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老朱催更!封建帝制咋被推翻的?

【ps:写这部分内容两章合一章,真不是一更】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再到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体。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再到辛亥革命,改天换日覆灭帝制。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国建立,朱元璋他们本以为,华夏大地心心期待的光明就会出现。

却未曾料到…

民国之后,还有一个新中国。

是新中国终结了这一切。

难道天下为公的中华民国,仍不是华夏所需要的?

朱元璋和朱标眉头紧锁。

当初听到“三民主义”时,二人就被震撼得不轻。

“民族”: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民国应运而生。

“民生”:平均地权。

造反出身的朱元璋自问这理论并无什么问题,也很符合当时之需要。

民国建立,照这样发展不行?

那为何中华民国还是走向失败?

看出二人此时的想法,许易解释道:

“民国虽建立,但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人窃取。”

“当时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依赖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

“结果就是,民国政府有名而无实,国内军阀势力在帝国主义扶持之下开始混战。”

“只可惜收拾山河的北伐重任没有完成,孙中山先生就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在遗嘱中写道: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

唉——

幽幽的哀叹声在客厅响起,仿佛在对这位斗士予以同情。

七尺之躯最遗憾之事莫过于壮志未酬,尤其此等开天辟地的伟业。

当年诸葛孔明何尝不是忠心昭日月,六出祁山,一心想着光复汉室。

可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棣眼神带着一层薄雾,坚定道:

“他没有输!”

“只是光阴不容他,而他面对的敌寇太强大。”

一向要强的朱元璋也没有反驳,在那种形势下能推翻帝制,已然是巨大胜利。

许易给了朱棣一个赞誉的眼神。

是啊…

以最终成败论一人,将诸事置于一人之身,那确实太过严苛。

孙先生之功绩,华夏儿女人尽皆知,只可惜三民主义被人拿来当统治工具,背离了他的初衷。

不为名利,散尽家财革命,正如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他,纯粹宛如烈日,照亮了前路!

许易强收拾好心情,面带微笑道:

“那个时代的无数先烈,他们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他们那颗心纯粹而热忱,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着属于他们的战斗。”

“——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

“单以成败论英雄,反而在玷污他们的理想。”

半暗的灯光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眸忽地一垂,或思或羞。

纵然处在“家天下”的世界,他们仍会被这股崇高信念感染。

大明哪怕有一人,已经是大明的福分。

而在后世,这是一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这如何不动人心弦?

死寂的气氛,足足沉寂了好一会儿。

这时,一直不说话马皇后忽地开了口。

“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解忧。”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

“火焰由人点燃,终会越烧越烈,直至烧穿笼罩黎明前的黑暗才肯罢休。”

“华夏有他们,是民之幸,也是国之幸。”

发自肺腑,马皇后眼神透着一股深切的敬意。

朱元璋几人一怔,也不由地点起了头。

是啊。

这才是后世华夏最让人震撼的。

一次一次失败,才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以天地为炉!

以造化为火!

以光阴为炭!

再以鲜血淬炼而出!

如此诞生之新中国,到底又该是多么伟大?

想到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朱元璋正欲继续问下去,却被朱棣抢了先。

“易哥,别停下啊,你快给介绍介绍那两人!”

朱棣眼神炙热如火,满是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超越古往今来的帝王?

汉有文帝武帝…

唐有太宗…

都是千年难遇的伟大帝王。

父皇,也是千古一帝!

帝者之上,唯有神!

难道对方是神不成?

不仅仅是朱棣,朱樉几人眼里的好奇也如光芒闪耀。

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所有人,此刻眼里都流露出急迫与催促之意。

可许易愣在原地,迟迟没有开口,他眉头皱着,大脑在飞速运转。

“许易,莫非此事还有什么忌讳不成?”见许易如此犹豫,马皇后格外惊异。

许易做事素来“向心而行”,天不怕地不怕,屡屡和重八顶嘴。

马皇后自问还是第一次见他如此严肃认真在思考一件事。

“呃…”

见大家都看着自己,许易无奈莞尔一笑。

“倒没什么忌讳,只是我怕说不好罢了。”

“二人之伟大,几乎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评价越多反而感觉越是缺乏。”

“而像我这样的人,心怀敬仰,不负盛世华夏,那就是对二人最好的回应。”

许易声音柔和,眼底深处却蕴含着一股强烈的信仰与希望之光。

“正如后者对青年所说的…”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哗——

一股沁人心脾的气流无风卷起。

朱元璋只感心头血液在奇妙轰鸣。

有些东西只有处在同样高度,才能理解其意。

立国大明以来,他也曾科举取仕,收拢天下英雄扶助大明江山。

那是他这帝王的愿景!

可目的,终为了朱家天下。

“世界属于你们——”

“未来属于你们——”

身处顶点,将一切托付于后人,不行一家之天下?

试问古今帝王,谁打下江山后会让贤让德?

为人而无私,已然称得上圣贤!

朱元璋原本还想强行挽尊,可此刻已经彻底没了此种想法。

“于德于心,咱不如他…”

“咱也当不了无私之圣贤…”

“但咱永远是朱元璋,惜一家而后护天下,那就足够了。”

朱元璋坦然一笑,眉宇舒展,似乎已然不纠结,惊艳的目光直盯着许易…

英雄总是惺惺相惜,他也想多了解了解二人的生平。

过了一会儿。

许易终是组织好了语言。

“那就先说前一位吧…”

说着,许易重新点开一张图像。

青年身穿西装,风度翩翩,英姿勃发。

他浑身透着英才儒雅的独特魅力,俊俏的模样帅得惊人,让人不禁想到“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他出生江苏,父母望子成龙给他取名“大鸾”,字翔宇,希望他可以像大鸟翱翔于天空。”

“后来他改了名字,而这个名字,成了无数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伟大象征。”

“1911年的修身课上,老师向众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年纪13岁的周恩来清晰坚定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这一句话,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许易不紧不慢讲述了这位伟人的生平,他说的很认真,也格外的小心翼翼。

那种老实的态度就像顽劣的孩童,在面对尊敬的长辈,再不敢调皮捣蛋,有的只有尊敬和想念。

他太过完美。

谦谦君子,温润玉如。

文武双全,经天纬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华夏几千年崇高品德,似都能在他的身上看到影子。

19岁,远赴海外留学,寻找真理,以诗明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后,他就做出了一生的选择——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并在最关键之时,毅然决然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一生初心如故,全心全意为人民奋斗。

连他的敌人提起他时,都对他赞誉有加。

“自古以来,不少清流、为国为民的典范能臣,都彪炳史册,可史册记载不了属于他的伟大。”

“他节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他,十几年如一日穿着旧衣,死前交代他死后只穿那些旧衣,不许添置新衣。”

“他任劳任怨,为国鞠躬尽瘁,哪怕身患绝症,依旧抱病工作,消瘦得体重只剩61斤。”

“他无私——”

“身居高位,未曾想过衣锦还乡,也没有为亲人谋半点私利,甚至连老家的房子都不许地方官修缮。”

“他没有财产,他的财富是后世那个他一直盼望的国泰民安的盛世中华。”

“他无碑无墓,死后骨灰撒向万里山河,正如他从始至终愿意和群众贴近,也热爱这片山河。”

“他无儿无女,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往后的华夏儿女都将是他的孩子。”

“他名,周恩来。”

轰!

冥冥之中,宛如有一道惊雷炸开,朱元璋和朱标全身冒起了鸡皮疙瘩。

马皇后和朱棣等人,心头也掀起了万丈波涛,目光精彩绝伦望着那道年轻的身影。

没有财产…

没有陵墓…

没有儿女…

将自身彻底融入到这片山河社稷?

这…

这…

朱元璋被噎得说不出话来,他以为前者(孙中山)已经足够伟大无私,他比不了。

惊闻世间有此人,绕是他这个皇帝也只能叹服。

比?

论德论行,于斯人前,他提不起半点心气!

“许易,世间真有此等人杰出现?”

朱标语气急促,惊诧的眼神有些难以置信。

文帝是百帝之师,被他视为偶像。

可比之此人,文帝似也黯然失色。

那种德行,那种理想,那种践行,无愧乎“完人”。

怎会有人能半点都不为私?

有!

当然有!!

可许易没有直接朱标回答,而是看向了朱元璋。

“千古一帝,不止一个。”

“千古一相,大有人争。”

“千古一臣,趋之若鹜。”

“千古一人,唯他一人尔。”

非帝!非相!非臣!

他只是人。

从人民而来,到人民中去,当人民的公仆。

在病痛折磨无法工作时,他说:“以后不要再叫我总理,叫恩来就好,我现在没有为人民、为国家作贡献的能力。”

许易调出了一张图片,那是所有华夏儿女都不会忘记的“十里长街”。

“他说——看今朝,四海平,民心安;千里江山,自有来人,续写新篇。”

“他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他说——天底下眼皮最大,他的眼皮始终不敢合上,一合上,十亿人的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醋就全都看不到了。”

“……”

“那一日,北京长安街上的天气又冷又暗,挤满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

“超过百万群众自发来此,他们扶老携幼,来送他最后一程。”

“他们在寒风中伫立,他们的哭声令天地同悲。”

“哪怕灵车过去数个小时,他们依旧没有离开,他们在等他回来。”

“只是,只见灵车归,不见故人回。”

当时的情况,如诗里写的那样——

多少人喊着你,扑向灵车;

多少人跑向你,献上花束和敬礼;

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把你唤醒;

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

“海棠依旧在,不见故人归。”

泪水打湿眼眶,许易仰着头,尽量不落泪。

若是那位爷爷还在,他也不希望看到有人为他死而伤心流泪,他希望看到的是百姓的笑容。

望着十里长街上…

那一道道自发而来的身影…

朴素!

炙热!

真诚!

他们并非亲人,可此刻却如丧考妣,失声痛哭…

马皇后和朱婉宁眼里噙满了泪水,被那股天地同悲的气氛浸染,无法自拔。

没有所谓的时代理念不同所不理解,没有所谓的时代身份差异所不认同…

有的只是身而为人,对这般以民为先的“完人”的一份由衷的敬意。

此人,可与日月同辉!

唉——

朱元璋恶狠狠瞪了秦晋几王一眼,可想到自己所作所为,也不禁感觉无颜以对,羞于示人。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化龙者甚少,如他这般,岂能不万古流芳啊?”

看出老朱被打击到了,许易不以为然摇头,“有个道理放在古代还是现代,其实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你把人民放心里,百姓将你高高举起。”

“大明,不也在一步步走这条路吗?”

天下之事,殊途同归。

哪怕时空不同,但终会顶峰相见。

朱元璋缓缓抬头,目光似乎和那道俊朗的身影对视在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