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给倪光南画饼

1998年2月20日。

19号那天沈浪收到倪光南打来的电话。

他的辞职手续办得十分顺利,柳传志早早就想把他踢走了,所以他也没啥好留恋的。

在确定随时可以签约后沈浪就带着乾坤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前往京城。

乾坤律师事务所正是沈浪和唐冰兰合作的事务所的名称。

乾坤的寓意就是扭转乾坤。

...

上午十点整。

初秋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斜斜地洒在京城市中关村喧嚣街道旁一家咖啡馆内。

靠窗的卡座上,沈浪端起白瓷杯抿了口咖啡,目光不时扫向门口。他身边,乾坤律师事务所那位西装革履、气质干练的律师姜俊,正专注地翻阅着摊在面前桌上的一份文件,腕表偶尔反射出一点金属冷光。

咖啡馆的玻璃门被推开,带进一缕微凉的风。一位身材清瘦、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穿着一件半旧但整洁的夹克,鼻梁上架着副老式眼镜,目光沉稳地扫视着店内。

来人正是闻名业界的专家——倪光南工程师。

沈浪眼睛一亮,立刻放下杯子,扬手示意:“倪工!这边,请这边坐!”

他的声音不高,却足够清晰地穿透了咖啡馆里背景音乐和人声的细微嘈杂。

倪光南脚步匆匆地走到卡座边,微微喘息着,脸上带着真诚的歉意:“沈总,真不好意思,临时处理点事情,耽搁了,让您久等。”

沈浪脸上挂着温和而理解的笑容,立刻抬手示意:“倪工,您太客气了!请坐请坐,是我们早到了。”

倪光南点点头,将略显老旧的公文包放在身旁座椅上,随即在卡座坐下。

沈浪见状,身体微倾向律师姜俊,后者心领神会,立刻从放在桌角的一个精致的深色律师公文包中取出两份装订整齐的文件,递到沈浪手中。

沈浪将两份合同放到倪光南面前:“倪老,这个是根据我们之前协商好的内容拟定的协议书,这个是公司开给你个人的劳动聘用合同。”

“我先看看。”倪光南说着将协议书拿起来。

...

半个小时后。

对于协议条款内容倪光南看得很详细,光是协议条款他就看了25分钟,劳动聘用合同他就只用了5分钟时间。

倪光南将手上文件放下说道:“沈总,协议条款和聘用合同都没有问题。”

沈浪微笑道:“倪工,既然没有问题那我们今天就签订协议吧,签订好协议后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不到五分钟时间双方就签订好协议和聘用合同。

沈浪将合同递给一旁的姜俊:“倪工,我们现在去银行办理监管账户吧。”

倪光南点头道:“嗯。”

...

时间转来来到中午11点半。

西城区前门西河沿217号的全聚德。

因为银行本事就有监管账户的服务,办理起来也是十分的顺利,不到半小时就搞定监管合同,弄完后沈浪便提议道全聚德吃烤鸭。

某包厢内。

沈浪拿起茶壶为倪光南倒茶:“倪工,对于办公室的选址你有什么好提议没有?”

倪光南想都没想就说道:“就定在中关村科技园好了,科技园对我们这类企业,会提供一点的扶持和减免,而且我和他们的经理很熟。”

沈浪将茶杯放下问道:“嗯,那我们就先定在中关村科技园好了,其实我已经在三环那买了块地建办公楼,等办公楼建好以后再搬过去好了,对于芯片研发方向您有计划没有?”

倪光南微笑问道:“不知道沈总有什么建议没有?”

他知道沈浪肯定不会平白无故这么问他的,所以他将主动权还给了沈浪。

“我们第一次会面之前我就说过,要研发一款可以跨平台芯片和操作系统,这就意味着这款芯片要用在任何设备上,我所指的任何设备不仅仅只是pC、pdA,这里面还包含了电子设备、汽车、家电、工业设备等各种设备。

我希望凡是使用我们这些芯片产品都能够实现万物互联,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就提到物联网这个概念,只是这个概念受制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但是我觉得比尔盖茨的想法是对的,我觉得我们应该以这个为目标,研发一款可以万物互联的芯片和系统,当我们实现万物互联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人工智能。

万物互联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倪工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生活是怎么样的。

人工智能就像给你的生活装了个“智能遥控器”,所有设备都能互相打招呼、自动配合。

早上,你的智能设备检测到你快醒了,卧室的灯会慢慢亮起,窗帘自动拉开;厨房的智能电饭煲已经煮好粥,pdA弹出提示:“早餐ok啦”。

出门时,你的pAd和车钥匙“碰一碰”,车门自动解锁,导航直接同步到车机屏。

下班回家,指纹锁一开门,空调提前调好温度,智能音箱问你:“今天想听任贤齐的歌曲还是播新闻?”

冰箱发现鸡蛋快没了,直接在电子商城下单补货。晚上睡觉,所有设备一键进入“睡眠模式”——灯关、窗帘合、摄像头启动安防。

让pAd、pC、家电、汽车全变成“一家人”,不用你操心,它们自己会“商量”着把事情办好,就像有个隐形助理24小时待命,这样的生活才是未来人的生活。

如果我们将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用在工业上面,机械设备不再是一台台傻大黑粗的哑巴机器。

车床、传送带、仓库里的货架、甚至一颗关键的螺丝钉上,都装着小小传感器。它们能感知温度、震动、压力、位置、电量、磨损程度等等。

它们还能把这些信息“说”出来,传给云端或者旁边的设备听。

这些信息不再是纸上的记录或某个工人脑子里的经验,而是变成了实时的、流动的数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