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周瑜请罪
“还请陛下责罚!”
闻言,孙权心中一惊,连忙伸手拽着周瑜的胳膊,想要将他拽起来,急切地说道:“大都督速速请起,这责罚一说,从何而来?”
此刻别说孙权了,在场众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懵逼的状态,毕竟他们实在想不出,周瑜请罚的点在哪。-墈?书^君/ !庚~新.最*快?
只见周瑜缓缓抬起头来,看着孙权,缓缓开口道:
“罪一,臣因一己私欲屠杀荆州士族。想那荆州士族,本是一方豪强,在荆州之地根深蒂固。然臣为了稳固我吴国在荆州的统治,竟不顾后果,大肆屠杀,使得荆州之地民怨沸腾。此乃臣之私心作祟,未能以大局为重,实乃大罪。”
之前蔡瑁他们刺杀孙策,可是一早就和荆州世家脱离了关系,因此从礼法来看,的确是不管荆州士族的事情。
但这点只能在礼法上找到支点,根本就没有人相信更别说是周瑜了,因此周瑜直接把他们全宰了,但如今朝堂之上还有士族之人。
周瑜也懒得和这些人扯皮,反正人已经杀了,干脆重新安个罪名。
对此,孙权并未说话,因为周瑜刚刚说了罪一,所以想来,周瑜还有其他话要说。
周瑜顿了顿,继续说道:
“罪二,臣在云梦泽之中未能退敌,使得不得不与魏国签订盟约。那一日,魏国大军来势汹汹,臣本以为凭借我军之勇,定能将其击退。然而,魏国将领诡计多端,利用地形之利,设下重重陷阱。
臣虽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无奈之下,只得与魏国签订了盟约。此乃臣之无能,未能完成陛下交付的使命,有负陛下重托。\幻~想`姬? _无~错^内?容!”
这一点倒是和上一个不同,此番,周瑜是真的觉得他有罪,毕竟打输了就是打输了。
而孙权听了,却是心中微微一叹。
他知道云梦泽一战,局势复杂,并非周瑜一人之过。魏国实力强大,此次能够全身而退,已经实属不易。
周瑜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罪三,臣让陛下继续在淮南作战,此乃错误的决断,因此害的陛下大败而归,此乃周瑜之罪。
臣当时只考虑到了战略上的利益,却没有充分考虑到陛下的安危和我军的实际情况。若不是臣的一意孤行,陛下也不会陷入如此险境,更不会遭受如此大败。三罪并罚,臣自请连降三级,还请陛下应允。”
孙权闻言,算是彻底愣在了原地,特别是听到对方说第三个罪责的时候,他心中一阵感动。
因为孙权清楚,周瑜这是在给自己背罪。
这一场败仗,可以说是和周瑜没有一丁点关系,甚至说如果不是他皇兄突然身死,荆州崩盘,周瑜可能已经打过淮河去了。
而且就算是如此,周瑜也制定了详细的撤退计划,以保全淮南的兵力。
所以孙权心中明白,周瑜这是为了维护他这个新帝的尊严和威望,才甘愿将所有的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
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只要周瑜将罪责揽了过来,并受了罚,那这件事情就算是翻篇了。
日后不管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再拿这件事情来找他的事。
孙权看着周瑜的眼镜沉默了许久,最终缓缓抬起头来,一甩袖袍,大声说道:“周瑜虽然三罪加身,但此番先帝突然离世,乃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_s?j·k~s*a/p,p~.?c*o?m-荆州士族刺杀先帝,死有余辜,而大都督稳定局势,使得吴国还能延续乃有功。
那荆州士族狼子野心,妄图谋害先帝,扰乱我吴国之根基,大都督此举,实乃为吴国除害。
而云梦泽一战,魏国势大,大都督能够全身而退,且签订盟约,为我吴国争取了喘息之机,亦为有功。
至于让朕在淮南作战一事……战场形势变幻莫测,谁也无法预料到最后的结果。朕身为一国之君,自当承担起责任,又怎能将罪责都归咎于大都督呢?因此功过相抵,这一次便不责罚大都督了,还请大都督起身。
诸位觉得,如何?”
闻言众人皆是不搭话,如何?还能如何,让周瑜替你去认罪?
现如今吴国外战还得靠周瑜撑着呢,他们可没有那么傻。
而且周瑜是摆明了要死支持孙权,那他们也就没有了其他想法。
再加上荆州士族的事情虽然让他们有些兔死狐悲,但现在荆州士族没了,江淮士族也没了,可不就剩下他们扬州士族了?
因此对于周瑜有没有罪,好似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而周瑜却是对着孙权摇了摇头。
这一次他要是没有像样责罚,那是站不住脚行,此事也就翻不过啊,因此必须要罚!
“还请陛下拿去臣大都督一职。”
闻言,孙权无奈叹了一口气。
“既然如此,那这大都督就由鲁肃暂代,而周瑜改任太尉,就这么定了。”
“陛下圣明!”
虽然说,周瑜没有了大都督的职务,但变化还真不算大。
太尉,三公之一,掌军事,主管四方兵事。
不过,吴国是有大都督的,因此太尉的权力之前其实一直都是空着的,更像是象征。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好像大都督的权利变成了象征……
随着孙权的一句话,此战的后续完全结束。
而周瑜也终于起身回到了行列之中。
原本大都督应该在前列,太尉甚至在后面的,毕竟在吴国,大都督统帅的是战时所有有关战斗的部门。
但此刻,鲁肃还是将首位让给了周瑜。
同时,众人也没有一个跳出来说不合规矩的,似乎本来就是太尉在大都督之前。
随着周瑜入列,朝堂上的气氛似乎也变得轻松了一些。
就在这时,老臣张昭从行列中走了出来,他双手抱拳,向孙权行礼道:
“陛下,如今先帝已逝,当务之急乃是先举办先帝的国葬,此乃重中之重。先帝一生为我吴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理当以最隆重的礼仪安葬,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亦能安定我吴国臣民之心。”
孙权听了,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张公所言极是。朕自当以最高的规格为先帝举办国葬。就烦请张公牵头,安排众人前去准备。务必将此事办得圆满周全,让先帝走得安心。”
张昭再次行礼道:“陛下放心,老臣定当竭尽全力,办好此事。”
随后其余朝堂上的大臣们也纷纷领命,各自忙碌起来。
为吴太祖武皇帝,孙策准备葬礼。
(对于谥号作者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不占正文,作者说的话有字数限制。
先说美谥,挑三个最常见也是最火的,高,文,武。
其中谥号“高”:意为“高到无以复加”,其核心含义为德覆万物、功德盛大、覆帱同天,象征开创性功绩,一般授予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
吴国不是大一统,于法理上,肯定不合适。
虽然说不合适,但后面也是有非大一统皇帝用过的,毕竟某人都去泰山封过禅不是?这理没法说。
“文”:表彰文治德行,如文化、制度或教化成就,正所谓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代表皇帝有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
“武”:彰显武功显赫,如开疆拓土或平定祸乱,有曰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代表皇帝就是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
算起来,孙策用武,就这个时代来看绝对是高攀了,但如果看后面那些人的话,本书中的孙策是够资格的。再加上现如今东吴的情况,孙权的需要,所以给孙策选了这么一个谥号。
其他常见美谥还包括“明”英明睿智,如汉明帝刘庄、“睿”智慧通达、“康”渊源流通曰康,安乐治民曰康。还有仁,宣,理等等。
上面说的都是美谥,平谥就不多说了,像是哀,怀,思等,然后就是恶谥,厉,灵,幽等。
厉:杀戮无辜曰厉,如周厉王,越厉王。
灵: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楚灵王、汉灵帝、赵武灵王。
幽:壅遏不通曰幽,如周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