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东、欧班列
为了深入调查这个哈布斯堡君主国的情报,第二天,鲁比罗拉就再次走上了纳蒂廷古的街头。¨嗖`嗖·小\税_罔? !冕!费*跃?黩¨
昨天鲁比罗拉对纳蒂廷古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可是他们是赶在天彻底黑下来以前,匆忙进城的,所以会忽略很多细节。
可是,现在大白天在街上闲逛,鲁比罗拉就发现他有些显眼了,纳蒂廷古目前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三千,除了原本的居民以外,还有哈布斯堡家族和附属人员,以及一些东非的技术人员进入了这里。
但是,整体上来说,纳蒂廷古依旧以黄皮肤占大多数,其次是混血人种,而纯白人种是相当罕见的,更别说鲁比罗拉这个纯粹的法国人了。
同时,鲁比罗拉还发现了一点,那就是街道上的人们,交流时用的德语十分生涩,夹杂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口音和词汇,一些人的德语还不如鲁比罗拉这个法国人。
就这样,鲁比罗拉晃晃悠悠的来到了纳蒂廷古的一家小酒馆里,这里是萨库玛和他推荐的地方,也最容易打探到各种消息。
老板看到一张陌生的脸,很熟络的问道:“先生,你也是最近刚来纳蒂廷古的吧!是本土来的,还是哈布斯堡人?”
听到老板的问题,鲁比罗拉有些尴尬,不过他也没有隐瞒,说道:“我不是东非人,也不是哈布斯堡皇室的人,而是一名欧洲的游客,到多哥兰等西非地方随处走走,最近才跟着一支商队到这里。”
也不怪酒馆老板这么问,毕竟纳蒂廷古很少有外国白人到这里,这是一个极小的概率,就比如达荷美,上沃尔特,尼日尔三个地方的法国白人,加起来才几千人,还要看管那么多地盘和人口,真正能有功夫跑到多哥兰境内的屈指可数。
更别说大部分到多哥兰的白人,会选择去多哥兰南部的那些“大城市”,而纳蒂廷古此前只是多哥兰落后的一个偏远小镇罢了!
加上最近到纳蒂廷古的白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本土或者哈布斯堡皇室成员和他们雇佣的一些白人工作者,所以酒馆老板才会产生误判。
这让酒馆老板有些被动,赶忙说:“真是不好意思,纳蒂廷古最近变化挺大,加上我们这里此前很少能看到纯正的欧洲游客,所以才会产生误会。”
鲁比罗拉摆摆手说道:“不用抱歉,这都是小事,不过老板,刚才你说这里是多哥兰,可是我听说现在已经变成了哈布斯堡君主国是怎么回事?”
“我们这些老居民,还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所以一时间没有改口,对了,客人你是来喝酒的吧,要不要尝尝我们店的高粱酒?我想你是欧洲人,肯定没有喝过这种高粱酒。”
鲁比罗拉确实没有喝过高粱酒,在法国他更喜欢白葡萄酒,不过,为了打探情报,他还是打算尝尝鲜。
老板很快给他送上了一瓶高粱酒,这种高粱酒是纳蒂廷古的特产,更准确说是用当地的高粱酿造的,至于包装的玻璃瓶,则是从本土进口的,纳蒂廷古毕竟是一个落后地区,没有全套的加工设备。
“这种高粱酒,是我们纳蒂廷古的特色,很多西非的商队,对这种烈度酒很喜欢,不知道都不符合你的口味。”酒馆老板一边给他盛满一边说道,“听说本土的人就不太流行高粱酒,我们多哥兰在这一点上和本土还是有些差异的。”
纳蒂廷古和整个多哥兰,流行高粱酒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个是习惯,一个是当地的气候。
西非当地非常适合高粱这种喜温,耐旱,耐贫瘠作物的种植,前世西非的高粱酒就有一定的市场,当然,西非的高粱主要用来酿造一种当地传统的啤酒。
而多哥兰的移民,大多数来自远东,他们更喜欢用高粱做的白酒。
作为东非的殖民地,多哥兰同样流行啤酒,不过啤酒主要依赖从本土进口。
鲁比罗拉一边听着他的讲解,一边端起杯子,对着杯壁嗅了嗅,然后小小的抿了一口,“嘶,有些辣!”。
酒馆老板笑呵呵的说:“确实是这样,不过喝多了,就会习惯和喜欢上这种味道,很多西非商队的黑人,他们就喜欢上了这种口味。”
鲁比罗拉已经给这种酒水打上了低端的标签,心里有些嫌弃,这主要是他暂时喝不惯这种口味,而且纳蒂廷古高粱酒的殖民地标签有些重。
收敛好内心的情绪,鲁比罗拉才张口问道:“老板,你们这个所谓的哈布斯堡君主国,是东非政府统治,还是哈布斯堡皇室的封地?”
鲁比罗拉暂时不太相信,东非可以慷慨的把自家殖民地,送给哈布斯堡皇室。
酒馆老板说道:“据我所知的话,应该是完全变成了哈布斯堡君主国吧!而且我们纳蒂廷古还是这个新国家的首都。`第^一*看~书+枉~ ′哽+新!蕞·快¨”
“以前,这里确实属于莱茵帝国多哥兰领地政府管理,不过,现在原本的纳蒂廷古政府都有很多人撤走了,政府里多了许多新的面孔,而且职位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就比如镇长变成了一个新面孔的市长,来管理纳蒂廷古。”
“不过,要我说就是瞎折腾,我们纳蒂廷古就是一个稍微有点规模小镇罢了,突然变成一国之都……”
酒馆老板很难理解,但是鲁比罗拉却不奇怪,毕竟曾经欧洲就有很多小国,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很多国家估计还没有现在的哈布斯堡君主国大。
鲁比罗拉说道:“那你们对这个哈布斯堡皇室统治放心么?”
酒馆老板回复着说:“在一开始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我们在东非底下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生活,至于现在新的统治者,目前看来还是很不错的,而且给纳蒂廷古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就比如现在纳蒂廷古要扩张,人口也增加了不少,最近一直有新移民进入,我们这里的生意都好了一些。”
“还有街区的建设,也有很大动作,除了建设更多的住房以外,听说还要新修道路和水电,建设新的学校,医院等等。”
“不过,这些举措想要完全落实,在我私人看来,并不容易,因为纳蒂廷古的人太少了,就像建设新的学校,生源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原本我们镇上只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小学,而且要负责整个地区的教育,现在除了扩大小学,还要建设一座中学,能不能招满人,就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这些变化不管能不能最终落地,还有待观察,如果真的实现,对于我们这些本地人肯定是好事,以前我们这里的优秀人才,在小学毕业后,如果想继续进步,就必须前往南部的中学继续就读,但是那里太远了,只能寄宿,很不方便……”
随着酒馆老板的叙说,鲁比罗拉终于确定了,这个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各种情况,它就是一个东非扶持出来的附庸国,至少目前是这样。
鲁比罗拉在纳蒂廷古待了两天后,就带着几个萨库玛留下的保镖,开始了返程,至于萨库玛本人则要继续北上做生意。
在1936年年初,法国也终于搞清楚了东非在多哥兰的动作,他们不仅知晓了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存在,同时北方的上沃尔特殖民地也将新奥地利王国的情况向本土做了汇报。
这两个新的西非国家,都是由流亡东非的哈布斯堡皇室资助和建设起来的,两国的面积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平方公里,绝对算不上小,毕竟法国本土也才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说,积攒五十多个哈布斯堡君主国和新奥地利王国的集合体,那就是一个法国的大小。
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出现,还是受到了法国政府的重视,法国政府命令达荷美和上沃尔特的法国殖民地政府加强对两国的监视力度。
同时也开始谋划,如何将法国在西非的三块殖民地,也就是达荷美,上沃尔特还有尼日尔整合起来。
从而加强法国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力量和行政资源,以应对包括东非,南德意志王国,哈布斯堡君主国和新奥地利王国这些东非势力对当地的威胁。
不过,法国政府虽然对两个新成立的哈布斯堡国家心生警惕,能做的也不多。
因为现在法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面对日益严峻的欧洲局势,尤其是重新走上扩军武装道路的德国,在本土受到严重外部危机威胁的时候,很难同时兼顾殖民地的安全。
而且1936年,还有一件大事吸引了法国人的注意力,那就是法国腹背的西班牙,局势越发动荡,甚至可能发生内战。
而西班牙的局势变化,法国不能完全撒手不管,以防止西班牙完全倒向德国,对法国进行背刺。
……
达尔富尔。
尼亚拉市是达尔富尔的行政和经济中心,也是东非达尔富尔殖民地政府所在地,当初东非选择达尔富尔殖民地首府的时候,主要竞争的城市有两座,分别是尼亚拉市和法希尔市。
而尼亚拉以交通,还有水资源优势最终获胜。
交通上,尼亚拉本来就是达尔富尔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连接埃及苏丹地区,南德意志王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并且能够辐射达尔富尔主要人口分布区域。
法希尔比尼亚拉更靠近达尔富尔的中心位置,但是达尔富尔北部几乎都是沙漠,人口集中在南部和西部。
至于水源上,尼亚拉的降水量虽然也比较匮乏,但是至少可以达到四百毫米以上,是法希尔的两到三倍,并且通过东非建设的堤坝,在其南部形成了一个足以供应城市发展的水库。
因此,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尼亚拉更适合作为达尔富尔的经济中心发展,同时也便于东非对达尔富尔地区的掌控。
可惜,达尔富尔地区因为过于贫穷的原因,它在东非的殖民地中,甚至都不太受重视。
不过现在达尔富尔有了翻身的机会,那就是北非铁路正式全线贯通,达尔富尔成
为了东非对环地中海贸易中的关键一环。
在尼亚拉市一边,第一列从班加西港开往东非本土的货物列车,也可以称为东欧班列,正停靠在尼亚拉火车站补充饮用水和检修,而这也吸引来了大量尼亚拉市民的围观。
“太好了,这列火车就是我们尼亚拉经济腾飞的标志,以后尼亚拉将不再是帝国无视的偏远地方,而是帝国和欧洲,北非贸易的关键节点!”
“北非铁路的开通,对于尼亚拉市和达尔富尔的意义十分重大,没有这条铁路,达尔富尔始终都是帝国最无足轻重的领地,而有了这条铁路,就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地位,还能为达尔富尔的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所有达尔富尔人对这条铁路的开通都充满了期待,因为达尔富尔的机会实在太稀缺了。
长期以来,如果说东非周边最贫穷和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那达尔富尔绝对高居榜首,且地位无法撼动。
就算埃及和阿比西尼亚,两国虽然也属于低收入水平的落后国家,但是他们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大啊!
并且达尔富尔的气候也是东非周边最恶劣的,埃及和南德意志东部,也有大量的沙漠,但是埃及有尼罗河这个稳定的水源地,南德意志东部有沙里河和乍得湖流域,只有达尔富尔连一条可常年有水的河流都没有。
所以,对于达尔富尔居民来说,水资源的匮乏,天然限制了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所以达尔富尔想要破局,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打破达尔富尔作为一个内陆地区,交通上的桎梏。
过去的达尔富尔,虽然也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汇之地,并且古代商业比较不错,但是交通基本靠牲畜和人力,规模也很难提升,说难听点,达尔富尔完全就是一个几乎没有多少人来的犄角旮旯。
而现在,北非铁路开通后,达尔富尔的处境就完全变化了,在铁路方面,北非铁路是东非和环地中海贸易的大动脉,只要能够一直维持,就能给达尔富尔带来收益。
同时,随着南德意志的发展,现在达尔富尔在东西方贸易上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沙里河和乍得湖流域有百万人口的市场,而埃及和阿比西尼亚帝国的经济体量更不用多说,都是千万人口的大市场,理论上他们和南德意志王国的贸易,通过达尔富尔是最方便快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