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技术科的敲门砖

周一清晨,陈凡换上了那身崭新的、带着折痕的蓝色技术员制服,对着屋里那块小镜片仔细整理好衣领。镜中的青年,眉宇间褪去了初来时的惶惑与青涩,多了几分沉稳和自信。今天,是他正式调入技术科报道的日子。

推车出门,不可避免地又迎来了禽兽们复杂的目光。贾张氏的咒骂似乎都因为这套干部服而弱了几分,更多的是一种嫉恨交加的无力感。阎埠贵推着眼镜,算计的目光在那身新制服上逡巡,似乎在评估这身行头值多少工资。易中海黑着脸,冷哼一声别过头去。

陈凡视若无睹,铃声清脆,车轮碾过院门的门槛,仿佛也碾过了一段旧日时光,驶向一个全新的起点。

技术科位于厂办大楼的二层,环境比嘈杂的车间安静许多。办公室很大,用绿色的铁皮柜隔成一个个卡座,空气中弥漫着墨水、图纸和旧书籍特有的味道。

张工亲自领着他进来,拍了拍手,吸引了科室里七八个技术员的注意。“大家手头工作停一下,介绍个新同事。陈凡,原来在车间,现在正式调入我们科。小陈技术扎实,脑子活,上次齿轮攻关和流程优化项目表现都很突出。大家欢迎!”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大部分人都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最近在厂里声名鹊起的年轻人,目光中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以为意。几个年纪大的技术员,只是抬了抬眼皮,点了下头,就继续伏案画图,态度明显有些冷淡。

张工给陈凡安排了一个靠窗的位子,邻座是个戴眼镜的年轻技术员,叫李文军,比陈凡早来两年,看起来比较和气。

“陈凡同志,欢迎啊。”李文军小声打招呼,带着点知识分子的腼腆。

“李技术员,以后请多指教。”陈凡友善地回应。

张工拿来一摞厚厚的资料,放在陈凡桌上:“小陈,你先熟悉一下科里的情况。这些是最近的一些设备图纸和技术档案,需要整理归档,有些旧图纸模糊了,也要重新誊画清晰。这是基础工作,能帮你尽快了解厂里的技术家底。”

“好的,张工。”陈凡没有任何异议,立刻投入工作。

他知道,这是每个新人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无声的考验。整理档案,看似枯燥,却能最快速地系统了解全厂的技术脉络。

他沉下心来,一份份图纸、一页页资料仔细阅读、分类、编号。他的速度很快,效率极高,这不仅得益于他超越时代的逻辑整理能力,更因为他强大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整理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在机械抄写,更是在快速学习和吸收这个时代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思路。

遇到模糊不清的图纸,他并不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是会根据相邻视图和技术逻辑,推断出可能的正确线条和尺寸,用铅笔轻轻标注在旁边,等核对无误后再用绘图笔描画清晰。

他的专注和高效,很快引起了邻座李文军的注意。李文军偶尔探头看他画图,忍不住赞叹:“陈凡同志,你这图画的……真标准!比资料室有些原图都清晰!你这手法,练过很久吧?”

陈凡笑笑:“还好,就是比较喜欢琢磨。”

下午,科里一位姓钱的老技术员抱着一摞俄文技术资料过来,眉头紧锁,对着张工抱怨:“老张,这新来的Б65型铣床说明书,关键部分翻译得模棱两可,几个安装尺寸怎么看怎么别扭,怕是有错误。这要是按错的装,非出大事不可!可我这老毛子字认不全啊……”

张工也皱起眉:“俄文……科里就老赵懂点,他还请假了。这怎么办?”

陈凡抬起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张工,钱工,我能看看吗?我自学过一点俄文,也许能帮上点忙。”

钱工和张工都惊讶地看向他。钱工将信将疑地把资料递过来:“你小子还懂毛子文?”

陈凡接过那散发着油墨味的俄文资料。前世作为优秀工程师,阅读外文技术资料是基本功,虽然俄文不是主攻,但借助技术词典和专业术语的共通性,阅读技术文档问题不大。

他快速浏览了那几页有争议的说明和图纸,手指点着几个关键参数和安装示意图,沉吟道:“钱工您怀疑得对。这里,原文写的是安装尺寸,但后面这个介词的用法和这里的标注线指向,结合上下文,它指的应该是这个基准面到卡槽的距离,而不是翻译稿上写的那个面。还有这个公差标注,俄文的精度等级符号和我们的国标有细微差别,这里应该是……”他条理清晰地分析着,指出了好几处翻译错误和理解偏差。

钱工听着听着,眼睛越来越亮,猛地一拍大腿:“对啊!这么一说就通了!我就觉得别扭嘛!原来是这么回事!小陈,可以啊!你这毛子文水平不赖!帮大忙了!”

张工也面露惊喜,赞许地拍了拍陈凡的肩膀:“好小子!深藏不露啊!这可是立了一功!避免了重大安装失误!”

这一幕,让办公室里那些原本有些轻视陈凡的老技术员们,不由得再次投来惊讶的目光。这个年轻人,不仅实操厉害,理论扎实,居然还懂俄文?这可不是靠运气能解释的了。

虽然有些人心里可能还是有点酸溜溜的,但至少表面上,态度缓和了不少。技术科室,终究还是要靠本事说话。

陈凡用一下午的时间,协助钱工重新校正了那几页关键译文,并用工整的字迹重新誊写标注清楚。

下班时,钱工心情大好,主动对陈凡说:“小陈,明天有个小型工装夹具的改进讨论会,你也一起来听听吧,年轻人,多点思路。”

“谢谢钱工!”陈凡知道,这扇门,又推开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