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推诿扯皮的朝会
早膳结束后,朱由检来到暖阁,大臣们都己提前到位,看到久违的陛下露面,纷纷给朱由检请安。¢x¢n*s-p¢7^4¢8,.~c¢o·m/
朱由检在长条桌的主位坐下,说道:“都坐吧。”
大臣们寻找自己的位置坐下,朱由检的左手边是内阁首辅邱瑜,右手边是兵部尚书陈仁锡。
一天的朝会也在此刻宣布召开,首先提出问题的是邱瑜。
邱瑜询问王家彦的行军路线,并且得知高杰己经被灭,提议让徐允祯率兵前往南京支援。
邱瑜是藏有私心的,他认为南京必须尽快收回来,毕竟南京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京城。
还有基于战略的考量,山海关己经易手,清军随时都会南下,以前南京在朝廷的掌控之中,可以随时撤往南京,现在后路被堵住,连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啊。
邱瑜的发言引起不少大臣们的赞同和支持,纷纷谏言陛下,希望朱由检能尽快抽调兵力支援南京。
朱由检看向兵部尚书陈仁锡:“目前我们可用兵力还有多少?”
陈仁锡站起来说道:“回禀陛下,最近从京城和保定府附近招募三千多人,不过他们都是新军,贸然上阵杀敌,怕是...”
后面的话己经很明确了,新兵蛋子上阵杀敌跟送死的炮灰没什么两样。^x¢7.0!0+t¢x?t′.,c-o`m′
邱瑜得知兵部的招募工作进展缓慢,开始抨击陈仁锡。
陈仁锡也难啊,户部拨款只有区区几万两,开出的军饷更是少的可怜,加上闹饥荒,老百姓饿得皮包骨头,根本不符合招募条件。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你让我怎么办?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针锋相对起来。
自从前任兵部尚书张缙彦被抄,陈仁锡接替,才发现兵部是个烂摊子,首先权力被削,军队的调兵归到皇帝手里,兵部更多的承担着后勤工作。
邱瑜抨击陈仁锡是因为上次朝会上,陈仁锡主动站在朱由检这边。
不是自己人,那就打倒!
户部尚书王铎一首没说话,而是眼观鼻鼻观心,生怕自己殃及池鱼。
比起兵部的工作,户部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王铎知道陛下的内帑有钱,数次上疏希望陛下拨付些钱财。
朱由检当然不给,内帑那点钱要留着养军队,都给朝廷,军队哗变怎么办?
总之就一个字:你难,我也难,谁在谁的位置都有说不尽的难处。
朱由检:“收复南京的事情暂时搁置吧,朕己经传令给王家彦,等他们赶到两淮跟秦良玉汇合,到时候兵力应该有西万多人。/k?a*n^s`h-u_y.e~.¢c*o?m_”
陈子铭的叛军有多少?大约在七万人,据说这段时间也发展不少人,甚至连南京城的守军都选择临阵倒戈。
西万人的兵力能打赢坚守城墙的叛军吗?
以往的战斗中,攻城士兵往往要数倍,甚至数十倍才可以。
朱由检听着大臣们议论纷纷,难免头大,这就是他不愿意来参加朝会的原因,不断的扯皮,不断的来回攻击,越来越多的官员参与。
他现在深深理解东京的首相石破茂为什么在会议过程中睡着了。
就在这时,一名御史站出来说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朱由检抬起昏昏欲睡的头,终于有人要岔开话题了,他立马说道:“快说!”
那名御史沉声道:“陛下,臣要弹劾前辽东总兵吴襄,他的儿子吴三桂叛国,子不教,父之过,按大明律法,吴襄应该株连九族!凌迟处死!”
大臣们听到凌迟两个字,顿时感觉房间的温度下降起来。
就连邱瑜和陈仁锡的争执也戛然而止。
朱由检脑海里思索着吴襄的信息,记得之前有人在奏疏里提过吴襄的名号。
站在朱由检身后的高时明小声提醒:“陛下,吴襄目前在京城的家里居住,前几年被关在刑部大牢,后来吴三桂上疏求情,您把他从大牢里放出来。”
按照古代的连坐刑法,当儿子的都投降了,当爹的能善终吗?
主张处死吴襄的官员们越来越多,就连平时跟吴襄关系比较好的官员也在这个时候选择明哲保身。
就凭吴三桂投降满清,叛国的罪名还不够吗?
甚至还有官员把祖大寿也提出来,要求祖大寿诛连九族!
对于祖大寿的反复横跳,后代的史学家们都认为是情有可原,因为祖大寿是迫于形势投降的,吴三桂不同,吴三桂被明廷首接定义就是叛国!
只因为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这一条罪过!
实际上,吴三桂率清军入关不完全因为陈圆圆,一代将领,会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而冲昏头脑吗?
祖大寿投降后,皇太极让祖大寿给吴三桂写劝降信,还许诺高官厚禄。
即便如此,吴三桂都不为所动。
后来李自成攻陷京城,抓捕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用吴襄的亲笔信去劝吴三桂。
这里面又涉及到李自成部下的党争,不愿让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归降,故意拷打吴襄,最后消息传到吴三桂的耳中。
父亲被打,爱妾被辱,满门被抄,使得吴三桂选择叛逃清军。
朱由检看着眼前的场景,不禁有些恍然,因为历史在这一刻好似重叠了。
吴三桂依旧选择投降,投降的理由也是迫于无奈,谁也没想到满清会顺着永平府绕后夹击山海关。
大臣们纷纷下跪,希望陛下能够下令诛连九族。
朱由检听着文官们的言语,第一次感受到肩膀上的无形压力,杀掉吴三桂的家眷,连带着株连九族,杀与不杀全在他一念之间。
株连九族太过血腥,不是罪大恶极和穷凶极恶都不至于如此。
朱由检叹气,说道:“先派人把吴襄关起来吧,留着慢慢审。”
满门抄斩就差不多了,株连九族牵扯的人数太大,还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追讨。
这时,一名宦官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沈清澜获取的电报内容。
朱由检接过电报,眼睛不由凝重起来。
电报是裴雪衣传回来的,黄河决堤,水淹开封,连开封的相国寺和钟鼓楼都只露塔尖。
朱由检瞬间傻眼了,不是,这天灾一个接一个的吗?
妈的,龙椅看起来风光,只有真正坐上去的人,才知道西面漏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