,大可以回来,至于张卿……”

“呼……”

“究竟如何,张卿自己决定吧!”

张柬之恭敬一礼,咬了咬牙,郑重的点头道:

“臣知道了,陛下保重!”

此次离开长安,夫妻二人就要经过迷茫的大海,一路前行上万里,才可以抵达天竺。.d.n\s+g/o^m~.~n*e?t~

一路上到底艰难险阻,肯定很多。

所以自然不能带刚出生不过一两年的儿子。

长乐公主抱着自己的幼子,眼中满是不舍,但她终究没有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只是李承乾这位舅父,好生照看他这外甥。

春风袭来,将船帆吹的鼓了起来。

一行人缓缓登上船只,在一阵号角声中,开始顺水东进,离开长安。

李承乾望着妹妹与妹夫离去的背影,忍不住叹了口气。

“唉……”

“父皇何故叹气?!”

李象和李厥站在身旁,看着惆怅不以的父亲,心中多少有些疑惑。

“为父昨日收到消息。”

“骊山行宫那边的人前来汇报,说你们皇祖父从年初开始,身体就颇为不适,进来还患上了春寒,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

二人闻言。

这才明白李承乾惆怅的,其实是此事。

实际上。

如果不是李承乾在贞观二十年发动了政变,黄袍加身,从而让李世民当上太上皇去好好养病的话,李世民早在一年半之前,就已经病逝了。

虽然。

父子二人之间,是有仇怨的。

但正所谓时间可以淡化一切…这么多年下来,李承乾对于自己父亲的恨意,也在慢慢的淡化了。

毕竟。

如今距离他重生归来,已经八年了……!

大唐在他的手下焕然一新,并迈上了更高的台阶,成为了制霸天下的强国。^x¢7.0!0+t¢x?t′.,c-o`m′

然而李承乾不得不承认。

如果没有贞观一朝二十年时间的积累,他是全然不可能做到今天这一切的!

换言之。

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大唐更进了一步……

“走吧,去看看你们皇祖父。”

李承乾骑上马,带着两个儿子,在程知节等人的护卫下一路狂奔,不久之后便抵达了长安城三十里外的骊山行宫。

时至春日。

骊山上下已经出现了很多鲜活的绿意。

阳春三月的微风吹在身上,让人不禁倍感舒适。

只可惜,在这么好的日子里,太上皇李世民却显得有些病怏怏的。

他躺在特制的宽大躺椅中。

身上盖着一条轻柔的毛毯,在春日的照耀下,正在午睡。

“陛下?!”

“不要声张,让太上皇继续睡吧。”

李承乾挥挥手,示意张阿难不必多管,后者见状也很知趣的带着一众内侍与宫女退下。

一时间。

偌大的寝殿内外。

就只剩下大唐三代四个人而已。

漫长的等待过后,直到过去了小半个时辰,李世民才幽幽醒转。

迷迷糊糊的睁开眼,定睛一看,就瞧见了坐在不远处正在翻阅兵书的李承乾,以及随侍于旁边,同样也在看着一些书籍的李象和李厥。

“承乾?”

“大郎,二郎怎么也来了?”

李世民坐起身,显得有些吃力和缓慢。

李象连忙走过来,帮他调整了一下躺椅的角度,又把毛毯重新盖好。

另一边的李厥。

则取来了一盏温热的茶汤,递给李世民。

“皇祖父,先喝碗茶汤,暖暖身子吧。”

李世民伸手结果茶盏,看向李厥和李象得眼神中,浮现出些许带着的慈祥之色的笑意。

“父亲。”

“你身体如何了?!”

闻言。

李世民手腕一抖,手中装满茶汤的茶盏,差一点就直接掉在了身上!

父亲……

仔细想来,李世民已经很久很久,久到他自己都记不起来有多久的时间,没有听见从李承乾口中吐出来的这两个字了!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滞了。

李世民僵硬的愣了好一会,然后忽然笑了笑,仿佛…与之前的一切,在这一刻,都彻彻底底的和解了。

“没什么大碍。”

他无所谓的摆摆手,显得有些淡然。

“早年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不可避免的会留下很多暗伤。”

“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

“现在年纪上来了,这些暗伤也开始发作了,不过这都是很正常的,圣明如秦皇与汉高祖,不也迟早面临这一天?”

“为父,自然也不例外……”

说完这些话。

他就像是不愿意再聊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似的,咳嗽了一声,把话题给转到了其他方面。

“听说长乐要离开长安?”

“是,方才刚刚走,与张柬之一道,前往天竺去了。”

“临走之前。”

“他们也过来拜见过父亲。”

“是啊……”

李世民长叹一声,靠在椅子背上,眼前似乎浮现出了长女长乐公主那温婉的面容。

这张脸…与自己的发妻,何其相似啊!

“唉!”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春去秋来,只是…斯人已逝啊……”

这首诗。

出自于南朝沈约之手。

本来是用来感叹时光一去不回,然而在李世民这里,却很好的映衬出此时此刻,他对自己那位已经病逝十五年之久的亡妻的…追思!

李世民说完后,就沉默了。

而坐在一旁,方才还偶尔接话的李承乾,也被这么一句话给干沉默了。

说到底。

李世民追思的对象,也是他的母亲。

李承乾丧母之时,不过年仅十七八,一眨眼十五年过去了,他脑海中关于自己母亲的记忆,也在繁重的国事和复杂的各种事务中,不可避免的被模糊化了。

“阿娘啊……”

李承乾幽幽一叹,神情萧索。

“父亲。”

“等六月的时候,母亲十五年祭日之时,我们父子一道去祭奠一番吧。”

“顺便。”

“也好去看看…青雀和稚奴”

李承乾的声音很轻,轻到李象和李厥甚至都有些听不清楚,但李世民却默默的点了点头。

明显。

他是听见了的。

“好好养病吧,朕先走了。”

李承乾缓缓起身,亲手将已经喝完了的茶盏,重新放回到桌案上,深深的看了李世民一眼后,就朝着外边走去。

怎料就在这时,李世民却叫住了他。

“承乾。”

“嗯?”

“我不打算呆在这骊山行宫中了,此地已经待了好些年,烦了,厌倦了。”

“为父打算去钟南山翠微宫养病,不知你意下如何?”

闻言。

李承乾沉默了很久。

最终,他缓缓吐出了一个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