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通知:北直隶永昌元年新政OKR计划填报工作开始了

    “杨卿,朕听说你前几日偶感风寒,如今可好些了?”

    满殿的寂静中,这一句关心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集中到了杨景辰身上。

    杨景辰显然也没料到皇帝会在这等场合公开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他先是微微一愣,随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站起身,五十多岁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润,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激动与自豪。

    “臣谢陛下天恩垂问。”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不过是些许小恙,服了一剂药,发了阵汗便已无碍了。劳陛下挂怀,臣不胜惶恐。”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些。

    “无碍便好。杨卿身为天官,为国选才,乃是国之栋梁,朕可离不开你。入冬以后,日渐寒冷,还需多多保重。”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待会散了会,杨卿稍候片刻,朕让御药房给你备几根上好的人参,带回去补一补身子。”

    “臣……叩谢天恩!”

    杨景辰离坐而拜,用恰到好处的颤抖,演完了这场君臣相得的戏码。

    朱由检坦然地受了他这一礼,轻轻抬了抬手,示意他坐下。

    然后,他的目光才缓缓扫过殿内群臣。

    方才这番作态,可以说是刻意至极,甚至显得有些幼稚。

    但朱由检要的就是这份刻意。

    他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要是这么明显还读不懂,还找不到发力方向,那朱由检也真的没招了。

    “好了。”朱由检轻轻叩了叩桌面。

    “接下来所议,各事涉及多部,朕就不再一一发令了。诸位散了会,自去高时明处,领取各自的令书便是。”

    “令书上写有奖惩,也有诸事明细,今日却不说那么多,只聊清楚诸事大概即可。”

    此言一出,底下顿时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令书之中还有内容?

    众人纷纷拿眼去看早已拿到令书的来宗道和乔允升,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揣测。

    然而,那两位大臣却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丝毫没有要当场打开令书之意。

    越是如此,众人心中便越是痒痒。

    朱由检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却不去管,直接开口道:

    “新政之事,首在用人。”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人心诸事后,终于要到用人了么?

    “这用人关节,又以京师及地方两处为要。”

    “京师者,执掌中央,诸政之始,不可不重。然京师之中,有朕,有诸卿,有天下人的眼睛盯着,倒不怕行差踏错。”

    “而地方,尤其是州、县之官,上接天命,下系生民,于新政最是紧要不过。”

    朱由检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昔日王安石之政,何以败坏?其根子便在地方。”

    “中央设想千般好,到了地方,便走了万般样。”

    “中央行事,求的是富国强兵,而地方官吏,却只以搜刮聚敛、苛附上意为要务。”

    “是故,新政越是推行,国家元气反而损耗越快,此诚州县之弊也。”

    他抬起眼,问道:“朕此一言,诸卿可有异议?”

    群臣心中凛然,皆举起右手,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并无异议。”

    “很好。”

    朱由检点点头。

    “用人一事,史书众说纷纭,但在朕看来,删繁就简,不过三事而已。”

    “其一,曰选人。”

    “新政,在朕的眼中看来,便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

    “北直隶便是此战开端,便是国朝兴复之始,正是要选汰良将,攥指成拳,统统丢到此方寸之地之中。”

    朱由检的目光转向了杨景辰。

    “杨卿,说说你吏部那边的进展吧。”

    众人再次看向杨景辰,眼神中却多了几分探究。

    不是“接令”,而是“说进展”?

    这意味着,吏部尚书杨景辰,早已在皇帝的授意下,开始了某些不为人知的准备。

    杨景辰离座起身,神情中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自豪,他朗声说道:

    “臣自陛下登基之日,便已知陛下有扫清寰宇、澄清天下之志。为不负陛下信重,臣不敢有丝毫懈怠。”

    “是故,臣自九月初四日起,便已召集吏部各司官吏,调齐天下各州、县主官之考功档案,严以考选,务求为陛下,为新政,预备可用之才!”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微哗。

    九月初四日?

    那不是陛下登基后第八日吗?

    你这也太快了吧?杨大人!

    众人心中顿时恍然,难怪……难怪陛下对他如此恩宠!

    杨景辰没有理会同僚们的惊异,继续汇报道:

    “天下知县、知州千五百人,臣等依据过往钱粮、民政、刑名等考功记录,反复比对,至今已初选出能吏七十四人,只待陛下诏选任用!”

    是不是能吏真不好说,毕竟远隔千里,文书往来,地方举荐又如何做得了数?

    但愿意折腾一下,以求上选的,总归是野心之辈,这就够了!

    朱由检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干脆利落地一挥手。

    “着令他们全部入京,听候安排。”

    随即,他看向众人,口齿清晰地报出了一连串数字:

    “北直隶之地,方圆千里,下辖八府、十九州、一百一十六县。”

    “在册生民四百二十六余万口,官民田土四千九百余万亩,夏税秋粮六十余万石。”

    他微微停顿,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诸卿,时至今日,不会还有人觉得,北直隶就真的只是账面上这些数据吧?”

    群臣寂寂,无人应声。

    “善。”朱由检继续说道,“自古用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新政亦然。”

    “是故,朕关于北直隶新政的第一条命令便是——”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着令,当前吏部职官册中,在任的六位知府、十八位知州、一百一十二位知县,各自将所管县、州、府之世情,详细上报!”

    “当下黄册所载田土、生民几何?他们任官数载,觉得实际约为几何?当地豪强、士绅,都是何家?隐没诡寄的田亩人口,又大约为何?”

    “生民正税之外,苛捐杂税等又有几何?各州府县,日常常例又是几何?若他们竭力施政,清账田亩、厘定人口、重定赋税,明年又欲定何等目标?”

    “凡此种种,皆要一一据实上报!新政之意愿要从上而下,但新政的目标,却要从下而上定!”

    “此令即下,十一月一日之前,所有知府、知州、知县,撰写完公文后,当一并入京,当面向朕,向新政委员会汇报!”

    “届时,新政委员会与秘书处牵头,于京师之中,选取有地方任事经验的京官共计五十人,组成汇报考核小组。”

    “凡能力不行者,态度不端者,一律罢黜,不留情面,不讲关节。”

    “十一月十五之前,北直隶新政第一期的官员班子确定完毕。”

    “则再用十五日时间,更正、讨论、确定清楚北直隶各府、各州、各县的新政一期目标,汇总成册,刊发天下。”

    “此,即为北直隶新政之第一次选人!”

    “不听举荐,不查过往,一切只看其是否能真正洞察情弊,又是否敢于直面情弊!”

    一番话说完,殿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皇帝这石破天惊的计划给震住了。

    华夏两千年以来,谁是这么做事的?

    上来就要裁撤腾换一省地方官僚?!

    朱由检的目光最后落在了首辅黄立极的身上。

    “元辅,此事牵扯诸多部门,又是选人之关要,非你牵头不可。如何,可能做得?”

    黄立极早已离座,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

    此事,事前皇帝与他通过气,但他仍有些细节不甚清楚。

    他躬身拱手道:“老臣自当为陛下分忧。只是不知,此次考核,十中当取几人?”

    这是应有之问,也是替所有人问的。

    选贤任能,总得有个比例,就连新科取士都是按名额而来的,何况选任县官呢?

    然而朱由检的回答,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元辅问得好!”

    “朕不妨直说,本次考核,不设兜底,只看能否达标!”

    “具体标准,朕会与你,与诸位新政委员一同商议厘定。”

    他看向其他大臣,缓缓说道:

    “吏部预选的七十四人,京师拣选的五十人,就是为了填这些人的窟窿!”

    “如果连这百余人都不够填,朕就把秘书处二十七人、把翰林院四十三人也一并填进去!”

    “北直隶新政,不比内宫整顿,不比京师变法,这是切切实实的地方治政,是未来我大明所有新政的开端和榜样!”

    “此地之知县,明后年便要去做河南之知府,再往后,便是一省之巡抚!”

    “再往后,登阁拜相,一部主官,无有新政地方经验,无有拿得出手的政绩,一概不许。”

    “是以,此事务必选贤汰庸,集中我大明最精华、最廉洁、最能干的一批干将!”

    黄立极关于此事再无疑问,郑重地一揖到底。

    “臣,遵旨!散会后,臣即刻会同各部,草拟相应文书,上呈御览。”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等做法,堪称大明朝,乃至整个华夏历史上都闻所未闻的奇葩事。

    过往朝廷要推行新政,纵使是试点,也不过是钦点一方大员,赐下尚方宝剑,前往地方,上演一下清官斩贪官的戏码。

    可如今,天子脚下,京畿之地,皇帝竟要亲自下场,将这北直隶一百多个州县官,像筛豆子一样,一个个过一遍筛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朱由检,此刻便是这北直隶总督。

    而这些地方官僚,则要面临一次年初的okr计划填报。

    第一,你的目标要定得合理,不管是多是少,总得挤出点水份来吧?

    你如果说某某县,生民衰弊,是一点进步空间都没有了,那就换个更想进步的人就是了。

    第二,定了目标,你还要说明白你的手段,别去讲什么清账田亩、休养生息这种套话。清清楚楚说明白到底要从何而做,从哪而做,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一一聊得明明白白。

    第三,再派出锦衣卫、秘书处、监察御史各处巡查,谨防他们矫枉过正,来个亩产万斤。不然陕西没起义,北直隶要先起义了。

    当然,还有很多配套的措施,例如对新政官员中籍贯的比例控制。

    以南人来压制北人。

    又例如逐渐铺开的京师-大名府线,京师-山海关线,京师-登莱线等电台路线。

    地方作乱,只要不下雨,动乱讯息一日可达。

    派出的锦衣卫也会分区行事,回报治政详情。

    再然后就是勇卫营莫名其妙增加的“行军操练”条例,一定程度也是为此做的准备。

    北直隶遍地平原,手握骑兵核武器的朱由检,虎视眈眈地看着任何一个敢于冒头的勇士。

    除此以外,奖赏、利诱、分化都还在进行,却要等待后面再说了。

    这个方法到底能不能成,朱由检自己也说不好。

    前世职场时,抽调精兵强将去攻坚新项目是一个参考,但这毕竟与治国不太一样。

    相较起来最接近的经历居然是玩三国志系列游戏的经验?!

    毕竟,哪个玩家开局,不都是先把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些顶级人才全都调到前线主城里的呢?

    想到这里,朱由检的嘴角忍不住露出了一丝微笑,随即又迅速收敛。

    他轻咳一声,掩饰了自己轻微的走神,继续说道

    “好了,新政选人之事,大概便是如此。”

    “然而选人之后,第二件事情才更为重要。”

    朱由检顿了一顿,认真说道:

    “那便是培养人才!”

    他略作停顿,似是在组织措辞,实则是在观察群臣的反应。

    “过往新科进士登第后,总会发往各部观政,然后再授予官职。”

    “而其中优秀的,更是馆选后入翰林院,一路走清流之路,再升宰辅。”

    “然而未经州部治事,如何能成宰辅?”

    这话一出,几位阁臣和部堂大臣脸上都露出了些许尴尬之色。

    黄立极轻咳一声,目光微垂,而李国普更是不自觉地调整了一下坐姿。

    朱由检却丝毫不理会他们的窘态,继续开炮:

    “如此培养,实在是荒废人才!”

    “诸位翰林苦学多年,对着几本过往的《经世文编》和历朝奏疏穷经皓首,然而却不能直击实物。”

    “而六部官员也未曾好到哪去,朕一开始收到的诸多上疏,多是空洞无物,强凑排比,读之实在乏味。“

    郭允厚也是十分尴尬,但总算得到了一个准确答案了。

    那就是为何他的理财十策,一说搁置,就搁置了月余都没有动静。

    只是看这位新君一部一部点过去,什么时候点到他户部呢?

    朱由检接着开口道:“是故此培养之法,需要改汰,必须更接近实务才行。”

    他说完这番话,目光直接锁定了成基命:

    “成卿,说说你这边的安排吧。”

    成基命连忙起身拱手。

    “翰林院所领,乃是旧时经世公文汇编之事。”

    成基命的声音略显紧张,但条理清晰:

    “过去的公文虽然不如经世公文精要,但以史为鉴,却也不可浪费。”

    “臣接陛下旨意,领翰林院中人,梳理国朝历来各项奏疏,如马政、盐政、开中、河务、漕运、宝钞等等。“

    “务必梳理各项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衰败的,历朝大臣又是如何一点点努力弥补挽救。”

    “当中所施各政,如何称优,如何称劣。往后每十日一次,选一事为题,为陛下开讲。”

    成基命顿了顿,又往左右拱了拱手,这才继续道:

    “然而翰林院毕竟未经庶务,或许部分要政不能得其精细,是故每次日讲也会邀请相关官员一同旁听。”

    “讲马政,则请太仆寺官员,讲水利,则请工部官员,其余之人感兴趣也可报名。”

    “陛下若有疑问,当庭发问,当庭解答。”

    “如此循环日讲,最终再汇编为《皇明旧时经世公文汇编》,刊行天下。”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

    翰林院四十多个人,人才是个顶个的人才,但又偏偏都没做过实务。

    这像什么?

    这不就是后世埃森哲、麦肯锡公司那帮战略咨询嘛。

    先拿来做智囊团,把国朝历代施政得失梳理一番,顺手逼迫整个大明的官员跟他一起学习。

    ——从以往奏疏抄一抄马政、开中法就说是治国良策?就敢来上经世公文?!

    门都没有,务必给朕好好仔细理清楚过往的政策是如何失效的,现在的新政若要着手又应从何而行!

    到时候翰林院讲得不好,事务官答得不明,他是会当场开骂的!

    日讲日讲,怎么能只教皇帝一人?

    这天下官员,也得给朕学起来!

    成基命话说完后,朱由检又接着补充道:

    “永昌元年,翰林院、秘书处官员,在中央旁观新政,查漏补缺。”

    “但等永昌二年,也都要各选一地前去主政!”

    朱由检的目光扫向秘书处的年轻官员们,与之一一对视而过。

    “清流之路,从今日起,便已断绝了!”

    “国朝衰败,欲要登阁拜相,一展宏图,那就看事功二字!”

    朱由检再度强调一遍后,也不管秘书处官员们热切、激动的脸庞,直接转向高时明道:

    “高伴伴,你接着说说你那边的事。”

    高时明拱手领命,出列道:

    “司礼监所领乃是《大明地方官员新政手册》一事。”

    “以薛府尹等已实现的经世公文为范本,以京官中筛选出的五十名有地方经验官员为参照。”

    “然后从北直隶入京县官的经世公文中,摘选上上之文。”

    “最后再辅以,东厂查探审讯得来的,京官行贿门路、胥吏贪腐手段等等。”

    “共同汇编为《大明知府、知州、知县办事手册》,以做北直隶新政施行之用。”

    “此手册后续半年一修,根据最新经世公文,考选入京的知县,以及新政推广节奏、经验而作修订

    朱由检敲了敲桌子,开口补充道:

    “朕再着重说说经世公文这事,各部务必重视起来。”

    “过往国朝用人,全看各人心智手段。”

    “所上各项策论,并非无用,却败在语焉不详之上。”

    “同样是清汰兵马,有的人能厘清账目,选练精兵,有的人就只能清汰出脱巾之变来。

    “此所谓,治事由人也。有能干之臣,则政通人和;有庸殆之臣,则民不聊生。”

    朱由检的语气渐渐严肃起来:

    “而经世公文之好处在于——治事之前,其成败可略知;治事之后,其优劣可更迭。如此一文接一文,方能洞见国朝各政成败,方能日新其智。”

    “往后新科进士若派知县,则有《知县手册》,乃至有《北直隶知县手册》,《山东知县手册》等。”

    “若派户部,则有《盐政手册》,《漕运手册》等。”

    “如此天下何求张良萧何,乃是人人皆是张良萧何矣!”

    朱由检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所以,从十一月一日起,凡是上疏言改革之事者,不用经世公文格式者,一律不允通过。”

    “六部九卿,更是要在各自部中着力推行此法,务必使大明各政,都有相应手册可依,明白吗?”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随即纷纷举起了右手。

    “现在选人、培养人才二事都定了,那就只剩最后一事了——”

    朱由检看了眼众人,终于掀开他最后一环。

    “那便是奖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