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砂遗楼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第925章 守护时空的坚定信念与展望

深秋的雾灵镇,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山间气温骤降,凌晨五点的巡逻路上,寒风裹挟着枯叶打在阿青的脸上,她紧了紧身上的棉衣,双手捧着青铜符牌,指尖早已冻得发红,却依旧专注地感受着符牌传来的细微震动。这样的场景,对守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而言,早已是常态——无论是1913年山间的凛冽寒风,1938连战场遗迹的断壁残垣,还是1967年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设备调试,困难与挑战从未缺席,但团队守护时空的信念,却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愈发坚定。

每月一次的“信念分享会”上,江浅总会带着那本泛黄的“守护日志”来到现场。这天,她翻开日志中记载着“清溪村事件停滞处置”的一页,轻声念道:“1913年秋,清溪村全村落时间停滞,团队成员冒雨赶赴现场,耗时1小时15分钟,终将能量稳定,村民生活未受影响。”念完后,她抬头看向在场的成员,目光坚定:“大家还记得那次处置吗?老林师傅为了精准引导能量,在雨中站了整整40分钟,符牌几乎冻在手上;陈曦为了监测数据,膝盖在泥地里跪得青紫。我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次坚持,都关系着一个村落、一个时空的安宁。”

老林听到这里,不禁想起当时的场景——雨水顺着他的帽檐往下流,视线模糊得几乎看不清符牌的纹路,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稳定能量,不能让村民们一直停在‘暂停’的时光里。”他抬手擦了擦眼角的湿润,声音略带沙哑:“我祖父当年守护巫葬遗址时,曾说过‘守护时空,就是守护万家灯火’。现在我每次看到清溪村村民们安稳耕作、孩子们嬉笑打闹的样子,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1938年的陈峰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不久前,战场遗迹附近出现一次中度时空异常,能量波动导致部分炮弹残骸移位,随时可能引发爆炸。他跟着赵刚冲进异常区域,在能量干扰下,便携探测仪多次失灵,他们只能凭借经验,一点点排查危险。“当时我心里也怕,怕突然的爆炸,怕能量冲击。”陈峰握紧拳头,眼神却愈发坚定,“但赵刚师傅说‘我们退一步,后面的村民就可能多一分危险’。最后我们用了3个小时,终于将所有残骸转移到安全区域。当看到村民们从避难所出来,露出安心的笑容时,我真正明白了‘守护’这两个字的重量。”

江浅看着成员们真挚的分享,继续说道:“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恶劣的环境、危险的异常,还有长期坚守的孤独。1967年的周阳,为了升级智能监测设备,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了72小时,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调试;1913年的阿青,为了熟悉新发现的地脉节点,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在山里连续巡逻了半个月。但正是这份坚守,让我们一次次化解危机,让各时空的人民能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

周阳听到这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我不觉得辛苦,当看到自己研发的预警系统成功提前10分钟发现一次时空异常,避免了工厂停工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苏蔓老师常说‘科技是守护时空的利器’,我想做的,就是把这把‘利器’打磨得更锋利,让守护工作更高效、更安全。”

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团队对未来的展望也愈发清晰。江浅在年度规划会议上,提出了“能力提升、机制完善、范围拓展”三大目标。“首先,我们要持续提升团队能力。”她指着屏幕上的培训计划,“1913年的守护者团队,要加强与1967年科技团队的交流,学习用科技手段辅助能量感应;1938年的应急团队,要定期与现代团队开展战术演练,提升应对复杂异常的能力;1967年的科研团队,要加大对时刻能量应用的研发,争取在人工合成时砂方面取得突破。”

苏蔓立刻响应:“我们已经制定了‘科技-传统融合培训计划’,下个月就组织1967年的工程师们去1913年,跟着老林师傅学习地脉能量感应;同时也会邀请老林师傅和阿青来实验室,了解科技设备的工作原理,让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

在机制完善方面,江浅提出要优化“预警-处置-复盘”全流程机制。“我们要建立‘跨时空应急储备库’,在1913年、1938年、1967年及现代的关键节点,储备充足的时砂、防护装备和维修零件,确保异常发生时,物资能在10分钟内调配到位;同时要完善‘民众联动机制’,在各时空增设更多‘时空守护联络员’,让民众成为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更早发现潜在风险。”

陆峥补充道:“1938年已经开始试点‘应急物资前置’,在战场遗迹周边的5个村落,都建立了小型储备点,里面存放着时砂能量盒、简易防护装备和急救包。后续我们会将这个模式推广到其他时空,让物资保障更及时。”

而在范围拓展上,团队计划将守护范围从现有的关键节点,延伸到更多偏远时空区域。“目前我们对战国时期灵核起源地、未来时空科技枢纽等区域的监测还存在空白。”江浅指着地图上的空白区域,“未来一年,我们要联合更多时空的力量,在这些区域建立监测站点,培养当地的守护力量,让时空守护的网络覆盖更广泛,真正实现‘全时空、无死角’的守护。”

老林听到这里,眼中满是期待:“如果能去战国时期看看灵核的起源,或许能更深入地了解时空能量的本质,对我们的守护工作会有更大帮助。我愿意带着阿青,参与到那里的守护工作中,把我们的经验传递给当地的人。”

会议结束后,成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为实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阿青跟着老林,开始学习使用1967年研发的“能量感应辅助仪”,仪器能将符牌感应到的能量波动,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帮助她更精准地判断异常;陈峰跟着赵刚,与现代团队开展战术演练,学习在复杂时空重叠环境下的协同作战技巧;周阳则带领科研小组,开始了人工合成时砂的初步实验,虽然多次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雾灵镇的钟楼上,也洒在守护团队成员们忙碌的身影上。江浅站在观测平台上,看着各时空团队传来的工作进展——1913年的地脉普查顺利推进,1938年的应急储备库不断完善,1967年的科研实验取得新突破。她拿出那本“守护日志”,在最后一页写下:“守护时空的道路没有终点,信念是我们前行的明灯。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信念为炬,以行动为帆,守护每一个时空的安宁,让万家灯火永远明亮。”

远处的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的笑声随风传来,那是对守护团队最好的回馈,也是他们坚定信念、展望未来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