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只是这世人常常软弱......
“这电影拍的太过了吧?这都把曹操拍成啥了?”
陈语看着整部电影的解说,只觉得满脑子问号,随即他打开了评论区,想看看网友们怎么说。`微`趣^小,税·网! ′免\废_越¨黩_
「“魏王,夏侯渊被蜀军杀害了!”
曹操:“孤不为弟报仇,虽然万里江山何如!”」
回复:「曹操字玄德是吧。(捂脸笑)」
「冷知识:三国杀官方也给易教授出资了。(微笑)」
回复:「定叫他好评如潮!(超大声)」
「抛开三国不谈,这片其实挺不错的。」
回复:「艹......《三国的星空》怎么抛开三国啊?(尬笑)」
「曹操:易先生,后来大汉怎么样了?
易教授:变成了魏。
曹操:这样啊......(眼中藏不住的失落)」
回复:「司马懿:后来大魏怎么样了?(憨笑)」
季汉阵营。
“这......这分明是朕的词啊!”
刘备指着天幕,一时之间有些哭笑不得。
“陛下,看来后世这些看客是把您的仁德之心,都安在曹丞相头上了。不过臣倒是好奇,若是曹丞相本人看到这些评论......”
诸葛亮羽扇掩面,眯眼笑道。
“这天幕上还有人说‘曹操字玄德’!这要是让曹孟德瞧见了,怕是要气得从棺材板里跳出来。·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
刘备看着天幕上那条评论,摇头笑道。
曹魏阵营。
“好个‘曹操字玄德’!这些后世竟把我与大耳贼混为一谈!”
曹操看着天幕上的调侃,气极生笑。
“变成了魏......眼中藏不住的失落?”
曹操看着这条评论,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说些啥了。
我会失落?嗯......可能吧?
“嗯?司马懿?后来大魏怎么样了......该死!”
曹操看到这条评论的回复后,顿时气极。
顿时一碗曹操盖饭完成了——
“来人!给司马懿送去!”
曹操用筷子把饭扒拉进碗里,最后命人将这碗饭送到了被幽禁在府中的司马懿手上。
大唐,贞观年间。
“玄成、玄龄,你们看这后世之人,竟将曹操与刘备混为一谈。这‘曹操字玄德’的调侃,倒是有趣。”
李世民捻须轻笑道。
“陛下,此等戏言虽则可笑,却也不可不察。若后世皆以戏谑待史,只怕终会以讹传讹。”
魏征正色道。
“确实。臣观这些评论,将不同时期的典故随意嫁接。.1-8?6,t¢x,t′.\c?o¨www.就像曹操也是从未称帝。”
房玄龄含笑补充。
“最妙的是将曹操塑造成仁德之君。”
“若曹孟德泉下有知,听闻后人说他‘字玄德’,怕是要气得从陵寝中坐起。”
李世民摇头笑道。
“陛下,臣倒觉得此事可堪警醒。”
“史书记载贵在真实,若任由后人这般穿凿附会,只怕千年之后,再无信史可考。”
魏征看着这些有趣的评论,沉默半晌后说道。
“玄成所言极是。”
“不过这些戏言倒也印证了《礼记》所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房玄龄点头称是。
“二卿所言甚是......至于这些后世笑谈——就当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罢。”
李世民见魏征一副认真的模样,摇了摇头微微笑道。
满清,康熙年间。
“这些后人啊,把曹操写得比关羽还重情义。”
“容若,你怎么看?朕读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但朕看里面的曹操可都是个‘宁我负人’的性子。”
康熙放下茶盏,轻笑道。
“皇上圣明。”
“依臣之见,这恰说明后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往往带着自己的期盼。”
纳兰容若执壶为康熙添茶,沉吟道。
“说得在理。”
“就像朕读《史记》,发现后世对秦始皇的评说,也常带着当世的影子。”
康熙微微颔首。
“正是。”
“所以臣以为,读史贵在明辨。若只看这些戏说之词,反倒辜负了太史公‘究天人之际’的苦心。”
纳兰容若轻声应和。
北宋。
徐州。
“曹孟德要是知道后人这么编排他,怕是要气得跳脚。”
苏轼望着天幕上对曹操的争论,无奈一笑。
说完这句话后,苏轼陷入了沉默。
他刚送走黄楼宴饮的宾客,独自坐在亭中醒酒。
月光清冷,刚才的热闹仿佛还在耳边。
“刚才还满屋子人,这会儿就剩我一个了。”
苏轼揉了揉额角,神态有些疲倦。
他想起佛印和尚下午说的话:
“苏学士,你身边总围着这么多人,是怕一个人待着么?”
越是这般想,苏轼心头越是有些不对味。
他端起己经凉透的茶,正要唤人续水,却发现仆役们都己歇下。
就在这时,天幕上缓缓现出几行新字:
【只是这世人常常软弱......】
苏轼正要抬起的手,慢慢放下了。
此刻天幕出现了新的视频——
【只是这世人常常软弱,总耐不住寂寞,总受不了孤独。】
【喜欢追寻亲情、友情、爱情,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迷恋集体,害怕独处,一旦受到挫折,就躲到集体当中去,向亲朋诉苦,向好友倾述。】
【不敢孤独的面对恐惧和失败......】
【有了痛苦就忙于分担,有了快乐就急于炫耀......】
【哈哈哈......】
苏轼听着天幕上的字句,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仰头饮尽杯中冷茶。
“这话说得......倒像是专门来戳我心窝子的。”
苏轼轻笑摇头。
他想起昨日刚收到苏辙的来信,自己立即回信大谈治水之功;又想起前日与佛印辩论不过,便忙着找其他友人评理。
“迷恋集体......害怕独处......说得不错。我苏轼自诩豁达,不也总爱呼朋引伴?”
苏轼指尖轻叩石桌,眉间陷入沉思。
夜风吹动他微散的衣襟,远处传来更鼓声。
“不过......这话也太过绝决。与亲友共乐,何错之有?只是——”
苏轼忽然展眉一笑。
“独处时若能自在,相聚时方能真心。何必非要二选其一?”
苏轼看着桌案上的纸笔,提起笔便蘸墨。
笔锋落下,竟比往日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