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权力暗礁
“没错。”
白允墨立刻在电脑上调出资料,“沧创投,市属重点国企,资产规模庞大,投资范围覆盖金融、科创、基建等多个领域。
前任董事长到龄退休,新任董事长叫吴振邦,原来是市财政局的局长,郑春来书记很赏识的干将。”
“吴振邦……”
肖北若有所思,“看来,围绕着这些国资平台,一场不同于基层直接对抗的、更为复杂的博弈已经开始。”
几天后,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推进会如期召开。
会议由肖北主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叶盛泽出席并讲话,各县市区纪委监委、各派驻机构负责人参加。
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讨论《关于加强对市属国有投资平台监督的若干措施(试行)》草案。
这份草案由肖北牵头起草,核心是加强对国企“三重一大”决策、对外投资、资产评估等关键环节的嵌入式监督。
然而,在讨论环节,罗建成副书记率先发言,提出了不同意见。
“叶书记,肖书记,各位同志。”
罗建成语调平稳,“草案的思路是好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有些条款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可能难以落地。”
他翻开草案:
“比如这里,要求‘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派驻纪检监察组需列席投资决策委员会’。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影响企业决策效率,甚至引发‘监督干扰经营’的误解。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是否应该更侧重于‘服务’和‘保障’,而不是增加过多的程序和限制?”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主席台。
肖北面色不变,从容回应:
“罗书记提出的问题很实际,我们也考虑过这一点。所以草案强调的是‘监督’而非‘审批’,是确保程序合规、风险可控。派驻组列席,是知情权和监督权,不是为了代替管理层决策。
目的是防止‘拍脑袋’决策和利益输送,这本身就是对企业和干部最大的保护和‘服务’。”
“道理是这个道理。”
罗建成坚持已见,“但‘度’很难把握。不同的项目情况千差万别,一刀切的要求,效果未必好。
我个人建议,是否可以改为‘根据需要列席’或者‘对特别重大项目列席’,这样更有弹性,也更能得到企业的理解和配合。”
另一位资深的派驻国资委纪检监察组组长也附和道:
“罗书记说的有道理。沧创投那边最近就有几个急着要上马的科创基金项目,如果我们硬性要求必须列席才能开会,耽误了投资时机,这个责任谁来负?监督的目的是推动发展,而不能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显然,会前已经有过沟通,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共识”。
叶盛泽书记不动声色,示意肖北继续。
肖北知道,这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争论,更是话语权和主导权的争夺。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口,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市纪委信访室的主任急匆匆地走进会场,俯身在肖北耳边低语了几句,并递上一封厚厚的挂号信。
肖北低头一看,信封上的寄件人一栏,赫然写着:
“沧澜创新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吴振邦”。
肖北心中一凛。
吴振邦直接以个人名义向市纪委主要领导寄送信件?
这在官场中是极不寻常的举动,通常意味着极为重要或紧急的情况,且不希望经过中间环节。
他朝叶盛泽看了一眼,叶盛泽微微颔首。
肖北当即宣布:
“同志们,由于突发情况,会议暂时休会半小时。请大家原地休息。”
说完,他和叶盛泽、罗建成迅速离开了会场,进入旁边的小会议室。
“叶书记,罗书记,这是吴振邦同志直接寄到信访室,指名要交给叶书记或我的信件。”
肖北将信递给叶盛泽。
叶盛泽拆开信,快速浏览起来,脸色逐渐变得凝重。
看完后,他将信递给了罗建成,罗建成看完,眉头也紧紧锁住。
信的内容,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吴振邦在信中并没有为自已或沧创投辩解,而是以一种近乎悲壮的语气,反映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市里某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存在通过批条子、打招呼等方式,干预和插手国企正常经营活动的现象。
他列举了几个例子,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指向性非常明确——主要是沧澜市现任几个副市长之一的崔大同,由他分管的领域和一些老干部。
信中写道:“……纪委的监督利剑,不应只对准。然而,此类行为隐蔽性强,界定困难,加之涉及的领导同志德高望重,致使企业内部监督难以有效开展,外部监督又无从入手……长此以往,必将积重难返,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透支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吴振邦坦言,他写下这封信,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也知道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但他深感于此风不刹,国企改革和发展将步履维艰。
他恳请市纪委能够重视此问题,研究制定相应措施,营造真正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他表示,愿意对自已反映情况的真实性承担一切责任。
“他这是在将我们的军!”
罗建成放下信,语气中带着压抑的怒气,“他把问题抛给我们纪委,说自已内部监督难,外部监督无从入手,这不就是把压力和矛头转向了我们吗?说他无能为力,希望我们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