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国之重器
“以我们现有的科技手段,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我们没有对应的科技实力。′看_书~君^ `更.辛,罪+全.”
他的声音之中满是低落和无奈:“时至今日,我们人类文明在地球上挖的最深的一口井,仍旧是近百年前,由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庞大国家,在特殊世界局势下,堪称举全国之力挖的科拉探测井,深度达到了约1.2万米,耗时则达到了22年。
后续,因为科技和需求的缘故,我们也挖了一些探测井,但深度普遍都在1万米左右,并未继续向更深处挖掘。
以我们如今的科技实力,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从理论上来说,挖穿地壳也是有可能的。但……关键在于时间。”
江阳知道,这一世循环,自己在冬眠之中浪费了十几天时间,留给人类世界的准备时间仅有86天。
地球地壳在各处厚度并不一致。在海洋某些山脉的中脊,因为地质活跃,地壳刚刚形成的缘故,厚度最低可达5千米左右。
陆地上的厚度则最低也有20千米。
深海挖掘环境更为复杂,综合算起来,可能还不如直接在陆地上挖掘省力。
但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在仅仅86天时间内挖穿地壳,都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山\八?看`书,王· ¨毋.错_内/容!
那可是挖穿地壳!
伴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环境会愈发恶劣。譬如深度约1万米的地下,岩石在压力之下,温度会攀升到200摄氏度左右。
且同样因为高温高压,岩石会出现蠕变特性,会像是流体那样缓慢流动,挤压井壁,最终导致坍塌。
而且就算最先进的地质勘探手段也仅能大致、笼统的探测底层结构,这便导致挖掘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东西根本无法提前预料。
有可能挖到了一段富含水的岩层,大量水涌出,瞬间就会破坏挖掘设施,也有可能挖到了一段富含可燃气体的空间,瞬间引发爆炸,又或者挖到了一段地质破碎带,等等等等。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点。
挖掘设施本身太长,同样会对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一根长有10米的特种合金钢杆看起来很坚韧,坚不可摧。但长度增加到100米,它便会从整体上表现出类似面条的柔软特性。
那么当长度增加到1万米的时候呢?
它会比面条还要软。而钻探是需要动力的,如此一来,动力如何通过这根比面条还要软的万米钢杆传递到钻头处?
高温高压还会快速损坏钻头,导致必须要频繁更换。^y¢e`x,i?a′k-e·.?c!o^m¨每一次更换钻头都必须把这根万米钻杆完全拔出来。
拔出来的过程中,不可能让钻杆直接提升高度,最终延伸到万米高空吧?
这就需要一节节的拆卸。完成钻头更换后再度下井,又需要一节节的组装。
耗时可能一两周时间完成了钻头更换——这个速度已经足够快了,然后新钻头可能只钻了不到一小时,就又坏了,然后又得更换。
当年的科拉超深井,在钻探深度达到1.2万米后,最后的262米深度挖掘足足用了约6年时间,足见挖掘之艰难。
就算是科技极大发展之后的如今,万米超深井挖掘的难度确实降低了一些,但仍旧属于国之重器级别的存在。
而就算陆地上的地壳最薄弱处也有至少2万米的深度。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挖穿地壳这一工程,从难度和意义上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人类文明首次载人登月!
86天时间完成这一如此伟大的工程,用异想天开来形容毫不为过。
面对这一几乎不可逾越的现实障碍,视频会议室之中,所有与会者都沉默了。
末日计划顾问团团长孙长河思考片刻,问道:“挖穿地壳,直接探测地幔这件事,没有其余代替方案么?”
那位专家没有犹豫,直接给出了确定的答案:“没有。”
“好。既然现有钻探技术不可能做到在86天内打穿地壳,那么,有没有具备潜力的新技术?”
“有的,离子钻探。其技术原理为,放弃传统的旋磨、切削,再使用钻井液冷却钻头并将岩石碎屑带回井口的模式,直接生成高温等离子体喷射到岩石上,将岩石汽化。
之后,采取气体冷却技术将岩石蒸汽淬火,让其瞬间凝结成微粒,再通过高压气体,直接将其吹出井口做进一步处理。
做一个类比的话,大概类似于将一颗烧红的铁球放到一块冰块上。
铁球热量会瞬间融化并汽化冰块和水,让它们直接蒸发,以此‘钻’出一口井来。
从理论上来说,离子钻探技术一旦成熟,其掘进速度极快,有望达到每天1000米,2万米的深井也只需要20天而已。当然,这只是理论速度。并且,它只能应用于陆地,无法进行海底挖掘。”
孙长河慢慢闭上眼睛,陷入到了思考之中。旁边,陆兆明等具备科学背景的人则快速调来了有关离子钻探的资料,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
“详细介绍一下离子钻探技术的现有进展、产业规模、现实应用等资料。”
“是。”
那位领军专家快速组织了一下语言,慢慢道:“如今实验室之中,小型离子钻探设备已经研发成功,进入到了实际验证阶段。现实应用的话,一些隧道挖掘工程尝试着使用过,但因为故障率和成本太高的缘故,最终选择了放弃……”
他将相关情况详细介绍了一遍。
又一次沉默思考后,孙长河看向了这位专家。
“既然已经有成品出现,那至少从理论层面来说,制造出足以承担2万米以上深井挖掘任务的离子钻探设备不存在根本性障碍,只有工程和技术障碍。
现在距离末日还有86天,以稳妥计,给最终挖掘和数据分析留出50天的时间,还剩下36天时间。”
孙长河看向同样参加了此次会议的议事团和决策团成员们:“我建议,举世界之力,召集所有相关领域专家,征用所有研究机构和相关零部件厂商,物资和人力无限制供应,在36天时间之内……研发出可用的离子钻探设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