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震撼!来自近代那些璀璨明星!

青年!

两个字,重若千钧。

朱元璋目露精光,不禁想到将要建成的新式学府。

大明的未来,又何尝不在于这些青年?

他们是种子!

将来会撒向大明山河!

“千年未有之变局,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

“以生命为火焰,为天下志士开局…”

“其中意义,甚至超越了这场戊戌变法。”

“……”

许易深怕讲得不彻底、明白,那将是会是两个时代的损失。

当然,以许易的浅见,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比不了谭嗣同捐躯为国的壮举。

谭嗣同是激进的改革派,他不像某些人——名为“维新”、“保国”,实为“守旧”、“保皇”,一旦不随愿立马“保皇”。

以死明志!

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凛凛国士气魄,上承古志,下领来者。

如谭嗣同狱中所书,“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

“行者”指梁启超等人离国保存实力,而“死者”的意义渐渐蔚然成风,助燎原之火。

继来者中不乏孙中山、章士钊、陈天华等人,他们视谭嗣同为先驱偶像,以之为启示者。

后1900年,为报仇为家国,唐才常率“自立军”起义…

虽被镇压失败,但实现与老友谭嗣同“生同志,死同烈”的誓言。

“浏阳二杰”虽死,可种子已然悄然埋下——以天下为先,准备革命。

起义军失败,负责传递情报的十八岁青年决心“投笔从戎”,他名蔡锷。

协作清军起义的黄兴,也彻底转向武装革命道路,日后成为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

而谭嗣同的两个优秀学生,一个蔡锷,一个杨昌济,继续着前者未竟之志。

以前总觉高中历史书太厚…

殊不知,寥寥几字就是英雄豪杰的一生。

甚至太多人,都未曾在高中历史书上留名。

杨度…

从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到“君主立宪”成为清朝之臣,又到“帮袁世凯恢复帝制”,与孙中山达成君子之约“谁成帮谁”,随后追随孙中山。

最后,投身于共产事业,成为共产党员。

蒋维平…

先参与清军救国,后投身北洋军,因殴打欺负女孩的团长而被开除。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国军抗击日寇,后见八路军军纪严明,六十岁时选择投身八路军,抗日救国。

杨度与将维平,二人一文一武。

是那个迷惘时代,无数人前赴后继救国的缩影。

——纵然艰难险阻,流血牺牲,但绝不言弃!

那个光明与黑暗、鲜血与强权碰撞的时代,涌现出太多为大国而舍身舍小家的英雄豪杰。

许易之所以愿意讲这些,一方面是想让朱元璋意识到未来,坚定执行工业革命之路。

另一方面,也想培养朱家的爱国之心,而非只是爱一家。

——家国本一体,难分彼此。

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由人开悟,模范的作用是最直接的。

哪怕思想只变了一点,也总是好的。

“国有志士,何愁不兴?”

深沉的叹息里,朱元璋眼神洋溢着强烈的憧憬和希望。

听完谭嗣同等人的壮举,再联想大明末期那些文臣,朱元璋心头要说不羡慕那是假的。

救国救民!

以天下为己任!

如此崇高的理念…

至于后面要推翻帝制,朱元璋作为皇帝,都自感难以生怒。

就那般屈辱不堪的清朝,早亡反倒是好事,免得贻害百姓,折辱汉人膝脊。

再有。

大清没了,关大明何事?

问题是!!

咱的大明,怎么就叫大清这等货色取代?!

朱元璋越想越憋屈,就好像正吃着美味佳肴,突然飞来一只苍蝇,叫人恶心。

瞥了一眼许易,此刻已经明白后者为啥对大明怒其不争。

汉人的老祖宗不争气,让满清入关得了江山,留给后世无尽屈辱与悲壮。

怪谁?

怪那些士绅?

责任只能由皇帝来担!

而大明的黑锅,他这开国之君已经背了快一半…

“……”。朱元璋脸莫名有些发黑。

“好好好——”

“好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朱棣双眸灼灼,义气高亢,情不自禁握紧双拳,颇具一时愤青风采。

“生乃大丈夫,此间当如是!”

“我辈…”

咳——

朱棣话还没说完,朱标就把他拽了下来。

然后朱标瞥了一眼朱元璋,你小子又开始犯浑是吧,也不看看什么时候。

朱元璋语气幽幽,“老四?”

“你造反也有瘾是吧?”

呃…

朱棣立马如打了霜的茄子,讪笑挠头,“爹,这不是情绪到了~”

“上次您看甲午海战,不也喊开炮、撞过去吗?”

“……”。

迎着马皇后几人憋笑目光,老朱面子上完全挂不住,脸黑得惊人。

可朱棣的作死之路还没结束,又给嘟囔了一嘴。

“而且当年鄱阳湖,父皇您乘的船才是被撞的那个…”

唰!

霎时,精彩错愕的目光齐聚在朱棣身上。

朱棣这么勇的吗?

许易也狠狠吃了一惊,感觉朱棣形象再度被拔高。

暗暗鼓掌:好一个不畏强权的朱老四。

“玉带炒肉”,绝对是家常菜,朱棣他…爱吃。

鄱阳湖之战,老朱与陈友谅大战,因指挥船的旗杆是白色,陈友谅大将张定边率船直取,老朱险些被嘎。

最后有将士挺身而出,换上朱元璋衣服跳进水里吸引敌人火力,才逃过一劫,也有了“韩成救主”的典故。

朱棣提这糗事,那不就是坟头蹦迪?

老朱无言,只是闭眼深吸了一口气……

啊——!

老朱还没动怒,马皇后已经揪住了朱棣的耳朵,疼得后者哇哇一通叫。

“娘,你轻点,你轻点啊…”

“再捏下去,儿子的耳朵都快掉了。”

见朱棣那顽劣又卖乖的可怜小眼神,马皇后气哼松开了手。

“我看明日该把你送到文华殿去读书,让人好好管管你这放浪性子,免得总惹你爹生气。”

这话一出来,朱棣脸都白了下去。

他最讨厌读书。

而且他已经成家,要是再去文华殿,那不叫人笑掉大牙?!

朱棣在一旁连连告饶,然而并没有用。

经历“下放历练”,朱棣朱樉四人确实沉稳不少。

朱棣本就叛逆,又常与许易来往,老朱这次是铁了心要磨磨他这性子。

朱标忽岔开话题,“易哥,继续说推翻帝制吧。”

“都到这了,你就一起说说,帝制到底是怎么被推翻的?”

此话一出,风向突变。

对啊!

今日这就没了?

又四十分钟,如此短小无力?

“……”。

朱元璋直勾勾盯着许易,憋得不行,俨然苦大仇深。

叮——

收到来自朱元璋的催更~

收到来自朱标的催更~

……

许易,“……”。

朱棣都不急给造反知识画重点,你们急啥?

考虑到朱棣的生死,许易最终将这话咽了回去。

许易目光环顾,语气古怪问道,“你们确定…要听皇帝被推翻的过程?!”

朱元璋哪会不懂许易这话的意思,能造清朝的反,这也能够推翻大明皇帝。

大明如今所走的路,正跟着历史在前行。

终有一天…

若腐朽的制度不利于国家,大明也会演变革命。

可此刻的朱元璋何尝不明白,这世间从来没有永恒的王朝。

若大明千百年后也像大清卑躬屈膝,丧权辱国,为后世所不耻诟病…

那不如烟消云散,给历史留一个辉煌古今的“大明帝国”。

“大明可亡,但绝不能折脊!”

朱元璋沉稳的声音,宛如泰山不曾半分动摇。

他目光冷冷环顾朱棣四人,一边朝许易摆手道:

“他们既然听了,咱不担心让他们多听一些。”

“他们子孙后代若是有这本领,不妨试试看。”

“家有逆子,不亡其国,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你们说咱这话有道理吗?!”

噗通——!

四人麻溜跪了下去。

“儿臣惶恐!”四人孱弱的身躯宛如风中残烛,不停摇曳。

朱樉三人不禁又“问候”了朱棣一遍。

家有逆子,不亡其国?

这话听着像在赞扬朱棣靖难“干的漂亮”,可哪是这层表面意思啊。

四人连连保证,今日这事只会烂他们肚子里,绝不会流传下去。

马皇后催促道:“许易,你就继续说说吧。”

“那好吧。”

许易没有拒绝,回到了电脑前。

图谱打开。

上面是一颗颗曾经照亮一个时代的璀璨明星。

陈独秀…

李大钊…

孙中山…

子任先生…

伍豪先生…

……

“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渐有瓜分中国之势,国将不国。”

“农民阶层面对来自清朝、列强以及官僚资本三座大深重的苦难,也开始救亡图存之路,史称义和团运动!”

“而此事,也和老朱你扯上了关系。”

嗯??

朱元璋瞪大眼睛,错愕指向自己,“你说这事与咱有关系?!”

许易点头道:“毕竟你是农民起义创立大一统王朝的表率。”

“义和团最初的口号就是反清复明,而且作为发起人的朱红灯,还宣称是你的后代。”

咳——

朱元璋佯咳了一声,心头妙妙,老刘家的名头管用,他老朱家貌似也不差。

朱元璋问:“那个…这义和团最后如何?”

许易叹道:“迫于时局,后面把反清复明改为扶清灭洋,帮助清朝抵抗列强八国联军的侵略…”

“八国联军进犯,眼看打不过,慈禧太后自北京逃亡途中修改谕旨,将义和团定义为“匪”,命军队围剿。”

“最终北京城破,八国联军在皇宫烧杀掠夺,大量华夏珍宝被掠夺至海外。”

“……”朱元璋等人胸口闷着一股气,此刻的沉默震耳欲聋。

“经过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运动,清朝腐朽、列强的走狗属性昭然若揭。”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人选择投身革命之路。”

许易用鼠标点开了其中一个名字。

弹出的人影身穿中山装、仪表堂堂。

男子整洁儒雅,浑身透着对革命坚韧不拔的气度。

许易目光中闪过敬意。

“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

“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

震撼的文字,这些来自《革命军》的语录,无一不流露出对当时中国时局之变的迫切。

许易开始讲述起中山先生的经历。

从“救人治病”,到“弃医救国”。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

从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

“屡次的失败终换来了一次的成功。”

“辛亥年末,武昌起义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随之——”

“湖南长沙武装起义!”

“江西九江起义,南昌光复!”

“山西!”

“云南!”

“贵州!”

“……”

“华夏大地,各省起义、独立如潮,无数人翘首以待,渴望一个强国,一个不受欺凌的华夏!”

“他们成功了,他们迎来了中华民国!”

……

“即使后此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

“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

“创立中华民国者,其名孙中山。”

咕噜——

朱标等人不禁泛起一身鸡皮疙瘩,心头澎湃汹涌。

朱元璋也被这股气概影响,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他曾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旗帜反抗暴元,更明白诸省起义、令皇帝退位的不易。

当时旧中国的局面,可比北元更加黑暗。

——多少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跪着犹不能求生。

“不枉那么多人流血牺牲,我后世华夏终归走出了一条路。”

明明皇帝没了,可听完这段历史,朱元璋心头真心觉得,于当时而言,皇帝有不如无。

王朝立足国土之上,国都快没了,皇族又卖国,如何不能改朝换代,另立新篇?

只是朱元璋没想到,后世竟然真是“天下为公”,而非一家之统治主宰。

朱元璋眼神灼灼盯着许易,手指屏幕,“许易,你先前所说,那超越古今帝王之人,莫非就是此人?”

许易摇头,眼神中闪过一股璀璨的光芒,仿佛眼前出现了一抹炙热的红色。

“在辛亥革命这一年,还有两人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人十三岁,在课堂上,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另一人十八岁,以毛润之之名投笔从戎参与革命,并接触到另一种思潮…”

“在众人不懈努力之下,二人最终建立了属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那一刻,中国人民才真正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