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道之真我
陆曦靠在床头望着烛焰,方才那点关于“心境”的顿悟,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层层涟漪正慢慢勾连起过往读过的经籍、见过的人与事。
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被褥,忽然想起苏吝笔记里那句被划了圈的话:“治民非为役民,乃为观民之生,悟己之心。”
彼时只当是政务感悟,此刻再想,竟与幼时读的《礼经》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隐隐相合——原来苏享、苏吝追求的“心境”,从不是修仙者独有的玄虚之物,反倒是藏在最朴素的经学义理里,藏在“人与己、民与国”的相处之道中。
他翻身坐起,从行李里翻出那本被翻得卷边的《义理精要》,指尖落在“修身”篇:“修身者,非独克己,亦需观世。观世者,非独察事,亦需悟心。”
从前读这话,只觉得是儒生们空谈的道德规范,如今对照苏享“管理国民是修行必然”的说法,突然懂了——苏享管着数万修仙弟子时,见的是“术”的高低;管着千万凡人时,见的是“心”的百态。
修仙弟子求的是“法力精进”,凡人求的是“衣食安稳”,前者的执着与后者的质朴,都是“人心”的模样。
苏享从凡人的喜怒哀乐里悟到的,不正是《义理精要》里说的“观世悟心”?
而苏吝在洛川处理农事、调解邻里纠纷时,记录的“某乡因水渠争讼,解之则皆欢”,不也是在“克己(放下修仙者的优越感)”与“观世(体察凡人需求)”中修心?
原来自己一直觉得“义理难提分”,是错把义理当成了“死记硬背的条文”,却没发现它是“理解心境的钥匙”。
凡人与修仙者的“精神需求”,竟在义理里找到了共通处——凡人读经是为了“明事理、安生活”,修仙者读经是为了“明心境、稳修为”,本质上都是在找“做人的根本”。
就像贺大人不愿升三郡长官,不是不爱权力,是他从《尚书》“无逸”篇里悟到“逸则失心”,知道权力太大会让人失了对“民生疾苦”的感知,反而断了心境提升的路;
李炎说“找不到更好的马”,也不是真缺一匹快马,是他从《易经》“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里没悟透“何时该进、何时该停”,心境卡了壳,修为才难突破。
想通这层,陆曦再回头琢磨会试答题,先前的“焦虑”竟淡了大半。
他原以为“从修仙者视角答题”就是多写“灵矿石”“官员层级”,此刻才明白,真正的“修仙者视角”,是看到“凡仙共通的利益——心境的安稳”。比如分析天霜国的衰败,不能只说“税高、奴隶制”,还要说天霜国的修仙者“只把凡人当奴隶,看不到凡人的苦乐,自己也断了心境来源”,所以税再高、矿再多,国家也会散;分析青龙国的税制,不能只说“回收银两、平衡物资”,还要说“收税是为了让凡人不贪求过多财富而失了本心,也让修仙者不垄断资源而失了对民生的感知”,这才是“凡仙平衡”的根本。
窗外的月色透进窗棂,陆曦想起陆明羽还在桌前啃苏吝的笔记,便轻手轻脚走过去。陆明羽正对着“洛川粮价波动”的记录皱眉,见他过来,连忙抬头:“三弟,你想通了?我这看苏大人的笔记,还是摸不准咋跟考题贴边。”
陆曦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没直接说答题技巧,反倒问:“二哥,你先前在樊镶开布庄,要是有个老主顾来买布,说‘家里孩子多,布要耐穿,钱却不多’,你会咋办?”
陆明羽愣了愣,下意识道:“那我肯定挑粗布给他,算便宜点啊!总不能卖他细布收高价,那样人家下次就不来了,传出去还坏了名声。”
“这不就是‘心境’?”陆曦笑道,“你卖布时想的是‘主顾的难处’和‘自家的名声’,这就是你的‘心境’——不贪眼前的利,顾着长远的安稳。苏吝大人在洛川管粮价,见百姓买不起粮,就从其他郡调粮,还压低价格,他想的是什么?是‘百姓的饥饱’和‘洛川的安稳’,这就是他的‘心境’。天霜国的修仙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着自己炼银买物资,他们的‘心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国家能不衰败吗?”
陆明羽眼睛慢慢亮了:“我懂了!你是说,答题时不光要写‘税怎么收、粮怎么调’,还要写‘这么做是为了让凡人安心、修仙者也能安心’?就像我卖布,不光要写‘卖了多少布、赚了多少钱’,还要写‘为啥这么卖,为了主顾和自家都安稳’?”
“正是这个理。”陆曦点头,又拿起陆明羽的备考计划,指着“义理”那栏,“你先前觉得义理难,是因为只背‘民为邦本’,却没把它跟‘苏吝管粮、贺大人不收权’这些事连起来。下次读义理,就想‘这句话要是苏享大人看到,他会怎么做’,把条文变成‘做事的道理’,义理就好懂了。”
陆明羽摸着后脑勺笑了,又想起什么,皱起眉:“可我怕写不全,比如分析朝云国,我只知道‘票券没用、物资被楚国抽空’,要是没想起‘心境’,岂不是又丢分?”
陆曦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框:“二哥,会试答题不是‘写得多就得分多’,是‘写对的多、写错的少’。比如这道题,你能确定‘朝云国战事多、票券国内通用’,就先写这两句,再补一句‘票券让百姓不安心,楚国正好钻空子’——这就是把‘物资’和‘心境’连起来了,虽然没写透,但没错。可别像上次算学题,明明只算对前两步,硬要猜第三步,结果错了还扣更多分。”
他顿了顿,看着陆明羽:“就像你卖布,要是拿不准主顾要哪种布,就问一句‘您是要给孩子做衣服,还是自己穿’,别瞎推荐;答题也一样,拿不准的观点别硬写,把能确定的写扎实,就是少扣分。咱们凡人考生,比不过那些大官子女懂修仙者的事,但咱们懂‘百姓的安稳’,这就是咱们的优势——苏吝大人不也说‘凡人心安,修仙者心才安’吗?”
陆明羽盯着纸上的框,忽然拍了下桌子:“可不是嘛!我卖布时,主顾安心了,我才睡得踏实;国家也一样,百姓安心了,修仙者才好修心。我下次答题,就从‘谁都想安心过日子’这点写,准没错!”
烛火摇曳,映着两人的身影。陆曦看着陆明羽重新拿起笔记,笔尖在“朝云国”旁写了“百姓不安→楚国钻空”,忽然觉得“道之真我”从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凡人在布庄里顾着主顾的安稳,修仙者在州郡里顾着百姓的安稳,本质上都是在“为别人着想”里找自己的“安心”。而他自己,能帮兄长找到答题的法子,能从经籍里悟到修仙者的心境,这也是他的“真我”——不慌不忙,把每一步路走扎实,把每一件事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