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院长的看重

最终,他们在书院东北角一处清幽的独立小院前停了下来。</p>

院门虚掩着,教谕轻轻叩门,得到里面一声沉稳的“进来”后,才侧身对王明远低声道:“王相公,院长就在里面,您请进。”</p>

王明远整理了一下因为快步行走而略显褶皱的青色长衫,缓了一口气,推门而入。</p>

书房内光线明亮,窗外绿意盎然,显得格外宁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特有的味道。</p>

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坐着一位老者。</p>

他看起来年约五十多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鬓角已见霜白,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有神,仿佛能洞察人心。</p>

他并未穿着书院的正式袍服,只着一身深褐色的家常直裰,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久居上位的气度。</p>

这位便是致仕的礼部侍郎、应天书院的山长,石文泰石院长</p>

王明不敢怠慢,上前几步,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学子礼,声音清朗而躬敬:“学生王明远,拜见石院长。”</p>

他指了指书案对面的一张梨花木椅子。</p>

“谢院长。”王明远依言坐下,腰背挺直,双手平放膝上,姿态恭谨却不显拘谨。</p>

石院长并未立刻说话,只是端起手边的青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似乎在斟酌言辞。</p>

书房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p>

王明远心里有些打鼓。</p>

这位石院长和周老太傅、师父崔巡抚给他的感觉不太一样。</p>

周老太傅是纯粹的学者风范,崔巡抚则带着封疆大吏的威严与对弟子的关爱。</p>

而这位石院长,身上则混合着曾经的朝廷大员和如今书院掌舵人的双重气质,心思似乎更为深沉?</p>

等了几息,石院长放下茶盏,开口了,声音平缓却看不出丝毫情绪:“王明远,秦陕解元,周老大人的弟子,秦陕巡抚崔显正的门生。嗯……年少有为,名不虚传。此次联考,你能在众多中原俊才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二,着实不易。”</p>

“院长谬赞,学生愧不敢当。中原之地文风鼎盛,学子才思敏捷,学生此次不过是侥幸,还需向诸位同窗多多学习。”</p>

王明远连忙谦逊道,心里却更加警剔。2?萝!|?拉;小?说/2| ?1最:新?<)章>+节&*更=新?e快??</p>

上来先夸一遍,这通常都不是谈话的重点。</p>

石院长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嘴角微不可查地扬了一下,话锋随即一转:“恩,谦虚是好事。不过,你可知,此次联考,嵩阳书院的学子们,整体发挥……尤为出色?”</p>

王明远心里“咯噔”一下,隐约猜到了什么,不过面上依旧平静,点头道:“学生看到了榜文,嵩阳书院的李华容兄、赵思远兄、钱敬兄包揽了一、三、四名,确实令人钦佩。”</p><script>chapter_();</script>

他知道院长想问的不是这个。</p>

“是啊,包揽前四甲中的三席。”石院长的手指在光滑的书案上轻轻敲了敲,目光变得有些意味深长。</p>

“尤其是策论一科,见解深刻,对策老辣,远超他们平日的水准。便是与你那篇夺得次名的文章相比,在某些思路和框架上,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啊。”</p>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王明远,仿佛要看到他心里去:“老夫听闻,你前些时日,曾在嵩阳书院游学,与胡山长及其座下弟子,切磋交流甚多?”</p>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明远哪里还不明白?</p>

那道关于豫西灾患治理的内核策论题,还有其它一些策论题的破题思路和解决方法,确实可以套用他之前在嵩阳书院交流时,被胡山长考校乃至私下与李华容等几位举子讨论时,所提出的一些源于前世的策论理念和框架!</p>

当时他为了应对考校和交流,结合所见所闻,确实阐述过“预警机制”、“以工代赈的细化管理”、“吏治监督的民间参与”等较为新颖的想法。</p>

没想到,嵩阳书院的同窗们竟然如此厉害,不仅完全理解吸收,还能在此次联考中举一反三,发挥得如此出色!</p>

王明远心中感到一阵尴尬,连忙起身,再次躬身:“院长明鉴,学生之前在嵩阳书院游学时,确曾与胡山长及李师兄、赵师兄等就经世致用之学有过一些粗浅交流,所言不过是一时心得,班门弄斧。</p>

若嵩阳诸位师兄因此次策论得益,学生实不敢居功,或许是诸位师兄本就才学渊博,恰与学生浅见有所共鸣,加以深化所致。若因此引起书院间……学生徨恐。”</p>

他这话说得诚恳,既点明了可能的原因,又将功劳归于嵩阳学子自身,态度放得极低。</p>

石院长见他反应如此之快,且态度谦逊,不矜不伐,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了几分。</p>

他轻笑了一声,摆了摆手:“坐下,不必惊慌。老夫叫你过来,并非是要怪罪于你。”</p>

王明远心下稍安,重新落座。</p>

“学问之道,本就在于交流切磋,互相启发。你能有那般见解,是你的本事;嵩阳学子能从中获益,是他们的机缘和悟性。</p>

胡永年那小子,虽然面上严肃,怕是心里早就乐开花了,岂会怪你?老夫更不会因此责难一个勇于发表见解的学子。”</p>

石院长语气缓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调侃。</p>

王明远这才稍稍松了口气,但心里还是有点七上八下。</p>

石院长看着他,继续道:“老夫今日叫你来,其一,是亲眼见见你这个能让嵩阳书院此次‘大放异彩’的年轻人。其二嘛……”</p>

他略一沉吟,道:“是希望你在应天书院游学的这段时日,也能多与我应天书院的学子们交流交流。尤其是策论实务、经世致用之道,甚至……老夫还听说你于算学一道,亦有精妙之处?均可多多探讨。学习本就是互相抵砺,共同进步之事,闭门造车,终究难成大器。你以为如何?”</p>

王明远闻言,立刻明白了院长的深意。</p>

他连忙躬敬回应:“院长教悔的是,学生铭记于心。交流学问,本是游学题中应有之义,学生定当尽力,与应天诸位同窗共同研讨,互相学习。”</p>

“好。”石院长满意地点点头,随即抛出了一个让王明远心跳加速的承诺。</p>

“老夫也不会让你白辛苦。你此次联考取得第二名,按规矩,本就可获得老夫点评文章的机会,此事照旧。此外……”</p>

他指了指门外的书房:“老夫这里的些许藏书,你可尽情翻阅。便是此次联考头名那份奖励——老夫手书的《五经注疏及策论摘要》初稿,也存放在此间,你亦可随时借阅参详。中间若有任何疑难不解之处,亦可随时来此问询于老夫。如此安排,你可愿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