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刘邦的帝王之术

【刘邦能得天下,恰恰是因为他足够强大。,我/的.书*城_ ¢蕞¢歆_璋^结*更′欣·快·很多人其实没读懂他那段著名自白的弦外之音。】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段话表面的意思,就是大家常说的刘邦自谦,不如这三个英杰。】

【但为什么这三杰能被刘邦完全拿捏?因为这段话,我们可以反过来再解读一遍。】

满清,康熙年间。

“反过来解读一遍?”

蒲松龄停下笔,略微思索。

“......妙啊!狐鬼精怪之辈,尚知需修炼多方神通方能幻化人形,祸乱人间。”

“这一代帝王,自是需精通诸般法门,方能驾驭群雄,安定天下。此话看似自贬,实为自夸,此乃最高明的‘画皮’之术!”

蒲松龄轻叹一声,捻须苦笑。

【他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实则暗示:除了张良,在场诸位在这方面都不如我。】

【说“治国安民不如萧何”,潜台词是:除了萧何,你们其他人在这块还差得远。】

【说“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言下之意:除了韩信,你们在军事上都不是我的对手。】

【这哪里是自谦?分明是在说:我刘邦是个六边形战士,各项能力都在顶尖水准,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如果用分数来比喻:张良的谋略100分,但其他方面可能只有65分;萧何的理政100分,其他方面也平平;韩信的军事100分,其他能力却显短板。,看~书¨君′ `已_发?布~醉.薪·璋^結′】

【而刘邦每项能力都在95分,总分远超三人。】

【正是这种全面发展的实力,让刘邦在秦末乱世的“大逃杀”中笑到最后。试想,若是没有这般全面的能力,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们,怎么会心甘情愿地追随他?】

满清。

“赤裸裸的帝王心术!此语一出,三杰顿显‘偏才’,而刘邦自成‘通才’之主。非但无损其威,反使驾驭三杰显得理所当然。”

“专制君主的驭臣之道,于此一句话中,暴露无遗!”

黄宗羲眉头紧锁,心中既惊叹又感到一丝寒意。

曹魏阵营。

曹操正在教导曹丕,看到天幕后眼中精光一闪。

“丕儿,看懂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心术。汉高帝这段话,表面谦逊,实则霸气无比。”

曹操缓缓捋须,对着曹丕意味深长地说道。

“他在告诉所有人:张良的谋略我看得懂,萧何的政事我明白,韩信的兵法我通晓。所以......”

曹操站起身,声音低沉。

“所以他们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这才是真正的王者!”

曹操突然提高声调,语气高昂。?鸿_特?晓*税-蛧, `埂^歆/嶵`全¢

“父亲是说......高帝看似放权,实则牢牢掌控着一切?”

曹丕微微点头,恍然大悟。

“正是。善用人者,必先能识人、能制人、这一点,高帝做得登峰造极啊!”

曹操满意点头,最后感慨的说道。

北宋。

汴京书院内,王安石正与司马光辩论,天幕出现后二人皆是一愣。

“君实!你先看这个!这话说得太透彻了!”

王安石激动地打断争论。

“汉高帝这话,表面自谦,实则彰显自己的全能!就像变法,若我自己不通经义,不懂实务,如何能让人才们各尽其用?”

王安石站起身来回踱步,眼中放光。

“介甫此言......倒有几分道理。为政者确实需要通晓各方,方能统筹全局。”

司马光皱眉沉思,难得没有反驳。

“但若因此就刚愎自用,不听谏言,便过犹不及了。”

司马光顿了顿,又补充道。

大唐。

酒肆中,杜甫正与李白对饮,看到天幕后,二人皆是若有所思。

“太白兄,你看此话。原来汉高帝并非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杜甫放下酒杯,感慨道。

“子美啊子美,这话有什么好惊讶的?能得天下者,岂是庸才?”

李白豪饮一口,大笑道。

“就像我李白,看似只会作诗,实则......呃......确实只会作诗!哈哈哈!”

李白站起身,挥袖作势,随即却顿住了,最后只得自嘲一笑。

“太白兄莫要说笑。我只是想说,为君者确实需要全面发展,就像作诗既要工整,也要有意境......”

杜甫心有所想,最后无奈摇头。

天幕依旧播放中——

【萧何擅长理政,若让他领兵打仗便是强人所难;韩信精通军事,若让他处理政务也会手足无措。】

【刘邦总说自己靠用人得天下,却从不说破用人的真谛。】

【打天下需要哪些人才?如何发现人才?找到后又该如何收服?】

【人才在别人麾下怎么办?如何挖来别家的人才?人才不愿归顺又该如何?】

【得到人才后该如何培养?若培养起来却不听命该如何?人才之间产生矛盾又该怎么调解?】

【人才若怀疑你的信任怎么办?你若怀疑人才的忠诚又该如何应对?人才拉帮结派又该如何处置?】

【人才之间、派系之间利益冲突该如何平衡?】

【忠诚但能力平平者该任何职?能力强但不够忠诚者又该如何任用?】

【这些用人之道的精髓,才是刘邦真正的帝王之术。】

大唐,贞观年间。

“玄龄,你看这天幕之问,字字诛心啊!”

“‘人才不愿听话’、‘拉帮结派’......这不就是你我日日面对的难题?”

李世民放下手中茶盏,目光深邃。

“陛下圣明。就如魏征,忠心耿耿却时常犯言首谏,需陛下海涵;侯君集,能征善战却......”

房玄龄眉头微皱,轻叹一声。

“不必提他。朕是在想,这用人之道,比行军打仗更难。打仗有兵法可循,用人却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李世民摆手打断,沉声说道。

“陛下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为志,己是难得。只是这‘入彀’之后,如何安置,如何制衡,确是千古难题。”

房玄龄拱了拱手,沉吟道。

北宋。

文德殿内,赵祯与范仲淹正在商议新政,天幕之问让二人相视苦笑。

“希文先生,你看这‘人才之间有矛盾’、‘利益分配不平衡’,不正是眼下新政推行之难?”

赵祯揉着太阳穴,神色疲倦。

“陛下明鉴。臣等推行‘明黜陟、抑侥幸’,触动的正是既得利益。欧阳修与吕夷简之争,便是明证。”

范仲淹拱手作揖,神色凝重。

“朕常想,若是能如汉高祖般知人善用,是否就能避免这些纷争。”

赵祯看着天幕,低声沉吟道。

“陛下仁德,远胜汉高。然治国之道,既要知人善用,更要立制度、明法度,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范仲淹神色坚定,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