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尚书被抓了

姬如松看着老人,点头,“我既然是清河的王,就要为清河百姓主持公道!”

老人轻叹了口气,“我们河口镇,一万多口人,就指望这数十万亩地活命。可大景朝,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来征收岁赋。今年比去年还多加了一倍!而且,还要征发年龄在十八到五十之间的男丁,去大景军营服役。眼看就要夏收夏种了,这不是要我们百姓的命吗?”

人群里,响起一片唏嘘声。小草说:“乡亲们放心!我和将军不会让他们胡作非为!要撕破了脸,我把那小皇帝抓来,给乡亲们扶犁耕地!”

人们哄堂大笑,愁云惨雾一下消散了。有个小孩拿了两个桃跑过来。“王爷,王妃,给你们吃桃!”小孩子开心的递上红彤彤的油桃。小草接过桃,摸摸小孩的脸,“有没有去学堂听课了啊?”

小孩子高兴的说:“去听课的!昨天,孙老祭酒还给我们讲诗词来的。”小草笑了,“去背书吧!长大了,做个大秀才!”小孩高兴的一蹦一跳跑了。

河口镇的保长捂着脸说:“大景的征收大使,还在我家等着。我怎么下逐客令他都不走!还命手下打了我一顿!”小草看着鼻青脸肿的保长,气不打一处来,“保长,我替你出气去!”

姬如松和小草,跟着保长到了河口镇。一到家门口,就见十多个如狼似虎的禁军守着门。小草走过去,一个偏将手一拦,“什么人?胆敢不经通报,就往里闯?”

“滚开!”小草眼睛瞪起来。偏将看着她冷森的目光,竟然打了个哆嗦。不过,他马上镇定下来,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敢在本将军面前撒野?”

“啪”一声脆响,偏将的嘴里一道血线,两颗牙飞了出去。一边脸肿成了包子。姬如松冷哼一声,“敢对王妃出言不逊,找死!”偏将晕头晕脑的倒在地上,其他人都噤若寒蝉的退到一边。

姬如松挽着小草的手,大步走了进去。保长愣了一下,赶紧跟了进去。征收大使,大景兵部尚书郑信,悠然自得的喝着茶,听着小曲。随从连滚带爬的跑进来,“大人,清河王驾到!”

郑信手一哆嗦,茶杯掉落在地。他站起来,干笑着对姬如松说:“清河王驾到,微臣有失远迎。”姬如松没说话,拉张椅子坐下了。郑信尴尬的说:“清河王来找微臣,有何贵干?”

小草说:“郑胖子,你是哪里的官员?”郑信脸一僵,“回王妃夫人,本官,是大景的兵部尚书!”小草点头,冷哼,“你是大景的兵部尚书,来我们清河干什么?”

郑信说:“王妃,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清河想造反了吗?微臣是奉命前来,征税和征兵的!”小草呵呵冷笑,“大景朝从我们清河搜刮了多少东西?我还没有跟你们算账。”郑信说:“你想怎么算?”

小草冷笑,“你们从今年开始,每年进贡十万两白银。不然,我们龙骧军必定兵临大景帝都!”郑信站起来,怒喝道:“一个小小的藩王王妃,竟敢如此大逆不道!就不怕天兵压境,株连九族?”

小草笑呵呵的说:“我怕的很!所以郑大人和你的手下都不用回去了!从明天开始,你们这些人都将编入劳动营。”郑信有点发愣,“什么是,劳动营?”

姬如松轻咳了一声,给郑信普及一下常识,“劳动营,是我们清河最有趣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有的只有同一个称号,那就是劳动者。大家一起在田间或工坊里劳动,一起吃饭,一起休息。空闲时间,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郑信似懂非懂,“那不就是牢城营啊?”姬如松摇头,“那不一样,在劳动营里,有做过强盗的,有做过小偷的,也有曾经游手好闲的,有贪官污吏。但没有作威作福的牢头。有的只是优秀劳动者,劳动模范,还有普通劳动者。不努力劳动,会遭到惩罚。认真学习,努力劳动,会得到奖励。”

郑信歇斯底里的吼道,“你们不能抓我!来人!把这两个反贼抓起来!”他的随从进来了,但每个人都被反绑着。他们身后,是一些穿着各异的村民。每个人手里,都提着棍棒。“你们,你们是怎么回事?”郑信恐惧的浑身栗抖。

一个老汉站出来说:“我们是清河协防营的民兵!我们清河一百万人,男女老少都是兵,都是清河王的兵!”郑信一下瘫软在地上。大景幅员辽阔,可能用的兵马,不足三十万!这次本想借征兵,扩充一下军队。

这么看起来,已经没戏了。“王爷,你和皇帝毕竟是叔侄。一笔写不出两个姬字。这么内耗,只会让北周,东宁,东丹等国乘虚而入!”郑信打起了感情牌。

姬如松点头,“你说的没错,所以我没有说要自立为王。我只要朝廷,免除清河百姓的一年两税。并停止在清河征兵,若朝廷有大事,我将带兵出征!”

郑信摇头,“不可能的!朝廷免了赋税,靠什么去养兵护国?”姬如松挥挥手,“那就不用谈下去了!都送劳动营中去!”民兵冲过来,不由分说,把郑信和他的随从拖走了。

小草笑了笑,“不知道养尊处优的郑大人,能不能适应劳动营中的生活?”姬如松微笑,“郑大人也是寒门士子出身,干农活应该不会太陌生!”

一辆马车,载着郑信到了一处山谷中。他的随从被送到兵营中去了。当他从马车上下来,眼前是阡陌纵横,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排排石头垒起的房子。

有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迎过来,接过车夫手里的文书,看了看,“你叫郑信?大景的兵部尚书?”郑信点头,“正是本官!”男人面无表情的问:“会种地吗?”

郑信愣了愣,“不会!”男人朝远处喊道:“老张头!你带这个郑信去伙房!”一个背佝偻的老头过来,看了一眼,说了声:“郑信,跟我来吧!”

郑信跟着老头到了一间石头房子里。烟熏火燎的房子里,共有五个伙夫。老头一一给介绍,烧火的大牛,挑水的大力,和老张一起掌勺的小丁,老沈。“郑信,你就在院子里劈柴吧!”

郑信到院子里一看,就傻眼了。满院的树棍,可以装满十辆大板车。郑信拿起斧子砍柴火,半个时辰下来,累的汗流浃背,呼呼直喘。老张走出来,看到郑信狼狈不堪的样子,再看地上一小堆柴禾。叹了口气,“郑信,你去帮大牛挑水吧!”

大牛把水桶和扁担给了郑信,“挑水要走三里路,正北方向梨花村旁的梨花溪。一早上过去,一个时辰之内回来。不要乱逛,不要和村里的人说话,记住了!”郑信疑惑的点头。

他挑着水桶出发,他虽然不会劈柴,但挑个水还是不成问题的。没做官前,他做过酒,卖过菜。挑担行走还挺轻松!三里路很快就到了,一条清澈的溪流,绕过一片梨树林。树林旁边,有十多间茅草屋。

郑信在溪边打水,打完水挑着担,就要离开。“这位大叔,这边是梨花村吗?”一个穿着青花布袍的女孩问他。女孩长的很清秀,细眉毛,大眼睛,红唇皓齿。郑信看了看,点点头,转身就要走。“大叔,等等!”女孩喊他。

郑信有点烦,“姑娘,什么事?”女孩不好意思的说:“大叔,我赶路渴了,能让我喝口水吗?”郑信放下水桶,把水瓢递给女孩。女孩点头微笑,拿水瓢舀了一瓢水,慢慢的喝起来。

郑信看着女孩低头喝水的样子,突然觉得她是那么的可爱。猛然想起,这女孩曾经在哪里见过。“姑娘,你是哪里的人啊?”郑信问。女孩放下水瓢,笑盈盈的看着他,“我是荣州郑家庄的人。”

郑家庄,是郑信的老家。自从他二十二岁离开郑家庄,十八年,没有回过一次家。“郑家庄?你父母是谁?”郑信的声音有点颤抖。

“我从小就没了父母。被村长收养长大的。养父告诉我,父亲叫郑信。现在在京城做官。我到京城里,没找到他。然后,又到了清河。有人告诉我,梨花村有京城来的人。我就找了过来。”女孩娓娓道来。

“你是不是叫郑冕,今年十九岁了?你母亲叫柳元娘?”郑信哽咽了。郑冕奇怪的看着他,“你是不是认识我?我们是一个村的乡亲?”

郑信点头,“我就是郑信,你的父亲!”郑冕疑惑了,有点不可置信。郑信一身灰土布袍,满脸的烟熏火燎,就是一个伙夫的样子。怎么也不像是个做官的。

郑信把他的经历,讲给郑冕听。郑冕听他讲的不像有假,就四下看了看,见没有其他人。就问:“爹,我带你逃出去,回荣州老家去吧!”

郑信看了看四周,都是崇山峻岭。这是山里的一片大盆地。要出去,肯定要翻山越岭。而且出去的路,肯定有守卫。他的目标这么扎眼,很难跑掉。郑冕笑了笑,“这有什么难的?我能进来,就能出去!”

郑信点头,但他还是有点忐忑。“我们去梨花村,买件旧衣服换上!”郑冕说。她把水桶丢进梨花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