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273.旱情突至,齐心抗灾
入夏后的太阳像团火球,悬在头顶烤得人发晕。
连续半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林家村的土地裂出了指宽的缝,像一张张干渴的嘴。
清晨的雾气刚散,林晓峰就扛着锄头往田里走,脚下的土路被晒得发烫,鞋底踩上去能闻到淡淡的焦糊味,每走一步都觉得脚底发疼。
远远望去,原本该绿油油的玉米苗蔫得像打了败仗的士兵,叶片卷成了细细的筒状,边缘还泛着枯黄。
风一吹,叶子“簌簌”掉渣,落在干裂的土地上,没一会儿就被晒得更干。
土埂上的狗尾草也枯了,轻轻一碰就断成两截。
“晓峰哥!你快看这玉米苗!”
狗蛋拎着个空木桶跑过来,木桶底在地上拖出一道浅痕,扬起细细的尘土:
“俺家的水井都快见底了,今早只挑了两桶水,连院儿里的白菜都不够浇,更别说浇庄稼了!”
林晓峰蹲下身,手指插进干裂的泥土里,土块硬得硌得指头疼。
捏在手里轻轻一搓,就碎成了粉末,从指缝里漏下去。
他心里沉甸甸的——这旱情比他重生前遇到的任何一次都严重,要是再持续下去,不仅今年的收成就完了,连村民们的饮用水都要成大问题。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语气凝重:
“狗蛋,你去敲村口的铜锣,把村里的人都叫到基地空地上,俺有重要的事要说。”
狗蛋点点头,拎着木桶就往村口跑,一边跑一边喊:
“大家快去基地空地!晓峰哥有急事!”
没一会儿,村民们就陆续聚集到空地上。
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拎着水桶,还有的怀里抱着刚织到一半的布,脸上都带着焦虑,眉头皱得紧紧的。
林德生拄着拐杖走到林晓峰身边,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担忧:
“晓峰啊,这旱情再不停,咱们今年可就真没活路了!地里的庄稼要绝收,井里的水也快没了,这可咋整啊?”
林晓峰看着大家期盼又焦虑的眼神,深吸一口气,提高声音说:
“乡亲们,旱情确实严重,但咱们不能慌!慌也没用,得想办法解决!
从今天起,咱们分两组行动:一组跟着俺去找新水源,打井、挖渠,把水引到田里;
另一组由永强哥负责,挨家挨户统计存水,再监督大家节约用水,每家每天用多少水都要记在账本上,优先保证饮用水和庄稼灌溉,绝不能浪费一滴水!”
“俺愿意跟着晓峰哥去找水源!”
刘兰花第一个站出来,手里还握着那把黄铜哨子,哨子被她攥得发亮:
“俺力气大,挖渠、打井都能帮忙,绝不给大家拖后腿!”
“俺也去!”
“俺也去!”
村民们纷纷响应,原本焦虑的眼神里,渐渐多了几分坚定,手里的农具握得更紧了。
林永强也从人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崭新的账本,账本封面上还沾着点墨迹:
“大家放心!俺以前在运输队管过物资,统计存水、记账本都在行,保证把每一滴水都管得明明白白,绝不让一滴水浪费!”
分组完毕,林晓峰带着二十多个青壮年村民,扛着锄头、铁锹,还有几个人抬着打井用的木架,往村外的山坡走去。
他们沿着往日流水潺潺的小河找,可如今的小河,只剩下干涸的河床。
河底的石头被晒得发白,滚烫滚烫的,偶尔能看到几处浅浅的水洼。
水洼里的水浑浊不堪,小鱼小虾早已翻了肚皮,散发出淡淡的腥臭味。
“晓峰哥!这里的土是湿的!”
刘兰花突然停住脚步,蹲在一处土坡下,手指指着地面,兴奋地喊:
“你看!这土比别的地方潮,
林晓峰赶紧跑过去,蹲下身摸了摸土,果然比周围的土湿润不少。
他从背后取下铁锹,往土里挖了几锹,挖了约莫一尺深,土层就越来越湿。
再往下挖了两尺,终于有少量的水慢慢渗出来,在坑底积成了浅浅的一层。
“有希望!咱们就在这儿打井!”
林晓峰兴奋地喊起来,眼里闪着光。
村民们也跟着高兴,纷纷放下手里的农具,有的拿起铁锹挖土,有的抬着木架搭建打井的架子,还有的找来木桶,准备往外舀水。
铁锹挖在湿土上,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泥土沾在锹刃上,沉甸甸的,每挖一锹都要费不少劲。
大家轮流上阵,没人喊累。
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湿土上,瞬间就被吸收了,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林晓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甩了甩胳膊,手里的铁锹挥得更起劲:
“大伙儿加把劲!只要挖到水源,咱们的庄稼就有救了!咱们的日子就有盼头了!”
与此同时,林永强正在村里挨家挨户统计存水。
他手里拿着账本和一根木尺,每到一户人家,就走到水井边,用木尺量水井的深度,再记录下来。
“王婶,您家的水井还剩半丈深的水,按照咱们村的规定,每天只能用两桶水,优先保证您和大爷的饮用水,浇菜的话就用洗菜水,可不能浪费啊!”
他一边在账本上记录,一边严肃地说。
王婶点点头,脸上满是愧疚,搓了搓手说:
“永强啊,俺知道了,以前是俺没注意,以后肯定节约用水,绝不多用一滴水,不给村里添麻烦!”
统计完存水,林永强又找了张硬纸板,用毛笔在上面写了“节约用水,共抗旱情”八个大字。
溉庄稼用河水、井水混合的水;洗菜水、洗衣水要留着浇菜、浇树;禁止用清水泼院子、洗农具。
写完后,他把纸板贴在村口的老槐树上,还特意站在旁边,给路过的村民讲解规定。
傍晚的时候,林晓峰他们终于挖了一口一丈多深的井。
井底渗出的水量虽然不算多,但足够十几户人家的日常用水,还能分出一部分来浇附近的庄稼。
村民们围着水井,看着井底浅浅的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的甚至激动得红了眼。
“太好了!有了这口井,咱们就不用愁喝水了!”
“是啊!庄稼也有救了!”
“多亏了晓峰啊!”
林晓峰看着大家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但还是提醒道:
“大家别高兴得太早,这口井的水量有限,咱们还得继续找水源,挖更多的井,才能彻底解决旱情。
明天咱们再去东边的山谷看看,那里地势低,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的水源。”
村民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赞同:
“晓峰哥,你说去哪咱们就去哪!”
“对!只要能找到水源,再累俺们也愿意!”
回到村里,林晓峰刚走到家门口,就看见娘站在院门口等他,手里还端着一碗水。
碗里的水有点浑浊,上面还飘着几片青菜叶。
“晓峰,快过来喝点水,今天肯定累坏了吧?”
娘把水碗递过来,语气里满是心疼:
“这水是俺用洗菜水过滤了三遍的,虽然有点浑,但能喝,你别嫌弃。”
林晓峰接过水碗,喝了一口,水有点涩,但心里却暖暖的。
他把今天找水源、打井的事告诉娘,娘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好!好!真是太好了!有你在,娘就放心了,咱们肯定能度过这个难关!”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晓峰就带着村民们往东边的山谷走去。
山谷里的树木比村里的茂盛些,树叶虽然也有点蔫,但至少还有绿色。
地面也比村里的湿润,踩上去不会扬起太多尘土。
他们沿着山谷慢慢找,走了约莫一个时辰,终于在一处山涧下发现了水源。
山涧里有细细的水流,顺着岩石往下淌,“滴答滴答”落在山脚下,积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洼。
水洼里的水清澈见底,还能看到水里的小石子。
“太好了!咱们就在这里挖渠,把水引到村里的田里!”
林晓峰指着水洼,兴奋地说。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铁锹挖渠,有的用石头垒坝,把小水洼扩大,让水流得更顺畅;还有的去附近砍了些粗木头,准备做闸门,控制水流。
刘兰花扛着一根碗口粗的木头,往渠边一放,擦了擦汗说:
“这木头能当闸门,咱们想浇哪块田,就把闸门打开,不想浇了就关上,能省不少水!”
挖渠比打井更费力。
渠底的石头多,铁锹挖下去,“砰砰”响,震得手发麻,虎口都疼。
村民们却一点都不抱怨,累了就歇会儿,喝口水,啃口干粮,歇够了就继续干。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挖,一边说:
“为了地里的庄稼,为了咱们一家人的日子,再累也值!只要能抗过旱情,明年的日子肯定会更好!”
林永强也没闲着。
他每天都要去田里查看灌溉情况,监督村民们节约用水。
看到有人用清水浇菜,他就赶紧上前劝说:
“张叔,您怎么能用清水浇菜呢?这水多珍贵啊!您看,这水要是留给地里的玉米苗,能浇好大一片呢!浇菜的话,用洗菜水就行,一样能浇活!”
张叔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赶紧把手里的水桶放下:
“哎呀,俺这老糊涂了,忘了节约用水的规定了!下次俺肯定用洗菜水,绝不多浪费一滴水!”
就这样,在林晓峰的带领下,村民们一边找水源、打井、挖渠,一边严格节约用水。
虽然旱情还在持续,但村里的情况渐渐稳定下来。
新挖的几口井和几条水渠,缓解了饮用水和庄稼灌溉的压力。
地里的玉米苗也慢慢恢复了生机,卷起来的叶片渐渐舒展开来,泛出淡淡的绿色,看起来有了些活力。
一天傍晚,林晓峰坐在田埂上,看着清清的水流顺着水渠流进田里,滋润着干裂的土地。
干裂的土块慢慢变得湿润,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里,给玉米苗镀上了一层金色,看起来格外有希望。
刘兰花走过来,递给他一块烤红薯:
“晓峰哥,你饿了吧?吃点红薯垫垫肚子,今天挖渠辛苦了。”
林晓峰接过红薯,红薯还热乎着,剥开外皮,里面是金黄的瓤,咬一口,又甜又糯。
他一边吃,一边说:
“兰花,多亏了大家齐心协力,不然这旱情真的扛不过去。”
刘兰花坐在他身边,看着田里的玉米苗,笑着说:
“这都是因为有你带领咱们啊!要是没有你,咱们都不知道该咋办呢!你不仅帮咱们找水源,还教咱们节约用水,有你在,咱们啥困难都能克服!”
林晓峰看着远处忙碌的村民们——有的在给玉米苗浇水,有的在修补水渠,还有的在清理水井边的杂草。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大家彻底度过这次旱情。
等旱情结束后,还要想办法修建更完善的水利设施,比如挖水库、修水渠,再也不让旱情影响村里的生活和庄稼。
他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林家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晚上的时候,村里的广播响了起来。
林德生的声音透过喇叭,传遍了全村的每个角落:
“乡亲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新挖的几口井和几条水渠都能用了!地里的玉米苗也有了生机!
但大家别忘了,旱情还没完全结束,一定要继续节约用水,不能掉以轻心!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肯定能彻底战胜旱情!”
村民们听着广播,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家家户户的灯亮了起来,窗户里透出温暖的光。
偶尔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大人说话的声音,虽然旱情还没完全结束,但村里的氛围已经不再压抑,取而代之的是团结和对未来的希望。
林晓峰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村里的灯光,听着远处传来的笑声和说话声,心里满是踏实。
他知道,只要大家继续努力,齐心协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彻底战胜旱情,迎来丰收的季节。
远处的山林里,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在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响亮,像是在为他们加油鼓劲,也像是在预示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