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搬家
宋亭舟挡在孟晚面前,遮住中年妇人的目光,“他是我未婚夫郎,陪我一起来镇上的。”
“原是如此,小哥儿长得真是俊俏,和书生郎正相配。”中年妇人恍然大悟,就说两人长得不像兄弟。
禹国民间的民风倒是没那么严苛,虽说未婚的哥儿女娘差些,但也是能在家人陪同下逛街的。定了亲事的也能同男方一起约出去游个船,赏个灯。
这种偏远地方的小镇讲究的就更不多了,但陪著一起租房,到底还是有些出格,因此中年妇人纵然不说,心里也认为孟晚是那等哄男方带出来玩乐,是个不安分的。
孟晚手里拿著两串葫芦,乖乖巧巧一言不发,眼睛打量著这间坐东门朝西的厢房。
照旧进门便是厨房,左手边是个空著的灶台,灶上镶嵌的大锅被人取走了。
这也不奇怪,一口锅就值半两银子,是重要財產,属於分家都要急头白脸挣一挣的地步,人家走了当然得拿著。
灶屋左手边就是臥房,靠窗是通炕。不光泉水镇,整个昌平府因气候关係都没有睡床这么一说。下至贫民百姓,上到大府高官,皆是以炕为主。
只不过乡下多是土炕,而府城的名门望族们,家中以青石砖甚至玉砖为材料搭炕。
整个臥室与厨房都比家里的小了一圈,院子还是与人共用的,好处是院子有口井,不用再出去打水。
不过只一间房,宋亭舟怕是又要回书肆睡,孟晚虽没听他说过书肆住的地方好赖,但想也不是什么宽敞地方。
他读书本就学业繁重,与家人住在一起好歹不用操心饭食,睡个好觉。
“婶子,怪我们事先没说好,其实我们是要租间带门面的院子,而且至少有两间住人的房间。”
“哦,原是这样,那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中年妇人带他们往正房边角走去,那儿有道锁著的角门。
中年妇人將门打开,门后竟也是一间套间,后面位置小点可能是做厨房用的,往里走是一间正屋,户型倒是方正,四四方方的,孟晚约莫著有十二三平,做买卖倒也合適。
“这间也算不得铺子,那头的门打开就是街角,我家临街,也能当间门面用著,这小间儿搭个炕也能住人,你们看如何”
孟晚心中还算满意,背著人又戳了宋亭舟一下。
宋亭舟便问道:“那不知这价格”
中年妇人见宋亭舟似乎看中了,便道:“你们是黄老板二儿子带过来的,我也不当外人了,若是光这一间门面就是三两半,院內的厢房四两。”
“唉……”孟晚嘆了口气。
中年妇人不知其意,“这……小哥儿可是嫌贵”
孟晚仰脸看宋亭舟,后者瞬间领悟。
“我们年纪尚轻,做不得主,还是回家找阿娘商议一二,再来答覆婶子吧。”
中年妇人心中著急,东厢房就罢了,不愁人租。角房那间本是过世的公婆起房时多盖的,盼著家里多子多孙,这么些年了一直锁著吃灰,如今多租出去家里就是个多个进项。
见宋亭舟与孟晚真的要走,她忙道:“价格可以再商议商议,你们若是两间全租,不如婶子再给你们便宜一两”
孟晚顿住脚步,我滴个乖乖张嘴就减去了一两银子六两半一年的话……
“婶子,我们租了!”孟晚掷地有声。
乾脆利落的交了定钱,孟晚咬著葫芦回家,一个没留神,两串都自己吃了。
他瞥了一眼宋亭舟,又瞥了一眼。
很好,他亲爱的表哥只顾闷头赶路,没注意到。
晚上宋亭舟就將事情直接对常金坦白了,孟晚欲定十五就开张做买卖,常金早晚会知道的。
“你们俩主意大得很,既然都定下还知会我做什么”
她心里生气他们两人胆子忒大,不声不响连镇上的房子都订好了。
安置房產和亲事是顶大的事,重要程度不亚於现代小情侣悄悄偷了家里户口本跑去民政局领证,而家长,此刻连儿媳妇/女婿的面都没见过。
孟晚也知道他事情办得不对,可是机会难求,这个价格是真不贵了,大小也合適,於是使尽浑身解数对著常金撒娇。
老规矩,“表哥,你先去小屋读书,出去打水也成,快去去。”
將宋亭舟打发走,孟晚嘴一咧,“娘……誒,姨……姨別打了姨。”
“青天白日的,让你乱说话!不教育你一次,真要上房揭瓦了。”
常金拽著他的手,狠狠往他身上打了几下出气,而后才坐下说:“我难道是蛮不讲理的人你们好好和我说我能拦著不成你一个未婚的哥儿,就这么大刺咧咧的跟著大郎去镇上租房,人家不得轻看你”
说到底,她確实生气两个孩子不经她同意便租好了房,可更怕孟晚因为这个被人说了閒话误会。
孟晚小心翼翼的挨著她坐,然后一把把她胳膊抱怀里,使劲从眼里往外挤豆豆,“姨,我知道你都是为我好,我错了,真的错了,替我们介绍的正好是书肆掌柜,我也没想到会当场敲定,实在是价格合適我才定下的。”
常金拽了拽胳膊,没拽动,反瞪了他一眼问:“多少钱”
“六两半,一间铺子,一间住房。”
第二日一家三口出动,常金非要看看他们租的是什么样的院子,不然心里不踏实,唯恐他们年轻被人骗了。
巷子头一家便是他们租的那户人家。
巧的是今日中年妇人就在院里晒被子,见昨天给了定钱的宋亭舟和孟晚来,还来不及欢喜,便见了一脸严肃的常金。
心里一咯噔:果然是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人家家里人莫不是要反悔退钱
她谨慎的迎上去,试探著说:“书生郎和小哥儿来了,这位妹子是”
常金平日里轻易不笑,对著外人也是如此,她略一欠身,“我夫家姓宋,昨日我儿子和家里小哥儿在您这儿租了房,付了定钱。小孩子家家带太多钱不安全,我今日便过来缴了剩下的租金。”
中年妇人鬆了口气,笑意更真诚了几分,“是宋家妹子啊,我夫家姓吕,今年四十五,应是比你年长几岁吧也別您您的了,叫我声吕嫂子就成。”
“吕嫂子,那就麻烦你再带我看一遍屋子。”常金姿態谦卑,语调和缓。
“这还不简单,妹子只管看。”吕氏在前面带路,又重新带常金看了遍房子。
常金当著吕氏的面问了孟晚:“那咱就定下了”
见孟晚点头,常金二话没说便拿了钱袋子出来数钱。
吕氏诧异的看著这一幕,这种事怎地还真让个未过门的小哥儿当家作主了
吕氏家里常年外租,现成的契书家里是有的,宋亭舟过了遍契书,双方交钱按印,这张纸就算生效了。
孟晚心中安定,同常金说:“黄掌柜帮我们找房子,如今定下了,也该同人家说一声。”
常金:“应该的,那你同大郎过去,我在这儿在收拾收拾。”
看他们家的相处方式,吕氏一肚子话憋在心里,等孟晚和宋亭舟走了后忍不住说:“你们家是小哥儿当家”
“我家小哥儿是我亲戚家的孩子,家里遭了难就一直住在我家。他本事著呢,会做豆腐又会识字,自己手里也有银子,不靠我们过活的。这回想开店做买卖也是家里供大郎读书吃力,想多赚些银两,是和我商量过的,谈不上当不当家。”常金的话里儘是对孟晚的维护,她这个寡妇当了多少年便谨慎了多少年,最怕的就是犯口舌,她重视名声,因此唯恐旁人说了孟晚閒话。
吕氏恍然大悟,莫不是童养媳怪不得还未成亲就黏糊著,原是从小养大的夫郎。
会做豆腐那確实能耐,往后买豆腐倒是方便了。
孟晚和宋亭舟去书肆对黄老板道了谢。
黄老板客气的说:“举手之劳罢了,不值一提,若是往后有事要小哥儿帮忙,小哥儿莫要推辞就好。”
孟晚只当人家跟他客气,他除了点简笔画还有那方面能帮到人家掌柜头上的。
做早食別的好说,油条也简单,豆腐也是做熟练了的,只剩油锅,按孟晚的想法,普通圆锅炸油饼还好,油条有些不便,既然东厢房本来就没锅,不如重新打口长方形的
宋亭舟听了他的想法后將他带去镇上的铁匠铺子,铁匠师傅说好说,管他长的圆的,到他这都能打得出来。
长方形的铁锅比圆的难打,贵上一些,最后谈了七百五十文一口,孟晚多付了十文钱,七百六十文,让他加急做出来。
回了租房又是简单的收拾了一番,扫扫土掸掸水,三人回了三泉村草草吃了顿饭又是一顿收拾。
“被褥、盆子、木桶、碗筷、粮食,还有啥对了蓆子也得带著。”常金忙的团团转。
孟晚道:“姨,咱家的蓆子长,带过去也铺不上,我看镇上有卖的,咱买张现成的吧”宋家的大通炕能睡四五个人,镇上东厢房的炕顶多两米三,家里的炕席拿过去也用不上啊
“镇上卖多贵,你二叔嬤就会编,我让他编了两张来,银钱怎么也是出去,不如给自家人。”常金风风火火的说著就装了十来个铜板走了。
第二日是宋亭舟自己去的镇上,铺子带的那间小屋得赶紧搭上炕,晒晾几日好住人,不然宋亭舟都没有住处了。
若是在村里搭炕,叫上几个同族的年轻汉子,找处黄土地和了泥几下就垒好了,镇上略麻烦些,孟晚想著那间小地方也小,不如直接在镇上买几块砖,多给他们卖砖的几文钱让他们帮忙將炕搭上。
问过宋亭舟,他也说可行,於是今天宋亭舟就去办了,留下孟晚在家帮常金收拾行李。
十四那天家里都收拾好,二叔嬤给编的两张凉蓆卷好,他家那那两口一大一小的锅也带上,大包小包的东西,一件件搬上村长家的牛板车。
“婶子,你们家可真厉害,这就去镇上做买卖了”大柱赶著车语气羡慕。
东西太多怕累著牛,因此宋亭舟孟晚和常金都是在跟著车走。
“大郎又要去府城了,也是想著到镇上能多给他挣点路费,也是租人家的院子,三户人家住一个大门里,哪儿有家里自在。”常金不愿意太高调,但一家三口都搬到镇上太扎眼,这事估计也瞒不住。
柱子听了这话舒心了点,“也是,你家挣得多,销也大著。”他倒是没多少坏心,但人就是这样,同样在村里穷著,常金开始做豆腐是有不少人酸她,但也就每天多挣些钱罢了,还是普通老百姓。
再一听人家要搬到镇上,那可就和他们不是一样的泥腿子了,镇上的石板路多乾净啊,到镇上住,也能说上一句是镇上的人了。
他们呢叫啥叫乡下人。自此两边就不一样了,那滋味能好受
如今听常金说还要与旁人挤著住,那就不是去享福的,大柱又同情起来,做买卖的小贩点头哈腰和奴才似的,让人看不起。
乡下平时確实活计多又碎,但也不必去拋头露面的以笑迎人啊,冬日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粮食够吃,柴火够烧,那不知道多舒坦。
东西送到,大柱跟著搬东西的时候瞅了瞅,院里还真住了旁人,常金家只占小小的一间厢房。
他心里暗乐,想著回去定要跟村里人好好嘮嘮。
常金铺蓆子收拾被褥,宋亭舟將家里的大铁锅按进厨房的灶台上。
“表哥,外面的灶你让人帮我搭好了吗”孟晚从屋里出来问宋亭舟。
宋亭舟带他往外走,“搭到这边拐角了,你看行吗”
东厢房与铺面的后门之间有块空地,被搭了个四四方方的土灶,中间被垒成了长方形,是放那口方锅用的,往后就在这炸油条用。
因为是搭在户外,阴乾的很快,现在已经能用了。但铺子后面给宋亭舟搭的炕却还得阴乾几天才能住人,他十六回私塾读书,这几日只能从三泉村和镇上来回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