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政策如何下乡

 朱由校很诚恳地说道:“吾师老天官,如今人才培养和选拔是我大明之根基,这方面有一个关键事,只有老天官来做比较合适。”

  果然!

  周嘉谟知道这次叫自己来辽东,就是有事要自己做,而且这件事肯定不好办。

  “老臣一定尽力。”

  “好,这回俺可不打算让吾师去做一些抄家这些非本职最该做的事了。”听天启这么一说,周嘉谟稍微松了口气,总算不是抄家那些事了。

  然后只听天启说道:“这回麻烦老天官建学堂,叫做公共学堂。

  公共学堂专门教授农学、兵学、工匠和医药知识的公共学堂。这回要建立在已经税收改革区域的每个府,对功勋老兵及家属免费、对卫所有功子弟按成本价、对其他学员收费盈利运营。”

  这......

  周嘉谟脸上笑着,内心都快哭了。

  这个公共学堂挺好的......就是得罪人啊!

  “臣以为,公共学堂会不会跟府学、县学、私塾形成竞争?然后影响了这些士子们乡试和会试,可能遭到抵制......”

  “哈哈哈!我忘加一句话。”朱由校对此早有准备,一字一句道:“此学与功名无关!”

  “此学与功名无关!?”

  “对,在每一个公共学堂的牌匾上,提上这句话。公共学堂教授教授农学、兵学、工匠和医药知识,与科举完全错开,根本不会影响士子们的仕途。这个学堂主要是让功勋、卫所和农工商兵能提升技能。”

  周嘉谟豁然开朗,只要不影响士子们的仕途,阻力就小多啦!

  士农工商兵,士排第一的位置丝毫不动,公共学堂虽然关注“农工商兵”,但是“此学与功名无关”,相当于给士族、士子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且假如有士子科举不中、仕途不畅,或者对农学、兵法、工匠、医学感兴趣,完全可以在这当讲师。

  士子里还有人能支持呢~

  “妙!陛下此举甚妙,既能让功勋子弟有所学,还能振兴卫所,而且对士子无碍,还能吸纳感兴趣的士子。”

  朱由校点了点头:“对,在各府开设公共学堂,肯定要让多数人称赞,还能通过农学、兵学、工匠和医药知识的教育培训,让前线不会太缺乏人才。


 

 

 京城就可以在玉泉山下设一公共学堂,徐光启、王徵、还有吾的各位老师,都可以客座教学。御马监和京军的将领、军吏可以学,有能力的也可以讲。此举定能提振士气,让军吏兵马的能力提升。”

  然后金钱方面也不担心,之前抄家的银子拿出一百万两建设各学堂,后面都是收费为主自负盈亏,此学可以教一些技能本领,农学、兵法、工匠、医学都是能养活人、救人命的技能,学了以后不愁赚不到钱。

  朱由校也不急于求成,更不会一刀切,所以第一批就在京城、天津、保定、济南、淮安、扬州、蓟镇和广宁开设。正好这些地方已经或即将开始摊丁入亩,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对于学这些技能也更有动力。

  周嘉谟欣然领命,知道这件事自己干得好,就能美名载入史册。当然如果做的不好,肯定被人弹劾谩骂、友人割席。

  既然是循序渐进开展,那他也有信心做好。

  这件事初步开始筹备,其实朱由校正是从此做两件事--百家复兴和政策下乡。

  百家复兴先从对儒家竞争很小的农、兵、学、公输开始,然后才是后面的墨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倒是政策下乡,尤其是自己的皇权下乡,必须借着丈量田亩、摊丁入亩、军事改革、卫所变革推下去。

  大明的官方税收其实很低,但是因为政策不能下乡,收税就能收亡国了。

  按照《剑桥中国史》对比东西方,大明不论比起当时或以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它向人民征收的税项是很少的。

  远低于隔壁岛上倭国。对比当时五百万人的英国,税收总额与三十倍人口的大明大体相当。

  但是古代社会的皇权不下乡,即使朝廷征收并不多,到了乡下就直接变了,赋税变得非常繁重。

  本地大地主,通过里甲制度,以及本地吏员多来自本地大地主。

  所以每个乡下的地方,都由大地主、大家族掌控,不分朝代世世代代地主们掌握。

  田税最终由地方吏员、里长执行,实际上就是各地地主执行收税。

  由地主们收税,当然不收自己的税,收农民的税。

  县乡也很繁荣,但是繁荣的是地主们的家族产业,有地主庄园,也有书香门第,还有高利贷和卖妻鬻子。地主们放高利贷,自然不是放给地主们,农民们土地被地主逐步蚕食。

  皇权不下乡,县以下就是地主和这些家族们的世界。

  明朝的亡国,实际上就是地主亡国。

  大明征税征略高于到同时期英国的层次,然后由地主文官执行,再落实到每一个县乡的吏员、里甲来执行,这些吏员、里甲都由本地地主掌握。

  本地地主收税圈地,把略超英国的税收,收到家破人亡、流民遍地,最后内部崩溃。

  这种地主掌控土地的封建家族社会,就是朱由校和大明进步面前最大的一座山。

  这次借着大胜之威,把摊丁入亩和政策下乡推下去。

  摊丁入亩,实际上是皇权下乡的开始,也许最终落实到县以下,还是地主们来收税,但是土地多少、谁该交税、该交多少税,不是地主们说了算。是朝廷通过丈量田亩后决定,执行的也是摊丁入亩,给普通小农减去人丁税。

  这样即使乡里面地主掌控和落实收税,农民可以通过用脚投票,到城镇里打工,就不用给地主们交税了。

  朝廷还是要对地主收税,地主只能把银子交出来。

  现在自己开设公共学堂,教授农、兵、医和公输知识,跟地主私塾的儒家基础知识不竞争、不冲突。也不抢儒家教育出来当官的路,只能去当兵、吏和工匠,这个矛盾不激烈,反而获得一些支持。

  等于动地主们对农民掌控的饭碗,不动士大夫当官的饭碗,阻力自然小一点,还能团结多数人,孤立少数最保守,只靠土地控制农民的那部分地主。

  就这样把下乡的基础一点点争取出来。