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一个改进方案

第二天上午,钱工果然招呼陈凡去参加一个小型讨论会。议题是针对一车间某道钻孔工序使用的一个老式手动夹具进行改进。这套夹具效率低,操作费力,定位精度也不够稳定,工人抱怨颇多。

小小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除了张工、钱工,还有另外两位老技术员,以及一车间负责该工段的孙主任。

孙主任大倒苦水:“……这破夹具,一天下来胳膊都能累断!稍微手抖一下就打偏!严重影响我们班产量和质量!各位工程师,赶紧给想个办法吧!最好是能省力、又快又准的!”

钱工把问题抛给大家:“都说说吧,有什么想法?是在原基础上修修改改,还是重新设计?”

一位姓吴的老技术员吐着烟圈,慢悠悠地说:“要我说,就在原来基础上加个加强筋,再把定位销换粗一点的,凑合用得了。重新设计?费那劲呢!车间那些大老粗,你给他个绣花针他也使不来。”

另一个姓郑的技术员附和:“老吴说得在理。新夹具造价高,审批也麻烦。能凑合就凑合吧。”

孙主任一听就急了:“别啊!两位工程师!这真不是凑合的事!工人积极性都受影响!”

张工没说话,目光却看向了坐在角落认真听着的陈凡:“小陈,你也听了半天了,有什么想法?大胆说,说错没关系。”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陈凡身上。吴工和郑工的眼神里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觉得张工让一个毛头小子发言纯属多余。

陈凡没有怯场,他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张工,钱工,孙主任,各位老师傅。”他语气平静,先表示了尊重,“我刚才仔细想了想孙主任说的问题和现有的夹具结构。我觉得,小修小补可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操作费力是因为杠杆力臂设计不合理,且缺乏省力机构;定位精度不稳是因为依靠单一圆柱销定位,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辅助定位。”

他在黑板上简单画出现有夹具的示意图,标出几个关键点。

吴工嗤笑一声:“说得轻巧!不加定位销怎么定位?力臂就那么长,还能怎么改?”

陈凡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在原图旁边,开始勾勒一个新的结构示意图。

“我的想法是,放弃纯手动杠杆,改用偏心轮-压板组合机构。”他边画边解释,“利用偏心轮的自锁性和增力效果,操作者只需要转动偏心轮手柄很小的角度,就能产生很大的压紧力,非常省力。”

他又在定位部分添加草图:“定位方面,采用一面两销的经典组合。一个大平面作为主定位基准,一个短圆柱销限制两个移动自由度,再加一个菱形销限制最后一个转动自由度。这样定位既稳定又精确,还能避免过定位。”

他画的草图虽然简洁,但结构清晰,原理一目了然。甚至还标注了几个关键尺寸的估算范围和可能的材料选择。

孙主任看得眼睛发亮:“哎!这个好!转转手柄就行?还够力?定位听着也牢靠!”

钱工也摸着下巴连连点头:“偏心轮增力……一面两销……思路很清晰!确实比老夹具科学多了!”

但吴工和郑工的眉头却紧紧皱了起来。

“胡闹!”吴工猛地一拍桌子,“你这完全是异想天开!偏心轮?那东西容易磨损,坏了怎么办?车间谁会给修?一面两销?说得简单!加工精度要求多高你知道吗?差一点就装不上!成本得多高?为了一个钻孔夹具,值得这么大动干戈吗?工人们习惯了老的,你弄个新的,他们能会用吗?”

他一连串的质疑,充满了保守和经验主义的色彩。

郑工也帮腔:“是啊,小陈同志,想法是好的,但脱离实际啊。咱们厂的情况你不知道,凡事讲究个稳妥。你这种新方案,风险太大!”

会议室内顿时形成了两派意见。孙主任支持改进,钱工觉得可行但需要完善,而吴工郑工则坚决反对。

张工一直没有表态,只是默默听着,观察着。

陈凡面对质疑,没有丝毫慌乱。他放下粉笔,目光平静地看向吴工和郑工:“吴工,郑工,您二位的担心很有道理。任何改进都需要考虑可靠性和成本。”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沉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出错就不前进。偏心轮是标准件,采购更换方便,其可靠性在机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关于加工精度,一面两销确实是标准定位方式,对加工有要求,但并非我们厂达不到的水平,而且带来的质量提升是显著的。”

他看向孙主任:“孙主任,如果新夹具能提高至少百分之三十的效率,大幅降低废品率,并且操作省力,工人兄弟愿意接受吗?愿意花时间学习吗?”

孙主任立刻大声道:“当然愿意!只要好用,谁愿意受累还出废品?”

陈凡最后看向张工:“张工,我认为,我们不能总是‘凑合’。技术改进本身就是用来突破现状、解决问题的。我建议,可以让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估算,如果确实效益显著,再制作简易模型进行测试验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凭经验猜测。”

他没有空泛地争论,而是提出了务实的前进步骤:分析、估算、测试。

这下,吴工和郑工一时也找不到话来反驳了,只能气呼呼地抽烟。

张工终于开口了,他一锤定音:“好了,不要争了。小陈的思路有创新性,值得鼓励。老吴老郑的顾虑也是出于稳妥。这样,陈凡,就按你说的,先做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和成本估算出来,包括你刚才说的模型测试计划。下次会我们再讨论。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