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以夷制夷

“第三步,也是关键一步,逐步推行‘羁縻治理’与‘以夷制夷’的结合。”

“前期,这些归附部落的管理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派去的汉官手中,‘政委’负责思想,汉官负责行政和军事。”

“但同时,我们要从中选拔那些真心归顺、表现积极、有威望的部落头人或年轻人,给予他们一定的职位和荣誉,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来。”

“让他们看到,顺从大明,不仅能活命,还能获得比以前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生活。”

朱雄英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蓝玉身上:

“舅姥爷,你说,当一个普通的牧人,发现跟着大明,能住进温暖的房子,冬天饿不死,生病有医看,还能通过放牧牛羊换来茶叶、布匹,他的孩子甚至有机会学习文字;”

“当一个部落小头人,发现只要忠诚于大明,就能获得比过去更大的草场和权力,他还会想着拎着脑袋去南下抢劫吗?”

“就算有几个野心家想煽动,还有多少人会跟着他们走?”

“时间久了,一代人,两代人…通过通婚、商贸、文化熏陶,这些草原民族的心,才会真正向我大明靠拢。”

“届时,草原将不再是边患之源,而是我大明真正的牧场和屏障!”

“这,难道不比单纯地砍掉两颗脑袋,然后等待二十年后新的边患崛起,要‘划算’得多吗?”

朱雄英说完,帐内一片寂静。

蓝玉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朱雄英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异想天开,但细细琢磨,竟有种釜底抽薪的狠辣和长远!

这哪里是仁慈?这分明是比刀剑更厉害、更要命的诛心之策!他憋了半天,最终嘟囔道:

“这…这得花多少年功夫?得投入多少钱粮?”

朱棣眼中却是精光闪烁,他缓缓道:“雄英此策,看似迂缓,实为根治北疆之良方。”

“若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是…执行起来,千头万绪,非大智慧、大毅力不可为。”

冯胜也抚须点头:

“老臣以为,殿下之策,深谋远虑。”

“对阿鲁台、马哈木之辈,或可暂留其性命,以其为饵,或可更快招降其部众。待局势稳定,再处置不迟。”

朱雄英看到帐中众人的反应,知道自己的理念已经开始被接受,至少是引起了重视。他微微一笑,重新坐回主位:

“所以,阿鲁台和马哈木,先关押起来,好生看管,不许虐待,但也要严加防范。他们,将是咱们这盘大棋的第一颗棋子。具体如何落子,还需仔细筹划。”

这一刻,众将才真正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皇太子,其心思之深、眼光之远,已远超他们的想象。

他并非变得仁慈,而是找到了一种在他看来更高效、更彻底的“杀戮”方式——征服灵魂,同化血脉。

这远比单纯的物理消灭,更加宏大,也更加挑战重重。

但无疑,一个全新的时代,似乎正随着这场大胜,悄然拉开序幕。

朱雄英关于“怀柔融合”的长篇大论,让大帐内的气氛从单纯的胜利狂欢,转入了一种更深沉的思考。

众将虽然未必完全理解或赞同这种看似“缓慢”的策略,但皇太子展现出的长远眼光和宏大格局,却让他们不得不收起几分骄横,多了几分慎重。

见众人消化得差不多了,朱雄英话锋一转,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更西方的广阔区域,那是帖木儿帝国的疆域,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杀伐之气再次隐隐透出:

“北元残部此番虽遭重创,但不过是疥癣之疾。”

“我大明之心腹大患,始终是西方那个号称‘天命之鞭’的帖木儿!”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断定,“西线那边,有大虎和二虎在,我丝毫不担心。”

“以他们之能,对付帖木儿派去的偏师,必是犁庭扫穴,捷报说不定已经在路上了。”

提到“大虎二虎”这两个名字,帐中即便是蓝玉、朱棣这等人物,眼神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那是真正万人敌,如同古之项羽再世的人物,是朱雄英手中最锋利的王牌。有他们坐镇西线,确实让人安心。

“所以,”

朱雄英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东线这边,也不能闲着!帖木儿主力未损,其野心绝不会因一次失败而熄灭。”

“我们必须趁他还没从这次失败中完全反应过来,主动出击,将战火烧到他的地盘上去!”

“要打,就打疼他,打怕他,让他十年之内不敢东顾!”

主动出击帖木儿帝国!这无疑是比歼灭草原联军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

帐中诸将的呼吸都急促了几分,尤其是蓝玉,眼中瞬间爆发出炙热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万里征伐、封狼居胥的壮景。

但老成持重的冯胜立刻提出了现实问题:“殿下,远征帖木儿,路途何止万里?后勤补给,乃是天大的难题。”

“我军虽有二十万之众,但若倾巢而出,粮草辎重绵延千里,易遭袭扰,且后方空虚,恐生变故。”

朱雄英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他点点头:“冯老将军所虑极是。”

“远征的关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二十万大军全部西进,不现实。”

“我的意思是,抽调精锐,组成一支十万人的远征军,足矣!”

“十万人?”蓝玉摸了摸下巴,“殿下,帖木儿那老小子号称拥兵数十万,咱们只去十万人,是不是有点…托大了?”他虽然好战,但也知兵凶战危。

朱棣却若有所思:“十万人,若皆是百战精锐,辅以火器之利,指挥得当,拿下已然溃败的帖木儿不成问题。”

“关键是,这十万人如何选拔,后勤如何保障。”

朱雄英赞许地看了朱棣一眼,继续部署道:

“四叔说得对。”

“这十万人,要从各军抽调最善战、最耐苦战的部队。”

“中军抽调五万,燕王部抽调两万五千,宁王部抽调一万五千,再从其他各部抽调一万精锐。”

“以骑兵为主,辅以精锐步兵和火器部队。务必做到兵精粮足,甲坚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