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武昌城头的曙光

    山海关拿下的捷报,像长了翅膀,没几日就飞遍了武昌城的大街小巷。这座长江边的重镇,仿佛一锅渐渐煮开的水,终于在这消息传来时,彻底沸腾了。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人脸上都挂着掩不住的兴奋,谈论着北方的胜利,谈论着那个即将诞生的新朝。

    “听说了吗?向大帅就要回来了!”

    “可不是!咱们的好日子,真要来了!”

    这种期盼,在向拯民的车驾抵达武昌城外的消息传来时,达到了顶点。

    这一日,天色刚蒙蒙亮,武昌城门内外,已是人山人海。得到消息的百姓们扶老携幼,早早地就候在了官道两旁。有那挑着担子的小贩,篮子里装着还带着露水的瓜果蔬菜;有那拄着拐杖的老者,翘首以盼;更有许多半大的孩子,被爹娘扛在肩头,手里挥舞着用粗糙草纸糊成的小旗,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般的躁动和喜悦。

    已近午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来了!来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所有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官道尽头。

    只见烟尘起处,一队精锐骑兵率先出现,盔明甲亮,旗帜鲜明。随后,便是那辆众人期盼已久的青篷马车。车帘挑起,一身半旧青袍的向拯民探出身来,向道路两旁望去。

    这一看,饶是他见惯了风浪,心头也不由得重重一震。

    目光所及,是黑压压望不到边的人潮。箪食壶浆,或许不足以形容其盛。有老农颤巍巍地捧着一篮子还沾着泥土的鸡蛋,拼命往前挤,想要塞到护卫的士兵手里;有妇人提着瓦罐,里面是熬得香甜的米粥;更有那满脸褶皱的老匠人,举着一双连夜赶制的布鞋,高声喊着:“大帅!穿上俺做的鞋!”

    “向大帅万岁!”“新朝万岁!”的呼喊声,起初还有些杂乱,渐渐汇聚成一股洪流,震得人耳膜发嗡。许多士兵的眼眶瞬间就红了,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胸膛挺得更高。

    向拯民站在车上,看着这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看着他们眼中那毫不掩饰的信任与期盼,只觉得喉头有些发哽。他不停地向四周拱手,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近处人们的耳中:“父老乡亲们,辛苦了!辛苦了!”

    就在这时,道旁人群中一阵扰动,几名身着儒衫、头发花白的老者,在一个年轻人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了出来,径直来到马车前方。为首一人,清癯的面容,目光却炯炯有神,正是名满天下的大儒王夫之。

    王夫之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文书,走到车前,竟是推开搀扶他的弟子,颤巍巍地,便要屈膝跪下。

    向拯民脸色一变,急忙跳下马车,一个箭步上前,双手牢牢托住王夫之的手臂:“王先生!使不得!您这是折煞晚辈了!”

    王夫之抬起头,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那双看透世情沧桑的眼睛里,此刻竟盈满了浑浊的泪水。他紧紧握住向拯民的手,声音哽咽,却字字清晰,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大帅!老夫……老夫与这几位同仁,代表湖广千万士子百姓,迎候大帅凯旋!”他将手中那卷文书高高举起,“此乃两湖士绅百姓联名所书的《劝进表》!天下纷乱久矣,苍生倒悬,苦不堪言!如今乾坤重整,日月重光,此正位登大宝、安定天下之时啊!”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又充满了力量:“天下苍生,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望大帅体念天心民意,早定国是,以安亿兆黎民之心!”

    话音刚落,他身后以顾炎武为首的几位老者,以及周围成千上万的百姓,如同潮水般齐刷刷跪倒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声浪直冲云霄:

    “请大帅早定国是,安邦定国!”

    向拯民环视四周,看着跪伏在地的耆老贤达,看着那些衣衫褴褛却目光炽热的平民百姓,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从胸腔直冲头顶,眼睛瞬间就模糊了。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腾的心绪,再次用力扶起王夫之,转向众人,朗声道:

    “诸位先生请起!父老乡亲们,请起!”

    “拯民何德何能,敢劳诸位如此厚爱!驱除鞑虏,光复山河,乃我将士用命,百姓支持之功!拯民不敢居功!”

    “然,建国安民,确为当前第一要务!拯民既承诸位推举,天下重托,必竭尽驽钝,与诸位贤达,与天下英豪,共商大计,定要开创一个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让学子能施展抱负,让我华夏文明永续的太平盛世!”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人群中激起更热烈的回应。欢呼声、哭泣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回荡在武昌城头。

    接下来的几日,向拯民几乎是马不停蹄。白日里接见各方代表,从留守的文武官员,到各地赶来表示效忠的士绅,再到商会、工坊的代表,甚至还有几位从偏远山区赶来、代表苗瑶等族的长老。他耐心地听取各方意见,询问民生疾苦,商讨施政方略,常常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而真正决定未来国运的核心会议,则在夜晚的总督府议事厅中进行。

    这晚,议事厅内灯火通明。向拯民坐在主位,左右下手,左边是以李定国、巴勇等为首的武将,虽然风尘仆仆,但个个精神抖擞;右边则是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为首的文士谋臣,人人面色凝重。

    会议一开始,气氛就极为热烈。议题迅速集中到了最核心的问题——国号。

    “老夫以为,当沿用‘明’号!”一位原明朝的遗老率先开口,他捋着胡须,神色激动,“大明享国近三百年,正统所在,民心所向。沿用明号,可迅速安定前明遗民之心,号召天下!”

    他这话立刻得到几位老臣的附和。

    “不可!”顾炎武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他性子刚直,此刻更是毫不客气,“大明积弊已深,终至亡国!其制度腐坏,君昏臣聩,方有甲申之痛!若沿用旧号,岂非暗示我等欲效仿前明弊政?如何体现革新之意?如何对得起万千死难的将士百姓?”

    他目光如电,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愈发激昂:“我等起兵,非为一家一姓之江山,乃是为天下苍生,为华夏文明寻一条新路!这国号,必须体现此意!”

    那位遗老被驳得面红耳赤,想要反驳,却又一时语塞。

    厅内顿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有主张用“周”、“汉”等古号以示正统的,有主张用“顺”、“义”等字以彰起义本心的,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向拯民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并未急于表态。他的目光掠过一张张或因激动、或因沉思而显得格外生动的面孔,最终落在了坐在角落,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夫之身上。

    “王先生,”向拯民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厅内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您有何高见?”

    王夫之缓缓抬起头,他年事已高,连日操劳让他面容显得有些疲惫,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清澈而深邃。他环顾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公所言,皆有道理。然,老夫以为,顾兄所言极是。我等所建,非复前朝,乃开新天。”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夫思之再三,以为国号,当为——‘华夏’!”

    “华夏?”众人低声咀嚼着这两个字。

    “不错!”王夫之站起身,走到厅中,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华夏’者,非一朝一代之号,乃我族群之根本,文明之源泉!居天地之中,曰夏;有礼仪之大,故称华!此号,超越了一家一姓,囊括了九州万方所有认同我礼仪、服我教化的族群!无论来自山野,还是来自边疆,凡认同此文明者,皆为华夏子民!”

    他越说越是激动,花白的眉毛微微颤动:“用此国号,意在宣告,我等所建之国,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所要继承和光大的,非某朝某代之法统,而是自炎黄以来,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道统!以此立国,根基深厚,气象宏大,方可垂范千秋!”

    这一番话,如黄钟大吕,震得在座众人心神激荡。就连原本主张沿用“明”号的遗老,也陷入了沉思。

    顾炎武猛地一击掌,大声赞道:“好!‘华夏’!好一个‘华夏’!此号至公至大,至明至正!正当如此!”

    黄宗羲也捻须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船山先生此议,深得我心。以文明立国,而非以血统或地域,立意高远,可服天下人心。”

    李定国、巴勇等武将虽然对文绉绉的讨论不甚了了,但听到“囊括九州万方”、“天下人之天下”等语,也觉得心胸为之一阔,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向拯民看着众人反应,心中已然明了。他深吸一口气,正准备说话,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

    一名亲卫快步走进厅内,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插着羽毛的紧急军报。

    “大帅!山海关八百里加急!”

    厅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山海关刚拿下不久,难道……

    向拯民神色不变,接过军报,迅速拆开,目光扫过。片刻后,他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甚至嘴角还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抬起头,将军报轻轻放在桌上,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张紧张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

    “是覃宏武将军的捷报。他遣精骑出关试探,于宁远城外遭遇鞑子残部,小挫其锋,斩首百余,缴获战马器械若干。关外敌军,士气已堕,短期内,无力再构成威胁了。”

    “好!”

    “太好了!”

    厅内顿时响起一片松气和欢呼之声。李定国更是猛地一拍大腿:“覃宏武这小子,干得漂亮!”

    这个及时的捷报,仿佛一锤定音,驱散了最后一丝阴霾,也让“华夏”这个国号,显得更加名正言顺,底气十足。

    向拯民站起身,他走到厅堂中央,与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站在一起。他的目光变得无比坚定和清明。

    “好!既然如此……”他的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议事厅,“国号,就定为‘华夏’!”

    “我等在此,并非简单改朝换代,而是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国!一个属于所有华夏儿女的国度!我们要制定的,不是维护皇权的律法,而是保障生民权利、促进族群融合、繁荣文明传承的宪章!”

    他的话语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期许,描绘着一幅壮丽的蓝图。

    窗外的天色,已在不知不觉中透出了熹微的晨光。那光芒起初还很微弱,挣扎着穿透沉重的夜幕,渐渐地,越来越亮,终于化作万道金红色的霞光,喷薄而出,染亮了整个东方的天际。

    一缕格外耀眼的晨曦,恰好透过窗棂,照进这间决定了一个古老文明未来走向的议事厅,洒在向拯民、王夫之、顾炎武、李定国……这些彻夜未眠的人们身上,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议事厅内,关于新国体、政体、官制、田亩、赋税……等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讨论,在新的曙光中,继续热烈地进行着。

    而武昌城,也在这第一缕晨光中,缓缓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