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浅语

晨光刚漫过城西的矮墙,陆曦已带着周老先生的图纸,踩着露水往选址地去。这片空地约莫两亩大,北边靠着河,南边是成片的麦田,风吹过麦浪,带着青涩的香气。周老先生早已在树下等候,手里攥着根树枝,地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是他连夜勾勒的学堂布局。

“小曦,你看,”老先生指着地上的线条,“这里要建三间教室,朝南,采光好,孩子们读书不费眼;东边留块空地当操场,能跑能跳;西边搭个柴房和厨房,中午给远路的孩子热饭。”他顿了顿,又指着河边,“河边得种几棵柳树,夏天能遮凉,还能让孩子们认认草木。”

陆曦蹲下身,顺着线条仔细看,忽然指着一处低洼:“师傅,这里地势低,要是下大雨,怕会积水。之前在户部看漕运卷宗,有个排水的法子——挖几条浅沟,用青砖铺底,连通到河边,水就能顺着沟流走,还不会冲坏地基。”

周老先生眼睛一亮,用树枝敲了敲地面:“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这个?你这户部没白待,连民生的法子都学来了。”正说着,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转头一看,竟是素王妃带着安乐,苏清寒抱着火儿,青青跟在后面,手里提着食盒。

“你们怎么来了?”陆曦起身迎上去。安乐挣脱素王妃的手,跑到河边,指着水里的小鱼:“曦哥哥,这里有鱼!学堂建好后,我们能来钓鱼吗?”火儿也凑过来,红发在晨光里像团小火焰:“我能在操场放风筝吗?猎场的风筝还没放够呢。”

素王妃笑着打开食盒,里面是刚做好的芝麻饼和豆浆:“知道你们在忙学堂的事,特意带了点心来。周老先生,您尝尝这饼,是按江南的法子做的,没放太多糖。”周老先生接过饼,咬了一口,软糯的口感让他想起家乡,连连点头:“好吃!比京城的点心合我胃口。”

青青蹲在地上,捡起根彩色的石子,对安乐和火儿道:“咱们在操场旁边画个小花园吧!种上月季和雏菊,再搭个小秋千,肯定好看。”两个孩子立刻响应,蹲在地上用树枝画起花园,安乐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秋千,火儿在旁边画了只小兔子,说是要让兔子守护花园。

正热闹着,白羽派来的管事带着几个工匠赶到,手里捧着厚厚的建材清单。“陆公子,周老先生,”管事躬身道,“王爷说学堂的建材要最好的,这是木材、砖瓦的清单,你们看看够不够,不够再添。”

陆曦接过清单,逐条核对:“松木十根,够做门窗;青砖两千块,除了砌墙,还能铺排水沟;瓦片五百片,得选防水的……”周老先生凑过来,指着“笔墨纸砚”那栏:“这些得要最好的,孩子们用糙纸写字,伤笔还练不出好字。”管事连忙点头:“您放心,王爷特意吩咐了,笔墨都按书院的规格来。”

聊到师资,周老先生却皱了眉:“京城的秀才大多心高气傲,怕是不愿来这城郊教书。我老家有几个老伙计,教了一辈子书,性子温和,要是能请来,肯定能把孩子教好。就是……他们年纪大了,来京城的路费和俸禄,怕是要费心。”

陆曦立刻道:“师傅放心,我去跟户部申请,就说学堂是为百姓子弟启蒙,属于民生工程,俸禄从漕运结余里出,肯定能批下来。路费咱们王府出,再给老人们备间暖和的住处,让他们住得舒心。”

素王妃也点头:“我再让绣坊做几身新衣裳,给老人们当见面礼。孩子们的课本,我让人去书局订,多订些《三字经》和《千字文》,再添些画本,让孩子们喜欢读书。”

太阳渐渐升高,工匠们开始丈量土地,用白灰在地上画出地基的轮廓。安乐和火儿拉着青青,在麦田边追蝴蝶,笑声传遍了空地。周老先生看着忙碌的工匠,又看着嬉闹的孩子,眼眶微微发红:“这辈子能建这么一座学堂,值了。”

陆曦拍了拍他的肩膀:“师傅,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在其他州郡建学堂,让更多孩子能读书。”白羽不知何时也来了,站在树旁,手里拿着个酒壶,笑着道:“好志向!我支持你们,要是缺钱缺人,尽管跟我说。”

众人围坐在树下,吃着点心,聊着学堂的名字。安乐说叫“安乐堂”,因为她叫安乐;火儿说叫“太阳堂”,因为她的头发像太阳;周老先生想了想,道:“叫‘启蒙堂’吧,咱们办学堂,就是为了给孩子们启蒙,教他们读书明理,做个好人。”

大家都点头同意。夕阳西下时,众人往回走,工匠们还在忙碌,地基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清晰。陆曦看着身后的空地,仿佛已经看到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奔跑,在柳树下乘凉——那是他和周老先生的心愿,也是留在京城最温暖的期待。

三日后清晨,陆曦特意起了大早,带着两辆马车去城门口接周老先生的老伙计。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就见三个穿着青布短褂的老者背着布包,拄着拐杖慢慢走来,为首的是周老先生的好友陈先生,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看到陆曦便笑着招手:“小曦,辛苦你特意来接我们。”

陆曦连忙上前,接过他们的布包:“陈先生客气了,学堂能有您几位来教书,是孩子们的福气。车上备了热水和点心,您先上车歇会儿,咱们慢慢往学堂去。”

马车上,陈先生摸着布包里的课本,感慨道:“这辈子教了四十年书,没想到老了还能来京城办学堂,真是圆了我这辈子的心愿。”另一位李老先生也点头:“可不是嘛,咱们老家的学堂小,好多孩子没书读,这次能在京城教更多孩子,值了!”

到了启蒙堂工地,周老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老友们,激动地走上前,几人握着彼此的手,眼眶都有些发红。工匠们已将教室的地基打好,正忙着砌墙,青砖垒起的墙面整齐平整,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淡淡的光泽。

“你们看,”周老先生指着工地,“这里要建三间教室,东边是操场,西边是厨房,河边种了柳树,等夏天就枝繁叶茂了。”陈先生走到地基旁,蹲下身摸了摸青砖:“这砖质量好,砌的墙结实,孩子们在里面读书,咱们也放心。”

正说着,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素王妃带着安乐、火儿、李佑安和萧衍来了,身后跟着几个丫鬟,手里提着食盒和一摞课本。“陈先生、李先生,”素王妃笑着上前,“一路辛苦,这点心是御膳房做的,你们尝尝。这些课本是我让人订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有,还有些画本,让孩子们先看着玩。”

安乐和火儿跑到工地旁,看着工匠们砌墙,好奇地问:“爷爷,什么时候能建好呀?我想在这里读书,和小朋友一起玩。”陈先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快了,不出一个月,咱们就能在教室里读书了。”

李佑安和萧衍则跑到操场的空地,用树枝在地上画格子,玩起了跳房子。李佑安边画边喊:“等学堂建好了,咱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还能跟陈先生学写字!”萧衍点头,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

陆明羽也赶来了,骑着马,马背上驮着几袋纸笔和玩具:“三弟,我给孩子们买了些纸笔,还有陀螺和毽子,等学堂建好了,让他们课间玩。”他跳下马,将纸笔递给周老先生:“这些纸是最好的宣纸,孩子们用着顺手。”

周老先生接过纸笔,连声道谢:“多谢陆二公子,孩子们肯定会喜欢的。”陆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温暖——从图纸到地基,从课本到纸笔,从老夫子到孩子们,每个人都在为启蒙堂忙碌,这份热闹与温情,比任何功名都更让人安心。

与此同时,东海的河道边,海灵族的五十个族人已开始清理淤泥。珠娘穿着蓝色的衣裙,站在河边,指挥着族人:“大家分两组,一组清理河道中央的淤泥,一组清理岸边的杂草,注意安全,别伤了自己。”

陆曦带着户部的官差赶来,看到海灵族的族人在水里灵活地穿梭,手里的工具快速地挖着淤泥,不一会儿就清理出一片干净的河道。“珠娘族长,”陆曦走上前,“辛苦你们了,我让人带了些干粮和水,你们歇会儿再忙。”

珠娘笑着点头:“多谢陆公子,我们海灵族在水里待惯了,这点活不算什么。只是河道有些地方的淤泥太深,我们的工具不够用,要是能有些铁铲就好了。”

陆曦立刻对官差道:“你马上去附近的铁匠铺,买五十把铁铲送来,越快越好。”官差应下,骑马匆匆离去。珠娘看着陆曦,眼中满是赞许:“陆公子做事果断,难怪王爷看重你。有你这样的官,百姓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陆曦笑着摇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等河道清理干净,漕运的大船就能顺利通行,百姓买粮就方便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傍晚时分,铁铲送到了,海灵族的族人拿着新工具,清理淤泥的速度更快了。陆曦站在河边,看着渐渐变宽的河道,心中满是期待——再过半个月,这里就能通行大船,漕运改良的第一步,总算顺利推进了。

回到王府时,素王妃已备好晚膳,安乐正坐在桌前,拿着画本涂涂画画,画的是启蒙堂的样子,教室里坐满了孩子,窗外的柳树上停着小鸟。“曦哥哥,你看,”安乐举起画本,“这是我画的学堂,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