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时空监测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成的次日清晨,现代实验室的数据处理中心正式启动。中心内,数十台服务器整齐排列,指示灯以规律的节奏闪烁,屏幕上滚动着来自1913年、1938以及现代各监测点的实时数据——时空能量频率、振幅、波动周期、时砂脉冲信号强度等参数,以每秒数百条的速度汇聚于此,形成一片数据的海洋。
“数据接收系统运行正常,1913年5个监测点、1938年4个监测点及现代3个枢纽节点的数据传输稳定,丢包率低于0.01%。”负责数据接收模块的工程师汇报着实时状态,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各时空的数据传输链路图,“所有监测点的信号强度均在合格范围内,1913年巫葬遗址加装信号放大器后,数据传输强度提升了40%,完全满足分析需求。”
江浅站在中心的主控屏幕前,看着屏幕上动态更新的“时空能量热力图”——图中用不同颜色标注各监测区域的能量状态,绿色代表稳定,黄色代表轻微波动,红色代表异常。“数据分析师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1913年、1938年和跨时空数据对比分析,每组实行24小时轮班制,确保数据不遗漏、分析不间断。”江浅对团队成员说道,随后将目光投向正在忙碌的分析师们。
负责1913年数据的分析小组,首要任务是建立“基线数据库”——通过连续72小时的稳定监测,记录各监测点正常状态下的时空能量参数,为后续异常识别提供参照。分析师李薇正专注地整理城隍庙监测点的数据,屏幕上的表格详细记录着每小时的能量频率变化:“1913年的时空能量整体稳定,城隍庙监测点的平均频率为12.2赫兹,波动幅度±0.2赫兹,符合基线标准。但凌晨3点到4点,频率出现过一次短暂的12.5赫兹峰值,需要结合其他监测点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波动。”
她立刻调取同期巫葬遗址、地脉枢纽节点的监测数据,发现同一时间段内,巫葬遗址的能量频率也出现了12.4赫兹的小幅上升,而地脉枢纽节点则保持稳定。“这可能是局部地脉能量流动导致的正常波动,而非时空异常。”李薇在分析报告中记录下这一发现,并标注“需持续跟踪该时段数据,观察是否形成规律”。
与此同时,负责1938年数据的分析小组正面临更复杂的情况。战场废墟的电磁环境干扰虽经屏蔽处理,但仍会偶尔影响数据精度。分析师张强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战场遗迹监测数据,眉头微蹙:“刚才出现了一组异常数据,能量频率突然从12.1赫兹跃升至14.3赫兹,持续0.5秒后恢复正常。需要先排除设备干扰或电磁波动的影响,再判断是否为时空异常。”
他立刻启动“数据校验程序”,将该时段的原始数据与设备日志、电磁屏蔽网监测数据进行交叉比对。结果显示,异常数据出现时,设备供电电压稳定,电磁屏蔽网的屏蔽效果正常,且同期其他监测点未出现类似波动。“这不是干扰导致的假数据!”张强立刻将情况上报给江浅,并调取该监测点周边的历史数据,发现一周前也曾出现过一次类似的短暂高频波动,两次波动的时间间隔、强度特征高度相似。
“这可能是时空异常的早期迹象,虽然持续时间短,但需要警惕。”江浅立刻组织跨时空会议,1938年的赵工程师团队接到通知后,立刻前往该监测点进行现场勘查。经过仔细排查,发现监测点附近的一处炮弹残骸下方,地脉能量存在微弱的紊乱迹象,正是这处紊乱引发了高频波动。“我们会对残骸进行清理,并在周边增设2台微型传感器,加强监测密度。”赵工程师在通讯中汇报,数据处理中心则将该区域的监测级别提升为“重点关注”,缩短数据采样间隔,从原本的10每一次调整为1秒一次。
为了从海量数据中更高效地挖掘异常迹象,数据处理中心引入了“时空异常预测算法”——该算法基于历史时空异常数据(如时空裂缝、能量紊乱事件)构建模型,能自动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模式,如频率突变、波动周期异常、时刻脉冲信号中断等,并生成预警报告。算法上线首日,就成功识别出1913连铜棺阵监测点的一处“隐性异常”:该点的能量波动周期从正常的4秒一次,逐渐延长至4.5秒一次,变化幅度微小,人工分析极易忽略,但算法通过连续24小时的数据比对,精准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性异常。
“周期延长可能意味着铜棺阵的能量传导效率下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时空稳定。”江浅根据算法预警,通知1913年的陈砚团队对铜棺阵进行能量校准。陈砚团队通过祭祀仪式补充地脉能量后,铜棺阵的波动周期恢复正常,数据处理中心的算法也实时捕捉到了这一积极变化,将该点的预警级别下调。“算法不仅能发现已发生的异常,还能预测潜在风险,让我们的应对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防’。”负责算法研发的工程师自豪地说。
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次,1938年的战场遗迹监测点因突发暴雨,导致数据传输暂时中断,算法误将“数据中断”判定为“时空异常”,触发了红色预警。分析师们迅速介入,通过查看现场摄像头画面(监测点同步安装了微型摄像头),确认是暴雨导致的信号暂时中断,而非时空异常,随后对算法进行优化,增加“环境因素校验模块”——当数据中断时,算法会自动关联当地天气、设备状态等信息,排除非时空因素导致的误报。
夜幕降临,数据处理中心依旧灯火通明。分析师们轮流值守,屏幕上的数据不断滚动,算法预警提示音偶尔响起,每一次数据波动、每一条预警信息,都牵动着众人的神经。江浅看着主控屏幕上平稳的“时空能量热力图”,以及分析师们认真工作的身影,心中充满了踏实感。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实则是时空稳定的“晴雨表”,而数据处理中心的每一个人,都是守护这份稳定的“幕后卫士”。
“随着数据积累越来越多,算法模型会越来越精准,我们识别时空异常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江浅对身边的团队成员说,目光望向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流,“未来,我们还要实现各时空数据的深度融合分析,比如通过1913年的地脉能量数据,预测1938年战场遗迹的能量变化趋势,真正构建起‘跨时空数据联动防御体系’,让时空监测网络成为守护人类时空的坚不可摧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