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夜校进修

张工说到做到,很快就把一摞半新不旧的技术书籍和几本字迹工整的笔记送到了陈凡手上。书页泛黄,散发着旧纸张和墨水特有的味道,笔记上的字迹一丝不苟,图表绘制得清晰规范,可见张工年轻时的严谨与刻苦。

《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本本厚重的大部头,仿佛一道道需要攻克的技术堡垒,沉甸甸地压在陈凡的手上,也点燃了他眼中的斗志。

从此,陈凡的生活节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模式。

白天,他依旧是技术科那个专注、高效的青年工人。张工有意照顾,减少了他的杂务,但他对自己分内的工作要求反而更高,绝不给任何人留下“忙着复习耽误工作”的口实。画图更精准,下车间更勤快,解决技术小问题时更注重理论依据。他的表现,让即使想看笑话的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下班铃声一响,他不再是那个立刻推车走人的陈凡。他往往会在办公室或者车间角落多待一会儿,利用厂里的安静环境,啃上十几二十分钟的书,或者整理一下白天遇到的问题。

然后,匆匆赶回四合院。对付一口简单的晚饭,便立刻投入到学习中。

煤油灯下,狭小的房间被昏黄的光线填满。陈凡伏在旧书桌上,面前摊开着《机械制图》,旁边放着绘图板和丁字尺。他看得极其认真,不仅仅是阅读,更多的是理解和推演。遇到复杂的图纸结构和投影关系,他就会拿出草稿纸,一遍遍地练习绘制,从三视图到剖视图,从标准件到装配体,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机械原理》里的各种机构运动分析、力学校核,《工程力学》里的应力应变计算……这些对于拥有现代工程师灵魂的他来说,概念并不陌生,但需要将脑海中的知识与这个时代的理论体系、表述方式、甚至计算工具进行对接和适应,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他时而凝眉思索,时而在纸上飞快地演算,时而拿起零件实物比划琢磨。夏夜蚊虫嗡嗡,他就在脚边点盘蚊香;冬夜寒冷,他就裹紧棉大衣,搓搓冻僵的手继续。四合院的喧嚣、贾家的咒骂、邻居的争吵……这一切似乎都被那扇薄薄的木门隔绝在外。他的世界里,只剩下线条、公式、原理和一颗渴望突破的心。

这个过程无疑是枯燥且艰苦的。偶尔,他也会感到疲惫和烦躁,尤其是当某个理论点卡住,或者复杂的计算反复出错时。他会放下笔,揉揉酸涩的眼睛,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院子里那方狭小的天空,深吸一口气。

但每当这时,他都会想起张工期望的眼神,想起冉秋叶那句“实力是最好的回答”,想起自己立下的目标,以及内心深处那份不甘平庸的执念。这股力量会重新注入他的身体,驱散疲惫,让他再次坐回灯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学习状态,很快引起了院里一些人的注意。

阎埠贵推着眼镜,看着陈凡窗口常亮的灯光,对三大妈嘀咕:“瞧见没?陈凡那小子,真是下了狠劲了。天天晚上熬油点灯的,看来张工让他考技术员,不是空穴来风。”

三大妈撇撇嘴:“技术员是那么好考的?多少老师傅都考不上!我看他是白费劲,瞎折腾!”

易中海背着手在院里溜达,看到那灯光,脸色阴沉。陈凡越是努力上进,就越发衬托出他那一套“安分守己”、“人情世故”理论的苍白无力。他心里堵得慌,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冷哼一声,暗自希望陈凡考不上。

秦淮茹则是心情复杂。她既希望陈凡考不上继续当他的工人,又隐隐觉得,如果陈凡真考上了,似乎离她更遥远了,那种攀附不上的无力感更重了。

这天晚上,陈凡遇到一个关于齿轮强度校核的公式推导,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和记忆中的现代公式有出入,卡了快一个小时。他决定去厂里的夜校看看,或许能找到参考书或者可以请教的人。

轧钢厂的夜校就在厂区一角的两间平房里,晚上会亮起灯,给想要学习进修的工人们提供一个场所,也有技术员偶尔会去答疑。

陈凡拿着书走进夜校时,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个人,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低声讨论,有的在埋头做题。气氛安静而专注。

他找了个角落坐下,翻开书,继续研究那个公式。正凝神间,一个轻柔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陈凡同志?这么巧,你也来夜校?”

陈凡抬头,微微一怔。只见冉秋叶正站在桌旁,手里拿着两本教育学方面的书,脸上带着温和的惊喜笑容。

“冉老师?”陈凡连忙站起身,“您也来进修?”

“嗯,”冉秋叶点点头,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学校鼓励教师提升业务水平,我也来充充电。没想到你也在这里。”她看了一眼陈凡桌上那本厚厚的《机械原理》和写满演算的草稿纸,眼中流露出敬佩之色,“你在准备技术员考核?”

“是啊,张工给的任务,压力不小。”陈凡笑了笑,很自然地把刚才卡住的问题指给她看,“正好碰到个难题,挠头呢。冉老师你们学文的,看这个估计跟天书一样。”

冉秋叶凑近看了看那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符号,确实一头雾水,但她却莞尔一笑:“确实是天书。不过,看你这么专注地解‘天书’,感觉还挺……激励人的。”

她的到来,像一阵清风,吹散了陈凡心头的些许烦躁。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冉秋叶怕打扰他,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书去了。

但不知为何,知道她就在不远处,陈凡感觉心境平和了许多,思路也似乎清晰了些。他重新沉入公式的世界,偶尔抬头,能看到冉秋叶安静的侧影和专注的神情。

夜校里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书本和努力的气息。两个人,一个钻研深奥的工科理论,一个研读教育学的专著,互不干扰,却又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他们连接在一起,那是追求知识、渴望进步的共同旋律。

这一刻,狭小的夜校教室,仿佛成了喧嚣世界里一片宁静而充满希望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