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第一邪修听从年少的自己

第21章 rctb

月背星图的密码

环形山的异常信号

月球背面的“广寒宫基地”传来紧急通讯时,沈砚正在调试能穿透时空屏障的“星轨探测器”。全息屏幕上,基地负责人李教授的影像带着明显的信号干扰:“雨海环形山的地质监测仪捕捉到周期性脉冲,频率与你传来的星图数据完全吻合……更奇怪的是,脉冲间隔正好是地球的24小时。”

沈砚的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星图上——这是从东海沟藻类基因里提取的隐藏坐标,标注着月球背面的一个隐秘区域。“不是自然脉冲,是人为发出的信号。”她调出环形山的三维模型,发现其轮廓与黄铜怀表内侧的星轨投影惊人地相似,“那里可能有第三个时空节点。”

三天后,“鹊桥”号地月飞船平稳降落在广寒宫基地。月球的低重力让行走变得轻飘飘的,沈砚踩在月尘上,每一步都扬起银色的粉末,像踩碎了无数星星。李教授递给她一份报告:“脉冲源头在环形山中心的永久阴影区,我们派去的探测车在那里发现了非自然形成的金属结构。”

阴影区的温度低至零下238摄氏度,探测车传回的画面里,一道巨大的金属拱门半埋在月尘中,门楣上刻着与地球星图同源的纹路,只是多了几个代表月球的符号。“拱门的材质含有钛合金和量子晶体,”李教授的声音带着惊叹,“碳十四检测显示,它的年代至少有五百年——比人类登月早了三个世纪。”

沈砚的怀表突然在宇航服口袋里发烫,表盘上的指针开始逆时针旋转,指向拱门的方向。“五百年前,谁有能力在月球建造这个?”小林的疑问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月尘下的星门

进入永久阴影区后,宇航服的外温计疯狂跳动。金属拱门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沈砚走近时,门楣上的符号突然亮起,与怀表的星图产生共振,一道淡蓝色的能量屏障从拱门中央展开,像一块透明的冰。

“是星门。”沈砚的呼吸在面罩里凝成白雾,“沈明远的笔记提到过,量子晶体在不同天体的引力场中会形成‘星际通道’,地球和月球的晶体矿脉其实是同一个星轨系统的两端。”

能量屏障突然波动,浮现出模糊的影像:一群穿着古朴宇航服的人正在安装拱门的最后一块构件,为首的老者胸前挂着一枚熟悉的怀表——表盘样式比沈砚的那只更古老,指针指向地球的方向。

“是明朝的‘天工院’。”李教授调出历史数据库,“根据宫廷档案,1543年,一群天文官员突然失踪,留下的观测记录里反复提到‘月背星宫’。”

星门的能量屏障缓缓消退,露出后面的通道。沈砚带头走进去,通道两侧的墙壁上布满了星图,标注着地球、月球和其他几颗行星的轨道,其中火星的位置被特别标记出来。尽头的控制室里,一台老式仪器正在发出规律的脉冲,屏幕上跳动的时间显示着“1543年7月12日”。

一个全息影像突然在控制台前亮起,穿着明代官服的老者转过身,须发皆白,眼神却异常明亮。“终于等来了星轨的继承者。”他的声音经过时空过滤,带着奇异的穿透力,“我是钦天监监正宋应星,奉命在此建造‘通天仪’,监测地球的时空稳定性。”

沈砚震惊地看着他——这位明代科学家在历史记载中是《天工开物》的作者,从未提及与月球有关的事迹。

跨越五百年的预警

“1533年,一颗含量子晶体的陨石坠落在江西。”宋应星的影像指向屏幕上的火星标记,“我们发现晶体能感应时空波动,更推算出三百年后地球会出现时空褶皱。于是秘密组建天工院,用陨石材料建造了地球和月球的星轨监测站。”

他调出一组数据,与沈砚在造船厂、深海量子站发现的时空参数完全吻合,只是时间轴提前了五百年。“星轨系统就像一个天平,地球和月球是两端的砝码,任何一端失衡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宋应星的语气变得凝重,“我们在火星也发现了晶体矿脉,但那里的星门已经被未知力量激活,正在向地球发射干扰波——你们检测到的时空涟漪,源头其实在火星。”

控制室的屏幕突然切换画面,显示出火星表面的巨大裂缝,里面翻滚着暗红色的能量云。“五百年前的预警正在应验。”宋应星的影像开始闪烁,“通天仪的能量快耗尽了,关闭火星星门需要地球、月球、火星的星轨坐标同步……沈博士,最后一块拼图,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

沈砚的怀表突然投射出完整的星图,地球、月球、火星的标记连成一条直线,与通道墙壁上的星轨完全重合。“沈明远、苏晚、宋应星……他们都在沿着星轨铺路。”她握紧怀表,突然明白这不是巧合,而是跨越五个世纪的接力,“火星的星门,必须由我们来关闭。”

离开阴影区时,金属拱门重新沉入月尘,只留下淡淡的能量波纹。李教授看着监测仪上消失的脉冲,喃喃自语:“原来古人早就知道,宇宙的秘密藏在星轨里。”

驶向红色星球

广寒宫基地的会议室里,地月联合指挥部的全息投影正在讨论火星任务的可行性。“‘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最新数据显示,乌托邦平原的地质活动异常频繁,”航天局局长的影像严肃起来,“那里的星门能量场已经影响到地球的潮汐,再拖延下去,会引发全球性的时空风暴。”

沈砚将完整的星图投影在屏幕中央:“关闭星门需要三重坐标校准,地球的量子站提供基准频率,月球的通天仪放大信号,火星的星门接收指令……就像用三把钥匙打开同一把锁。”

三个月后,“夸父”号火星飞船搭载着沈砚和量子稳定装置,踏上了为期七个月的旅程。舷窗外,地球逐渐变成一颗蓝色的小球,月球像银色的硬币悬在旁边。沈砚打开怀表,表盘里的星图在失重环境下悬浮起来,三颗行星的标记发出微光。

小林在整理沈明远的补充笔记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素描,画着一艘造型奇特的飞船,旁边写着:“当星轨连成直线,跨越时空的人会在火星相遇。”

飞船进入火星轨道时,乌托邦平原的红色沙丘在阳光下泛着铁锈般的光泽。“祝融”号传来的画面显示,平原中央的星门比月球的更庞大,能量场呈现出危险的暗红色,周围的沙粒都在逆向流动——时间在这里是倒流的。

沈砚穿着火星宇航服踏上红色土地,每一步都陷进松软的沙层。星门的能量场对怀表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她不得不握紧表链,才能防止它被吸走。当三颗行星的星轨在屏幕上完全重合的瞬间,她启动了稳定装置。

红色的能量场突然剧烈收缩,形成一道耀眼的光柱直冲天际。沈砚仿佛看到无数重叠的人影在光柱中闪现:宋应星在调试通天仪,沈明远在造船厂校准频率,苏晚在深海按下按钮,而自己站在火星的红色沙地上,完成了这场跨越五个世纪的接力。

星轨永不停歇

返回地球后,沈砚在新上海的科学院建立了“星轨研究所”,黄铜怀表被放在恒温展柜里,成为连接五个世纪的信物。李教授从月球带回的金属样本显示,明代天工院的冶炼技术中,竟包含了22世纪才掌握的量子稳定原理。

“这不是时间悖论吗?”小林看着研究报告,一脸困惑,“五百年前的技术,竟然包含未来的知识。”

沈砚望向窗外,黄浦江上空的全息广告正在播放火星基地的建设新闻,乌托邦平原的星门遗址已被改造成“星际观测站”。“不是悖论,是闭环。”她指着怀表的星图,“宋应星从陨石中获得的知识,其实是未来的我们通过星轨传递过去的——就像一条首尾相接的莫比乌斯环。”

半年后,沈砚收到火星观测站的消息:乌托邦平原的沙层里,发现了一块新的金属碎片,上面刻着一行简体中文——“2148年,星轨延续中”。

她拿起笔,在研究所的日志上写下:“星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地球、月球、火星……下一个坐标,会在更遥远的星辰之间。”

夜幕降临,新上海的霓虹与夜空的繁星交相辉映。沈砚站在观测台,看着怀表表盘反射的星光,突然明白,所谓的时空奇迹,不过是人类用勇气和智慧在宇宙中编织的网。这张网跨越世纪,连接星辰,让每个时代的探索者都能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而那只黄铜怀表,依然在展柜里平稳地转动,指针走过的每一秒,都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邀请。星轨漫漫,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