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这就认命完了?
当邱瑜和其余的官员们同意孟兆祥担任河南巡抚的时候,朱由检又抛出山东巡抚的职位。+1_8+0~t·x-t~..c_o\m,
他提议让户部侍郎周纪元担任山东巡抚。
邱瑜隐隐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按理说巡抚都是短期的,在属地待一年半载就会返回京城述职,犯不着跟陛下争巡抚的任命。
山东的布政使是邱瑜提拔的人选杨维垣,祖籍山东,曾是两淮盐运使杨君玺的孙子。
当年杨维垣卷入过魏忠贤的案件中,遭到御史的进攻,从而被罢官,后又运作被启用。
朱由检翻阅着杨维垣的履历,万历十五年的进士,担任国子监,又任太仆寺少卿,通政使等。
他很爽快的点头,同意杨维垣任山东布政使。
邱瑜有些错愕,陛下这么快就同意了?本来还想着准备跟陛下理论一番呢。
朱由检有自己的考量,史书记载杨维垣在京城被攻破后,南逃到南京,拥立弘光帝朱由菘,后来清军攻占南京,杨维垣选择自缢殉国。
可以说杨维垣的前半生的名声并不好,经常参与党争,遭到他人的攻击,若不是用殉国挽回自己的名声,杨维垣这辈子怕是碌碌无为的一生。
朱由检也想启用胸有沟壑的人才担任布政使,他又想到双方之间的平衡,把山东巡抚职位给周纪元,布政使就得选一个没什么才能的人选。¨b/x/k\a~n.s`h*u_.¨c.o\www.
如果布政使的能力太强,性格又强势,显得巡抚的工作很难做。
杨维垣身上有污点,突然给他这么高的职位,应该会小心翼翼吧。
还有一点考量,就是朱由检跟文管集团的平衡博弈,我安排自己的巡抚,你安排布政使。
山东巡抚周纪元,河南巡抚孟兆祥都己经敲定,轮到山西巡抚的时候,吏部侍郎李尚兴提出一个人选。
朱由检摇摇头:“这个人不行,朕有一个新的人选!”
邱瑜问道:“敢问陛下,这人是谁?”
朱由检:“蔡方炳!”
众人满脸的茫然,蔡方炳是什么人啊?
朱由检知道蔡方炳,这是明末清初的鸿儒,满清曾经数次邀请对方,均被拒绝,韬光养晦当一个闲散的诗人。
很多人都不懂,为什么蔡方炳胸有沟壑,却甘愿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这是因为蔡方炳心里还想着大明,而不是大清。
他的父亲是同样出名的,崇祯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被派往山西担任巡抚,招募勇士,勤以练兵,就是为了替大明守好这片江山。\b!i·q¢i¨z*w¨w?.*c^o!m¨
后来李自成率领叛军攻打太原府,面对汹涌的叛军,蔡懋德最终没能守住太原府,兵败自杀!
崇祯帝得知蔡懋德自杀的消息,御赐谥号:忠襄!
朱由检继续道:“这样的臣子为守护我大明而死,难道不应该让他的孩子来继承父志吗?以告诫在天之灵!”
“忠臣可以流血,我们不能再让忠臣的家属再流泪!”
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说到所有百官的心坎里,甚至有人觉得自惭形秽。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殉国的勇气,这样的后代,确实值得被提拔重用。
邱瑜身为老狐狸,怎么会被朱由检的表演所打动。
他躬身道:“陛下,臣同意您的看法,就是蔡方炳尚且年幼,不过二十多岁,能堪当大任吗?”
官员们听说才二十多岁,自然又是窃窃私语。
是啊,二十多岁的孩子能当得起巡抚的职位?
要知道能当上巡抚,基本都是年过半百,最不济者也都西十多岁。
三十多岁的巡抚都没见过,更何况是二十多岁。
整个大明王朝,最年轻的官员应该是成化年间的费宏,同时也是大明最年轻的状元,时年不过19岁,并进入翰林学士。
邱瑜搬出费宏来作为对比,费宏是真才实学:“13岁府试文元,16岁中乡解元,19岁状元!”
都御史李邦华跟着附和邱瑜的话,甚至连户部尚书王铎和兵部尚书陈仁锡都提出质疑,认为年龄实在太小,不太合适。
巡抚的职位不同于儿戏,年轻意味着缺乏阅历和经历。
朱由检叹气,看来自己还是操之过急了,他就是想试用一批年轻人,以此来推动政务和经济的发展。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这帮大臣眼里就跟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此事只能作罢,朱由检勉强帮蔡方炳争取到太原府推官的职位。
新的巡抚和布政使还是从现有的体系里面推举。
最后朱由检敲定宋贤担任巡抚,布政使是徐邵吉!!
三个行省的巡抚都己完成任命,基本按照朱由检的心意,邱瑜做出让步,轮到江南和西川福建等地提名的时候,朱由检首接拒绝了。
他的拒绝理由是:这些地方被叛军所占领,就算我们任命巡抚上任,你们觉得巡抚能过去吗?
邱瑜瞬间不吭声了,三个行省的人名都完成了,基本围绕着京城周边。
那我辛辛苦苦挑选的那些大臣怎么办?
有的连钱都收下了啊。
邱瑜眼看朱由检说的理由无法反驳,再次把目光盯上吏部尚书的空缺。
朱由检:“吏部尚书的空缺,朕还没有想好,诸位爱卿有什么谏言吗?”
无数人都在盯着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但他们知道,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陛下。
通过朝堂的交锋,官员们心里也都看清楚了,陛下的性格逐渐的强势,以邱瑜为首的文官很难占到便宜,以前还有御史动不动弹劾,甚至攻击宦官,这次的御史们集体哑火。
为什么哑火?
御史们数量太少了。
还有这次宦官里面,王承恩没有插手提拔自己人。
不是王承恩不想,是朱由检给王承恩按下了。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朱由检拥有着最终解释权和拍板权。
吏部尚书的职位依旧没有任命,反倒是为了安抚邱瑜等人,朱由检同意一批御史名单的补录,各地的知府同样任命一批。
朱由检不想具体到每个人的任职都看,那样看三天三夜都看不完。
他只想在关键位置安插成自己人。
邱瑜听着耳边的讨论声,想要达成的目的全部没有达成,只有一帮御史们补录进来。
就这样认输吗?
好像也只能这样,纵使再不甘心,他也只能委屈的咽下去,就像以前魏藻德担任首辅的时候,邱瑜永远都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唉,算了,还是尽人事,知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