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光宗耀祖
“生怕哪天付账时被人追问,一句话说漏嘴,把子吟的身世给捅出去,那就谁都兜不住了。”
“哟,这点小事?”
李掌柜眼睛一亮。
“刚才我可是在牲口市碰上你们的。二位是打算买什么?”
“本想买辆骡车,拉人拉货,做个正经买卖。”
陆子吟笑得和气。
“等会儿银子兑好,我们就去挑车。眼下正是春耕前后,村外路上走动的人多,趁这时候把生计安排妥当,往后日子也好过些。”
“那这样。”
李掌柜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我再送你们一辆骡车,外加米面肉蛋、几匹布,让人亲自送你们回村。”
“对外就说,你们救过我的命,这算我谢礼,如何?名正言顺,没人敢多嘴。”
“太好了!”
赵苏苏眼睛一亮,几乎脱口而出。
“要是方便,最好再说一句,我们在陈氏商行有了活计,是正经雇工。这样村里人听着也体面,不会觉得我们是凭空得来的这些东西。”
“就是收点山货鸡鸭,赶车运货,不累人,也能稳稳挣钱。”
她调皮地眨眨眼。
“当然,不用真发工钱,就图个说辞,免得别人瞎猜。毕竟人心隔肚皮,谁也不想被背后嚼舌根。”
“不给您添麻烦吧?若是为难,我们也不强求。”
“哪儿能啊!”
李掌柜哈哈一笑,满脸豪爽。
“就这么定了!你们放心,我办事从不留尾巴。”
“你们先歇会儿,我去安排。”
说完,他领着两人去了偏厅喝茶。
这回回村,赵苏苏和陆子吟那叫一个风光。
一辆大骡车装得满满当当。
车厢高高隆起,盖着厚实的油布。
赶车的是李掌柜的远房侄子李顺财。
二十出头,手里握着鞭子,神情认真。
这李掌柜,真不愧是做买卖的老手。
车上堆的全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细面、大米、花生油坛子、腊肉……
这哪是谢礼?
这分明是办婚事都够用的聘礼!
车子一进村,人群“呼啦”围了上来。
“穗儿!你们这是发什么大财了?买了这么多?”
陈金凤挤在最前头,嗓门拔得老高。
“没发财。”
赵苏苏笑得眼角弯弯。
“但运气是真的好!”
“今天去县城,碰上陈氏商行的李掌柜突然病倒,我和子吟正巧路过,听见动静,赶紧冲过去瞧了瞧。看他那模样,怕是中了风寒或急症发作,哪敢耽搁?立刻把他背起来,往最近的医馆赶。”
“到了医馆,大夫连忙施针救治,忙活了好一阵子才缓过来。结果您猜怎么着?他死活不信只是举手之劳,非说若不是我们及时相救,他这会儿怕是已经魂归西天了。临走时,他执意要重谢,硬塞给我们这份厚礼,推都推不掉。”
“他还听说子吟因早年受伤干不了重活,不能扛担挑担,便当场做主,安排了一辆结实耐用的骡车送他。”
“并拍着胸脯保证,以后让他专门负责收些鸡鸭、蛋禽、山货,偶尔跑个短途运输。工钱虽不算太高,可胜在稳定,月月有进账。这下子,总算是有了个正经营生,不用再靠东家借西家凑过日子了!”
村里人听得直咂嘴,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这俩娃儿命里带福啊!心善积德,老天开眼!”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回报来得多实在!”
“穗儿,这人谁啊?”
有人好奇地盯着跟来的小伙子。
只见那年轻人约莫二十岁,身形挺拔。
穿着一身细布衣裳,领口袖口还绣着暗纹。
一看就不是寻常庄稼人家的孩子。
赵苏苏赶紧接话。
“这是李掌柜的亲侄子,名叫李顺财,刚从城里学堂回来探望叔叔。这次专程驾着骡车护送我们回村,说是代表商行走个礼数。”
“这哪是运气好,分明是心地好!”
李顺财微微一笑,环视四周乡亲。
“我叔那病来得突然,又是头晕又是呕吐,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要不是你们搭手相救,拖得久了,真可能救不回来。”
“换作旁人,见这情形,躲都来不及。可你们不同,既不怕麻烦,也不图回报,第一时间救人于危难之中。像你们这样实诚厚道、有仁有义的人,我们陈氏商行才敢放心托付生意,长久合作。”
他话锋一转,顺势夸起了自家商行。
“说起我们陈氏商行,那可是祖传三代的老字号,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秤准量足,从不缺斤少两。街坊邻里哪个不知道?”
其实大伙儿平时压根儿不去陈氏商行买东西。
价格贵,又嫌服务冷淡,远不如镇上的杂货铺贴心周到。
可他这嘴皮子一翻,道理说得明白,情义也讲得真切。
让人忍不住点头称是。
“我的天,这么多东西,就当谢礼?”
邻家婶子瞪大眼睛。
“整整四大筐!米都溢出来了!连我闺女当年出嫁,男方下的聘礼都没这么厚实啊!”
“你懂啥!”
一旁的大哥立刻接腔,满脸艳羡。
“车是次要的,真正金贵的是那份活计!陈氏商行!那是县里数一数二的大商号!掌柜们穿绸戴缎,雇工几十人,每日车马不断,生意通达三县六镇!”
“往后子吟要是做得稳妥,每月按时送货取货,说不定哪天就能调去县城分号做事,甚至有机会进城安家落户!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
“陈氏商行……这么出名?”
有人从没进过县城,满脸茫然地挠了挠头。
“何止是县里?”
立马有人抢答。
“你可真孤陋寡闻了!陈氏商行在府城有分号,京城都有字号!那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子吟这下子,可是真正翻身做主人了!”
“穗儿啊,你总算熬出头了!”
一位大婶抹了抹眼角。
“这些年来,你受了多少苦啊?如今老天开眼,你们娘家人也跟着扬眉吐气喽!说起来,王金莲那头该不会肠子都悔青了吧?当初对你们又是冷嘲热讽,又是落井下石的。”
“悔也没用,她当初说得可狠呢,一点情面都没留。翻脸不认人,还说什么‘穷亲戚沾不上福气’。她最爱凑热闹,今天咋不来瞧一眼?连个影子都不见?”
“她?脸皮哪敢伸出来?怕一露面就被咱们的好运冲撞了,晦气倒贴上身!再说了,人家现在攀高枝去了,还能看得上咱们这种穷乡僻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