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暂缓立太子妃

“明日早朝,儿臣自会向父皇禀明。”温承煜的声音沉稳,“也正好让那些觊觎太子妃之位的势力,彻底死心。”

皇后见他主意已定,便不再多劝,只叮嘱道:“你性子刚直,切记莫要与你父皇起正面冲突,凡事三思而后行。”

早朝的钟鸣余音未散,百官陆续退出太和殿,温承煜却转身折向御书房的方向。

御书房内。靖帝刚卸下朝冠,见温承煜站在门口,便抬眸道:“你不回太子府理事,反倒来此等候,有何事?”

“父皇,近日母后为儿臣择选太子妃之事,儿臣再三思考再三,恳请父皇准许暂缓二年再行册立。”温承煜声音沉稳,目光坚定的看向靖帝。

此言一出,靖帝脸色一沉,语气中带着微怒:“放肆!太子妃册立乃国本大事,关乎朝堂稳定、皇室传承,岂能由你一句暂缓便搁置?朕的旨意、满朝的期盼,你是全然不顾?京中适龄贵女,难道就没有一个入得了你的眼?”

温承煜双膝跪地,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语气恳切道:“儿臣不敢轻慢国本,更非刻意推拒,此举实乃为江山社稷、为靖国长治久安考量,绝非一时意气。”

靖帝的怒火稍敛,眼中闪过一丝探究:“哦?你倒说说,若有半分胡编乱造,朕定不轻饶。”

温承煜语气凝重:“父皇,如今朝堂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您也知道朝中暗中分了几派,儿臣若此刻册立太子妃,无论选中哪一派的女儿,都等同于给该派系递上储君背书的信号。落选的派系要么仓促抱团对抗,要么转头依附强势一方,届时朝堂平衡将彻底打破,纷争四起,反而会动摇父皇的皇权根基。”

他顿了顿,见靖帝眉头微蹙,显然已听进心里,便继续道:“若儿臣暂缓立妃,便能成为各方势力都无法拉拢的中立者。如此一来,既不会激化派系矛盾,更能让父皇您从容布局,分化制衡,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这是其一。”

“继续说。”靖帝的语气缓和了许多,示意他往下讲。

“其二,儿臣如今刚满二十,正是历练政务、积累实操经验的关键时期。父皇一直教导儿臣,储君者,国之根本,需先安邦,后齐家。今年江南旱灾肆虐,收成锐减,据地方奏折所言,不少百姓饥寒交迫,年关将至,怨声载道,甚至有流民聚集闹事的苗头。江南乃我朝赋税重地,若民心浮动,不仅来年赋税收缴无望,更可能引发动乱,动摇国本。”温承煜的声音愈发沉厚。

他再次叩首,言辞恳切:“儿臣恳请父皇恩准,让儿臣亲赴江南赈灾安抚。一来可以让江南的百姓知道皇家一直惦记着受灾的百姓,稳定民心。二来能在实务中历练本事,日后方能更好地辅佐父皇治理天下。”

靖帝沉默良久。江南灾情确实是他近日的心头大患,地方官员束手无策,派谁前往都难以放心。温承煜主动请缨,既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又显露出储君的担当与远见,这让他心中的怒火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欣慰与认可。

“好!好一个先安邦,后齐家!”靖帝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赞赏,“煜儿,你果然没让朕失望,所思所虑已具储君风范。朕准你所请,太子妃册立之事暂缓二年,明日便下旨,命你三日后以钦差大臣之名前往江南,督查赈灾、安抚民心。”

“儿臣谢父皇成全。”温承煜心中一喜,事情比自己想象中的更顺利,果然只要猜准靖帝的心思,事半功倍。

离开御书房时,夜色已悄然降临。卸下了立妃的重担,更得了亲赴江南的旨意,温承煜只觉得心头豁然开朗,许久未曾这般轻松过。

马车缓缓驶向太子府,温承煜靠在车壁上,恨不得此时就找去找白浅浅,如今,他终于有资格、有机会去找她了。他要亲自站在她面前,告诉她,他看清了自己的心,愿意为她打破所有桎梏,愿意与她一世一双人,绝不纳妾。

马车刚停在太子府门前,温承煜尚未踏下车梯,一道黑影便如鬼魅般从阴影中闪现,单膝跪地,双手高举一封密信,声音低沉如弦:“太子爷,晋平府来信了。”

温承煜接过信笺,信是温行之所书,寥寥数语道尽江南窘境:晋平府流民激增,饥寒交迫者不计其数,幸得一位精通医术的女子出手,施粥赠药,才勉强缓解情况,然粮草匮乏,根本之困未解,恳请从朝中调拨一批粮食,救济江南受灾诸县,若是可以让他亲自来一趟江南。

读完信,他心中一阵疑惑,按照温行之以往的性格,这种事情他不会让自己亲自跑一趟,何况温行之自己也在晋平府。

他突然心中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立马再次展开信,目光落在医女两字上。

莫非这个医女是白浅浅!

对了,就是浅浅,这就说的通为何特意让他跑一趟江南,也为何说的如此隐约,因为陆绾绾的态度十分明确,不希望自己去打扰白浅浅。所以温行之才用了如此法子,他此刻去了晋平府是为了公事,并不是特意去找白浅浅!

这想法一旦确定,温承煜脸上压抑不住的喜悦,立马吩咐道:“刚刚派去暗中寻访白姑娘的人全部撤回,即可收拾行装,明日一早出发去江南。”

暗卫垂首应命,眼底飞快掠过一丝讶异。

太子爷方才还神色凝重,此刻却喜形于色,眉宇间的雀跃藏都藏不住,想来是这封信里藏着天大的好消息。

心中虽满是好奇,却不敢多问,只躬身领命退去。

与此同时,晋平府的疏影楼外,天刚蒙蒙亮,白浅浅便已起身。

前几日初次施粥,她原以为人数有限,却未料受灾百姓竟有如此之多,准备的粥粮很快便见了底。望着那些面黄肌瘦、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民,医者的本能让她无法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