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人情信任误区
一个小时后。
停车场。
陈宏涛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坐在驾驶位的小弟立刻扭过头,压低声音问:“陈哥,事情搞定了?”
陈宏涛点头道:“搞定了。”
后座另一名小弟乐得咧开了嘴:“这么容易就搞定了啊,这钱还真是好赚啊。”
陈宏涛猛地侧身,眼神像刀子一样剜过去,腮帮子都绷紧了:“这都还多亏了浪哥的关照,否则这钱轮得到我们赚?这几天你们都给我安分点,先把浪哥的事情给搞定再说。”
车窗升起,暗色的玻璃映出他阴沉的脸。面包车发动,悄无声息地滑出了停车场。
...
他们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录下对方违法录影。
根子在于工厂管理者对合同条款的漠视以及对法律的轻视。
部分企业因长期合作陷入“人情信任”误区,将合同执行流于形式——付款时限、交货日期等核心条款随意更改,契约精神荡然无存。
更可悲的是,许多人一辈子没进过法庭,骨子里认定:“就算我不按合同办事,大家都是熟人,你又能奈我何?”。
将人情思维凌驾于法律之上。
他们完全没有想过不遵守合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
昆仑包装厂。
陈宏涛此行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这家工厂。
这家公司专为沈浪提供产品外包装的,所有的产品外包装都由他们生产完成,可以说是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
汽车开到厂门口,不出意外地再次被门卫拦下。
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朴素的门卫大爷从门房里探出身,目光带着审视,询问道:“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陈宏涛不慌不忙地降下车窗,探头客气地说:“师傅您好,我们是来定制包装盒的。”
门卫大爷听完,神色稍缓,抬手朝厂区内指去,说道:“定制包装啊,去右边那栋办公楼1楼,105号房间就是业务部。车子直接停办公楼门口就行。”
陈宏涛颔首致意:“谢谢大爷,明白了。”
车窗重新升起,汽车缓慢驶入门内,沿着厂区道路向指定的办公楼开去。
...
来到办公楼前停好车,陈宏涛和上午的行动模式一致,只带了两名手下径直走向一楼的105办公室。
剩下两名手下则留在车内,作为后援,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环境,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确保能第一时间接应撤离。
推开105办公室的门,只见一名年纪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子正坐在办公桌前。
见到三位客人进来,他立刻站起身,脸上堆起职业化的热情笑容,主动打招呼询问道:“几位老板好,有什么可以帮到你们的?”
陈宏涛走上前,脸上同样带着笑意,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我们是从桂省那边过来的批发商。最近在这边采购了不少货品,但很多产品都没有外包装,或者他们自带的包装我们不太满意。
所以想专程找你们定制一批包装盒,好用我们自己的设计把这些产品好好包装起来。”
看到有生意找上门上门,任涛也露出一个由内至外的笑容:“几位老板,不如我们到隔壁接待室慢慢聊。”
...
会客室。
陈宏涛一行人坐下后。
任涛给三人都倒上一杯白开水。
任涛搓搓手笑呵呵问道:“老板,不知道你们想要什么样的包装,这个包装是由我们来设计,还是你们已经设计好了呢?”
陈宏涛小弟将一个黑色塑胶袋放到桌子上,随后又将里面的那些包装一一取出来。
陈宏涛问道:“这些是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包装,我们觉得这些包装挺不错的,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生产?”
任涛看到桌子上的包装后愣了一秒,这些包装确实是他们偷偷生产的,只是他们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整个义乌有那么多的包装厂,他们怎么一找就找上了他们。
任涛嘴角牵起一抹淡淡的微笑,看似随意地问道:“不知道几位是怎么找到我们工厂的?”
陈宏涛直视着任涛的眼睛,平静地吐出了五个字:“是霍公子介绍的。”
任涛听到霍公子三个字露出一个笑容:“原来是霍公子介绍的啊,不知道这些包装你们要多少份?”
在义乌市认识霍公子的人并不多,在他看来能够叫出这个名字的人,那基本都是能够信任的合作伙伴。
然而任涛还不知道他招惹上麻烦了,错就错在他太过于信任这个霍公子了。
错就错在他太过于信任霍公子这个名号,没有打电话跟这个所谓霍公子进行确认。
陈宏涛平静的说道:“每样二十万,你算算价格是多少。”
任涛笑着说道:“没有问题,几位老板稍等下,我这就给你们算价格。”
他说完当即起身离开办公室为几个人算价格。
没一会的时间他带着一张天有价格的表格回到会客室。
任涛将表格递给陈宏涛:“老板,你看看这个价格怎么样?您是霍公子介绍过来的,价格肯定不收你贵的。”
或许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敢肆无忌惮的生产仿冒产品?
原因很简单。
沈浪四家公司突然采购如此海量的外包装,这说明什么?
说明用上这种包装的小商品必然是市场紧俏的“爆款”,否则不可能需求这么大。
这个“爆款”包装的讯息,对那些生产小商品的厂家来说,无异于指路明灯,谁不想搭上这班快车?
他们这么做不仅自己赚到钱,那些小商品厂家也能赚到钱,这笔生意无疑是笔双赢的生意,唯一受伤就只有委托他们的公司。
更何况,在义乌这地方办厂的老板,十有八九都带着点亲戚故旧的裙带关系。
他们根本不担心这些小商品厂家中途反水去告密。
毕竟再怎么说大家都是亲戚朋友,谁要是做了这种事情基本不用再义乌混了。
而且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关键在于“不留把柄”。
只要没有确凿证据指向他们,谁又能拿他们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