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本土登陆战
此时,战争的硝烟已弥漫至东瀛列岛边缘,登陆九州、与日寇展开本土决战的议题,成为盟军最高指挥部的核心争论焦点。
花旗航空队的李梅将军等人秉持“战略轰炸制胜论”,坚信持续的大规模空袭与海上封锁,足以摧毁东瀛的战争潜力、瓦解其抵抗意志,无需付出登陆作战的巨大伤亡便能赢得胜利。
但盟军参谋部与阿瑟将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断。他们断言日寇的顽固抵抗远超预期,唯有实施登陆作战,直捣其本土核心,才能彻底终结这场惨烈的战争,一场登陆决战在所难免。
两种战略主张的碰撞最终催生了混合战略:一方面,盟军轰炸机群依旧对东瀛的军工设施、交通枢纽、城市据点展开无差别饱和轰炸。
同时,海上舰队则构建起密不透风的封锁线,攻击自宝岛、暹罗、华夏而来的运输舰,切断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另一方面,近百万盟军将士已集结完毕。各类登陆舰艇、装甲装备、后勤物资昼夜不息地转运,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两栖登陆行动悄然拉开序幕。
消息传到东瀛大本营,本土决战的警报正式拉响。九州作为直面盟军攻势的前沿,成为其防御的重中之重。
西部军司令部内,灯火通明,烟雾缭绕,各级将领面色凝重地围坐一堂,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决战气息。
西部军司令官身着笔挺的军装,到悬挂着九州地图的黑板前,手中的指挥棒重重敲了敲标注着红色标记的区域。
“诸位,根据前线情报与参谋部的反复推演,盟军极有可能在近期发起大规模登陆作战,目标直指南九州。而最具登陆可能性的,便是这两处区域。”
他的指挥棒首先指向鹿儿岛南端的屋久岛,“此地九成以上都是陡峭的丛林山脉,地形复杂,但优势在于降雨充沛,淡水补给充足。盟军一旦在此登陆,只需稍加修整便能搭建临时机场,届时将对本土全域形成致命的空中威胁。”
话音未落,指挥棒已移向另一处标注点,“另一处便是志布志湾,这有长达16公里的绵长沙滩,地势平缓,完全符合大规模登陆舰艇抢滩的条件,盟军的装甲部队与后续兵力可迅速展开。”
司令官猛地将指挥棒按在地图上,“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两处区域打造成盟军的坟墓!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让这里成为他们永远的哭泣之地!”
他环视着在场的将领,“帝国已到存亡之际,此刻正是我们报效国家的最后时刻!你们身后是父老乡亲,是大和民族的根基,绝不能让盟军踏上本土一寸土地!时间紧迫,各项防御工事、兵力部署、后勤补给,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落实到位!拜托各位了!”
堂内鸦雀无声,将领们纷纷起身,抬手敬礼,嘶哑的“哈衣”声整齐划一,却难掩眉宇间的凝重。他们深知,这场本土决战,将是一场赌上国家命运的殊死较量。
正是这番破釜沉舟的动员,让盟军在九州登陆战中遭到了始料未及的沉重打击。而主导这场防御作战的,正是被华北驻军司令冈村放弃的将领横山勇。
他不仅痛定思痛总结了硫磺岛、冲绳岛战役中的失败教训,更将自己在常德、衡阳会战中积累的城市攻防、山地阻击,以及驻华期间的游击战经验熔于一炉,提出了“沿岸突袭,后退防御”的核心战术指导。
在他看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诱敌深入。先在参谋部预设战场抢修简易机场,以此为诱饵,引诱盟军发起登陆。
同时在滩头及纵深区域埋伏大批“特攻部队”,待盟军登陆艇抢滩、部队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自杀式突袭,重创其登陆舰队最大限度制造麻烦。
突袭得手后,部队猛攻其登陆部队,力求歼灭其先头部队。随后主力迅速后撤,依托岛屿复杂的山地地形、密布的天然洞穴与人工坑道构筑防御体系。
部队化整为零展开游击战、骚扰战。白天避战藏踪,夜间偷袭补给线,用持续的消耗战迫使盟军承受巨大伤亡,最终达成将其阻挡在本土之外的战略目的。
此番战术令花旗登陆部队损失惨重:舰队遭创,登陆艇被沿岸炮台逐一击沉,先头部队更在密集炮火覆盖下伤亡惨重。
海军与陆军的损失尚可统计,空军的困境却更令人头痛。情报显示,东瀛之所以能持续作战,关键在于仍有一批隐蔽的生产基地在运转。
位于爱知县的豊川海军工厂便是其中之一。这座占地超过三百公顷、员工人数高达五万三千人的巨型兵工厂,是东瀛机枪、炮弹及航空炸弹的主要生产基地。
然而,在花旗空军发动夜袭时,日寇竟早有防备,并采取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战术迎战。这正是其海军早前研发的“正向俯冲战法”!
东瀛战机并不急于迎击来袭的轰炸机编队,而是耐心等待其下降高度准备投弹时,迅速自高空迎面俯冲,发动致命一击,再自轰炸机下方疾速脱离。
该战术虽极为有效,即便火力贫弱的东瀛战机也能轻易击落花旗的重型轰炸机,但对飞行员的技术与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尤其是在高速俯冲后的脱离阶段,操作难度极大。
然而此时花旗已兵临本土,东瀛全军上下皆抱“玉碎”之决心。他们命令精锐飞行员缠住花旗护航战斗机,同时派出仅经速成训练的特攻队员,驾驶劣质特攻机直扑轰炸机。即便因训练不足无法精准击中,也要以撞机方式与敌同归于尽。
这种不惜飞行员性命的打法,完全超出了花旗的战术想象。在各国皆视飞行员为珍贵战略资产之际,东瀛竟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反击,导致花旗在短短数日内损失大量轰炸机与空勤人员。
花旗统帅哈里在得知部队持续遭受惨重伤亡后,对登陆东瀛本土的作战计划产生动摇。他希望听取军方决策层的意见,以判断是否仍有必要执行本土进攻计划,其核心考量,是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军队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